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的灰霉病怎么防治(葡萄得了灰霉病)
葡萄的灰霉病怎么防治(葡萄得了灰霉病)2、病原菌葡萄灰霉病一般有两个侵染高峰期,一个是4-5月葡萄开花前到谢花后这个时期,另一个是8-9月葡萄果实开始着色至成熟期。葡萄花穗和刚落花后的小果穗比较容易受侵染,病部初期呈现淡褐色水渍状,很快变暗褐色,花穗变软腐烂。葡萄成熟果穗发病时,被害果面常出现褐色凹陷病斑,很快整个果实软腐,果柄和穗轴也会变褐腐烂。果园湿度大时,发病部位会产生灰色霉层,有时会见黑色菌核。
#杀菌剂##葡萄#灰霉病又称“烂花穗”,是葡萄生长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病害,常常导致落花落果,发病严重的年份,病株率高达30%以上,严重影响葡萄产量和质量今天小编带你认识下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一、危害症状
灰霉病,主要危害葡萄花序、果穗及叶片。
叶片发病时,先从叶缘开始发病,发病初期会产生水渍状灰褐色病斑,病斑逐渐向叶内扩展,导致整个叶片坏死,脱落。
葡萄花穗和刚落花后的小果穗比较容易受侵染,病部初期呈现淡褐色水渍状,很快变暗褐色,花穗变软腐烂。
葡萄成熟果穗发病时,被害果面常出现褐色凹陷病斑,很快整个果实软腐,果柄和穗轴也会变褐腐烂。
果园湿度大时,发病部位会产生灰色霉层,有时会见黑色菌核。
葡萄灰霉病一般有两个侵染高峰期,一个是4-5月葡萄开花前到谢花后这个时期,另一个是8-9月葡萄果实开始着色至成熟期。
2、病原菌
病原菌为灰葡萄孢霉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3、发生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或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枝蔓中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侵染幼芽和花序。分生孢子可借助气流、风雨、灌溉水、农事操作等进行传播,从伤口处侵入,葡萄生育期内可多次重复侵染。
灰霉病在温暖潮湿的天气情况下易发生,尤其是在气温20-25℃,空气相对湿度在80%左右时,发病较重。
葡萄园地势低洼,杂草丛生,枝条过密、通透性不好,发病较重。
葡萄园管理粗放,施肥不足,害虫频发、机械伤口较多的果园发病也较重。
葡萄灰霉病的发生与品种有很大关系,巨峰、洋红蜜、白玫瑰香等品种易发病。
四、防治措施
葡萄灰霉病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认真做好以下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或嫁接前,选择抗性强适应性强的品种,如红加纳查、雷司令、黑大粒等高抗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果园秋冬季要做好清园工作,清理病残枝、修剪枝带出园外集中销毁,彻底清除菌源。生长期内也要科学修剪,保证果园的通风透光性。同时,注意清理树下大草、高草,改善果园的小气候。
3、科学施肥。果园秋冬季要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搭配平衡型复合肥,增强土壤肥力。春季及时追施萌芽肥,萌芽肥以高氮高磷肥为主,不建议只用尿素,有条件的可以冲施矿源黄腐酸钾,生根促芽快。生长期内,科学追肥,开花前叶面喷施氨基酸螯合硼钙肥,保花保果,膨果期需肥量大,增施磷钾肥和硼钙肥,促进果实膨大,提高果穗抗性。
4、化学防治。根据农药信息网查询,登记葡萄灰霉病的药剂信息有113条,主要药剂有:
单剂:啶酰菌胺、嘧菌环胺、苦参碱、哈茨木霉菌LTR-2、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嘧霉胺、苦参提取物、解淀粉芽孢杆菌 QST713、木霉菌、多抗霉素、腐霉利、丁子香酚、咯菌腈、哈茨木霉菌、井冈霉素、β-羽扇豆球蛋白多肽、异菌脲、吡噻菌胺、克菌丹、咪鲜胺锰盐、啶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
复剂:唑醚·氟酰胺、嘧环·咯菌腈、唑醚·啶酰菌、啶酰·咯菌腈、啶酰·异菌脲、氟唑菌酰羟胺·咯菌腈、嘧霉·异菌脲、氟菌·肟菌酯、嘧菌环胺·异菌脲、氟吡菌酰胺·嘧霉胺、苦参·蛇床素、嘧环·腐霉利、嘧环·啶酰菌、嘧霉·咯菌腈、唑醚·啶酰胺、啶酰·嘧菌酯、异菌·腐霉利、双胍·吡唑酯等
用药的关键期为:葡萄花序分离时期、谢花后以及套袋前,提前预防,可有效减少用药量,节约生产成本。
用药时注意:可根据病害发生和当地的用药情况,选择2-3种单剂或者1-2种复剂进行防治,药剂防治时,一定要注意交替用药和科学用药。
以上是葡萄灰霉病的识别与防治,希望对种植葡萄的朋友们有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