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抗疫全球数据最新情况(WHO呼吁启动大团结临床试验)

抗疫全球数据最新情况(WHO呼吁启动大团结临床试验)关于羟基氯喹(HCQ)给药方案的建议这些候选药在体外或动物实验中或多或少显示抗SARS-CoV2病毒“有效性”,但是,最终能否展示出抗病毒的临床疗效,至今仍是未知数。全球疫情日益严峻WHO候选试验药物WHO候选试验药物包括:抗病毒药瑞姆昔韦(remdesivir) ; 两种艾滋病毒药: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或组合);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加干扰素β;以及抗疟药氯喹。

抗疫全球数据最新情况(WHO呼吁启动大团结临床试验)(1)

全球疫情日益严峻

疫情有何特点?

WHO呼吁启动大团结临床试验?

中国医学论坛报·壹生平台 邀请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卢洪洲教授3月26日(周四)下午14:00为医生同道们解读“全球健康角度:新冠肺炎科学防治与精准施策”,欢迎关注!

全球疫情日益严峻

抗疫全球数据最新情况(WHO呼吁启动大团结临床试验)(2)

WHO候选试验药物

WHO候选试验药物包括:抗病毒药瑞姆昔韦(remdesivir) ; 两种艾滋病毒药: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或组合);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加干扰素β;以及抗疟药氯喹。

这些候选药在体外或动物实验中或多或少显示抗SARS-CoV2病毒“有效性”,但是,最终能否展示出抗病毒的临床疗效,至今仍是未知数。

关于羟基氯喹(HCQ)给药方案的建议

一、建议调整HCQ给药方案:第1-2 天400mg q12h,第三天起,400mg qd,疗程10-14天。

1、关于负荷剂量:氯喹抑制病毒复制EC50 为1.13μM,EC90为6.90 μM[3],《第七版》推荐剂量:第1-2天500mg,bid,第3天起,500mg,qd,疗程5-7天。这种给予负荷剂量的方案将快速达到稳态有效浓度,显著缩短病原体清除时间,减少复发,降低耐药,且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差异。HCQ属于氯喹衍生物,口服200mg qd,24h内的Cmax为34.3ng/ml,远低于Css。提示HCQ给予负荷剂量和提高疗效的合理性。

2、关于疗程:短期使用HCQ(400mg qd 3-5d)出现核酸复阳的情况。这与病毒状况和HCQ的药动学特性有关。(1)HCQ治疗削弱了病毒的数量和侵犯能力,患者上呼吸道部位的病毒载量明显减少时,并不意味着肺泡内没有病毒,针对上呼吸道标本的核酸检测就更有可能呈现阴性;(2)HCQ为多相清除特征,在体内有广泛而快速的组织分布和极慢速末端消除,单剂量给药需要很长的周期才能达有效稳态浓度。给予氯喹500mg qd,出现24小时达到有效治疗浓度(2μM),72小时后血药浓度快速下降,低于治疗浓度的现象。因此,延长HCQ给药时程(10-14d)是适宜的。

二、关于肾功能不全患者HCQ给药的注意事项。HCQ 42%经肾脏代谢,25-50%的HCQ以原型从肾脏排出体外[5]。对于新冠感染合并肾衰竭患者体内HCQ排泄缓慢,建议给予第1-2 天400mg q12h,第三天起,200mg qd的维持量;对于新冠感染需给予血液透析的患者,建议透析后再给药。

三、建议药物体内暴露监测及停药后的随访。HCQ治疗个体差异大,在一项红斑狼疮的研究中发现,年龄、性别、BMI、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等均可降低HCQ治疗浓度,CYP450酶的多态性(CYP2D6*10、3A4*18B、3A5*3)对HCQ的脱乙基化也有显著影响,可引起HCQ血药浓度的个体化差异,但HCQ脱乙基后产物是否具有抗病毒效力目前未能证明。此外,HCQ长半衰期可能发生体内蓄积导致ADR,故有必要进行药物体内暴露监测及停药后的随访。

四、HCQ的不良反应监测。对于存在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QT间期异常)、高龄、肝肾功能损伤及视神经病变的患者,建议医生在治疗时权衡利弊,加强HCQ不良反应的监测,尤其是心源性相关指标监测。

抗疫全球数据最新情况(WHO呼吁启动大团结临床试验)(3)

专家简介

卢洪洲

抗疫全球数据最新情况(WHO呼吁启动大团结临床试验)(4)

内科学博士、留美博士后、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内科学博士生导师、护理学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助理。

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分会主任委员兼艾滋病学组组长

世界卫生组织新发传染病临床诊治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主任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兼结核病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专业学组副组长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新冠病毒病、艾滋病、流感、埃博拉病毒病、感染病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等

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五项)、“863”、“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盖茨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等数十余项科研课题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各类论文450余篇,其中在SCI引用杂志包括《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AIDS》发表论著120余篇;已主编专业参考书11部

已获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上海科技奖、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十数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获专利7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