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事例(因写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而升官)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事例(因写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而升官)回去朝堂后,李逢吉将诗作递给唐武宗,没想到武宗竟然感动不已,连忙向李逢吉确认作者,自责自己的确是高居庙堂而忘民生之多艰。就这样,李绅走上了升官之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武宗视为真正的朝廷栋梁。回到驿馆,李逢吉假意以抄录为名,实则想让他亲笔写下自己的"罪证",没想到李绅作诗兴致来了,又再给李逢吉重新写了一首"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子。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李绅二十七岁得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学士,回乡探亲之时,和同榜进士李逢吉一路结伴而行,在路过一片农田之时,见到佝偻身体破衣褴褛的老农,李绅有感而发,做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逢吉听闻此句大有哀叹社会不公之意,便推波助澜夸赞李绅用句精妙,李绅遂再做一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事例(因写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而升官)(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首如今人人传诵的唐诗,出自唐朝诗人李绅之手。每每读及此句,都不由得感叹李绅的才情智慧,寥寥几笔勾画了一个真实的唐朝底层农民的心酸处境。

高高在上的圣人,大手一挥便是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银财宝,殊不知真实场景下他的背后有多少这样的劳苦大众才能堆砌起,那些唾手而得的富丽辉煌。

而当我们打开史书想要追寻李绅的影子之时,却发现他早已和记忆中的形象大相径庭,那个"悯农诗人"原来并非我们想的那样!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事例(因写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而升官)(2)

弄巧成拙的栽赃陷害

李绅因为《悯农(三首)》而留名青史,同样也因其升官发财,相应也因它惹来争议万千。

李绅二十七岁得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学士,回乡探亲之时,和同榜进士李逢吉一路结伴而行,在路过一片农田之时,见到佝偻身体破衣褴褛的老农,李绅有感而发,做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闻此句大有哀叹社会不公之意,便推波助澜夸赞李绅用句精妙,李绅遂再做一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事例(因写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而升官)(3)

这首则是更加彻底揭了朝廷的短,毕竟古代以农为本,农民尚且吃不饱肚子,又何谈国家富强。李逢吉准备拿着这两首诗,等到来日参李绅个大不敬之罪!

回到驿馆,李逢吉假意以抄录为名,实则想让他亲笔写下自己的"罪证",没想到李绅作诗兴致来了,又再给李逢吉重新写了一首"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子。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回去朝堂后,李逢吉将诗作递给唐武宗,没想到武宗竟然感动不已,连忙向李逢吉确认作者,自责自己的确是高居庙堂而忘民生之多艰。就这样,李绅走上了升官之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武宗视为真正的朝廷栋梁。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事例(因写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而升官)(4)

悯农诗人也会被社会腐蚀?

据史料记载,李绅空有"悯农诗人"的旗号,但是日常生活中却丝毫不存仁慈之意,而且生活习性铺张,其言行实在不一

李绅在日常饮食中,最喜食鸭舌,一餐食需花费百贯钱,因为他吃一顿就要杀掉上百只活鸭,厨房后院都是血腥味,如此铺张残忍又何谈粒粒皆辛苦?

另外,有一个成语"司空见惯",据考证也是来源于李绅。李绅好色,在朝中已有远名,时任苏州刺史的刘禹锡在一次宴饮中见到了李绅豢养的歌妓,十分喜爱,写下诗句《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事例(因写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而升官)(5)

这从侧面写出李绅的生活作风的确豪放了些。事后,李绅听闻刘禹锡的诗词,便知其意,将歌妓送给了刘禹锡。

李绅还有发迹后欺辱旧友同窗之嫌,说白了就是个翻脸不认人的小人做派。

李绅所在的家族,自从武则天朝就开始担任要职,只不过李绅的父亲在他幼年离世,孤儿寡母比较不受重视,所以生活的清贫了些。

李绅后来为了读书之事需要远居他乡,每次都要借住在一位名叫李元将的先生家中,李绅称呼其为叔父。李绅入仕后,李元将便登门拜访,想要借此拉近与他的关系,为了讨好李绅,一开始称自己为弟,后来又称自己为侄,李绅还是岿然不动,最后李元将只好自称为孙,李绅才露出一点和缓的笑容。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事例(因写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而升官)(6)

在这之后又有一位,姓崔的巡官,与李绅也算得上同窗,他想来拜会李绅,但恐天色已晚就在驿馆歇息,不料他的家仆在街上与人斗殴,闹到了衙门里,第二天申案时,崔巡官见衙门老爷正是李绅。

按理说这种得过且过的事情,李绅高抬贵手便算了,可是李绅不但没有从轻发落,反而重责崔巡官,治他管教不严之罪,着衙役打他二十大板,之后发配秣陵。

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这两件事情一出,当地百姓都有些畏惧李绅,他的恶名逐渐传播开来,有人说他苛待同窗,有人说他横加赋税。不少人逃往外乡,衙役来报,李绅淡淡地说道:"你没见过麦子堆吗?糠谷随风而逝,只有真正饱满的麦粒才会留下。"李绅也不作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事例(因写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而升官)(7)

很奇怪的是,这句话传出去之后,逃走的人就少了很多,大概是怕自己被视为"糟糠"吧!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李绅到底也是有血有肉的寻常人,他大吃大喝是真的,喜爱女色也是真的,可是说他小人做派,鱼肉百姓那倒是有些冤枉,功过向来都是由后人评说。

在我看来李绅不过是一个睚眦必报的性情中人,李元将能够做到巴结人,巴结到孙子辈,说明他本身应该就与李绅有过矛盾,要不然怎么还要重新巴结呢?

与之形成对比的就是张又新,张又新早年也曾与李绅做对,之后他被罢官还接连死了两个孩子,人生山穷水尽。张又新只好给李绅写信道歉,希望他能拉自己一把。

李绅二话没说,只问道过去发生了什么我竟都不记得?又与张又新成了朋友 ,而李元将此种行为才是真正的小人做派,见人得势便远接高迎,李绅自然要整治此类人一番。

不过李绅当真做出了一件错事,致使他晚节不保——"吴湘案"。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事例(因写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而升官)(8)

吴湘被人举报贪污朝廷财款,在任职当地成为了最大的地头蛇,强抢民女无恶不作。李绅奉命查案,后来得知吴湘仅是贪污,地头蛇一类的都是小人抹黑,吴湘有罪倒也不至死。

可是唐朝末期有"牛李之争",李绅处于李派李德裕麾下,吴湘父亲与李德裕有仇,李绅为了维护李德裕,帮他杀掉了仇人之子,当时的李绅已经变成73岁高龄。

没过几年,李绅病逝。他死后,朝廷有人上书,要求重查吴湘案,这一查便将当年的实底全都抖落出来。李绅有罪,但他已死,古代有连坐制度,皇帝下令"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真乃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结语

总的来说,李绅既不是个好人也不轻易能说他是个坏人,我们发现他常常处于灰色地带。不过人在江湖时常身不由己,如果我们自身处于那个位置,也不一定能做的比他更好,至少大概率上我们写不出《悯农》这样的千古绝句。

文/史书百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