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有几种种类(颈椎病分哪几种类型)
颈椎病有几种种类(颈椎病分哪几种类型)6.椎体前缘食道、喉返神经、膈神经受刺激或压迫,导致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声嘶、呃逆、叹息样呼吸等。5.颈脊髓受刺激或压迫,造成下肢无力、走路不稳、瘫痪、大小便障碍等。2.颈丛和臂丛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造成颈、肩、臂、手放射性麻木、疼痛、无力和肌肉萎缩等。3.椎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记忆力减退、头晕、耳鸣、猝倒、肢体运动障碍和深感觉缺失性运动失调等。4.颈交感神经受刺激或压迫,导致顽固性头痛、心动过速、心动过缓、伪心绞痛、霍纳征、半身发凉、出汗障碍等。
颈椎病,顾名思义是颈椎的椎体由于内力或外力作用,椎体发生错位紊乱或受外伤,附着在椎体内、外的器官组织受到牵扯、钳压、压迫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症状。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甚为复杂,上至头部,下至腿足,浅自皮肤,深至某些内脏,都可有异常表现。其突出表现为颅脑、胸背、上肢、下肢、内脏括约肌以及精神类疾病,似乎与颈椎病毫无关系的症状。为了便于认识这些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明确产生这些症状的病理学基础,现将颈椎病症状、体征的致病因素归纳7种类型。1)、颈型 2)、颈神经根型 3)、颈脊髓型 4)、颈动脉型包括(精神类) 5)、颈交感型 6)、颈混合型 7)、其他类型。见图1
颈椎病分型 图1
1. 颈椎各椎间关节及周围肌肉、韧带、筋膜等组织损伤或炎症,导致颈肩背酸板、疼痛和颈活动受限等。
2.颈丛和臂丛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造成颈、肩、臂、手放射性麻木、疼痛、无力和肌肉萎缩等。
3.椎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记忆力减退、头晕、耳鸣、猝倒、肢体运动障碍和深感觉缺失性运动失调等。
4.颈交感神经受刺激或压迫,导致顽固性头痛、心动过速、心动过缓、伪心绞痛、霍纳征、半身发凉、出汗障碍等。
5.颈脊髓受刺激或压迫,造成下肢无力、走路不稳、瘫痪、大小便障碍等。
6.椎体前缘食道、喉返神经、膈神经受刺激或压迫,导致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声嘶、呃逆、叹息样呼吸等。
7.有神经衰弱综合征及神经精神的表现,提示椎动脉或脊髓前端供血不足,导致脑干、颈脊髓内网状结构功能障碍,如脑子不清醒,神志迷乱,咽部分泌物增多,咽部干燥,手苍白或紫绀,以及睡眠障碍等。
上述7种病理生理改变,大部分是椎体的错位紊乱而导致软组织病变,是可逆的,多数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是可以缓解或治愈的。仅少数患者是不可逆的。
一、颈型颈椎病 见图2
颈型颈椎病 图2
临床上反复发作的“落枕”或“失枕”,绝大多数属颈型颈椎病,此型不重,临床因多见。
病因病理
由于长期低头伏案、玩手机,枕位高、低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拉或压迫。使颈椎的生理弧度发生改变,导致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性或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移位,小关节错缝,是本病的基本病因。另外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也会诱发本病。
临床表现
表现为颈项强直,疼痛,也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板,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俗称歪脖子)。
诊断
颈型颈椎病诊断比较容易,根据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和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影象检查
颈型颈椎病主要采取X侧位及左右斜位片,正位片有轻度椎间隙狭窄,意义不大。侧位片可见生理曲度改变,少有骨赘形成,生理前凸减小、消失,甚至成后凸畸形。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见(3)图
神经根型颈椎病 图3
此型发病率最高,临床上十分多见,颈丛和臂丛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造成颈、肩、臂、手放射性麻木、疼痛、无力和肌肉萎缩等 。
病因病理
1、颈部有外伤和急性发病史,多见于30~40岁,往往有颈椎间盘脱出,髓核向侧后脱出,压迫神经根。
也可因髓核脱出时压迫神经根而引起剧烈疼痛。核磁共振影像即可确诊。
2、骨赘形成 下椎体后上缘,逐步形成骨赘。上个椎体的下缘向下形成骨赘,下个椎体的上缘向上形成骨赘。
3、椎体韧带劳损和关节囊松弛 长期过度低头工作,使后纵韧带、项韧带经常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可形成韧带劳损和关节囊松弛,使椎体后缘因缺血而形成骨赘或椎体移位,压迫神经根。
4、椎间关节变异
急性或慢性损伤,都可能造成后关节解剖变异,使上关节突前突,从后方压迫神经根。
综合上述,其特点是头颈后仰时出现症状或使已有症状加剧。
临床表现
(一)根痛型
此型多为颈椎间盘型(如髓核侧后突出),椎间关节损伤可继发于神经根炎症、水肿、肌肉痉挛。因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植物神经都可受累,故可表现为疼痛、运动无力、血管神经营养性改变。
1.症状 因病变部位不同,神经根受压轻重不同,其症状表现也不一样。
2.体征
(1)颈活动受限 较颈型轻,且有明显方向性。由于向健侧转颈时症状加剧,向患侧转颈不受限或疼痛较轻,故病人屈肘凝肩头向患侧歪斜。
(2)压痛点
在受累的脊神经及其后支支配区,椎旁肌及斜方肌处,均可有压痛感,椎旁可扪及到条索状或结节状反应物。
(3)神经根牵张试验、压顶试验阳性。
(4)感觉改变 颈神经根受刺激,属该神经支配的远端部位表现为疼痛过敏,多在初期或急性发作期出现。颈神经根受压迫较重或时间较久,其远端部位表现痛觉减退。
(5)有一定程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如怕冷、发凉、紫绀、肿胀。阿迪森征可为阳性。
临床详细检查感觉分布,可推断出神经根受压的节段平面。
(二)麻木型
1.症状
临床上没有明显的运动障碍和肌肉萎缩,一般没有疼痛或仅有轻度的酸胀痛,突出表现为受累部位酸胀、麻木、怕凉等。
麻木型与根痛型相反,绝大多数为隐性发病,逐步出现症状,并多在睡眠或晨起时出现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白天缓解甚至完全消失。
1. 体征
麻木型的体征不如根痛型明显:
(1)颈神经根牵引试验或仰头试验可为阳性,即出现放射性麻木。
(2)受累神经根支配的皮肤呈节段型感觉障碍。
(3)臂丛神经根受累的椎旁肌或神经根受按压时出现麻木或酸痛。麻木型腱反射正常,肌力和肌张力无改变。
影像核磁共振即可检查出有无椎间盘突出压迫到神经根少数患者由于触觉纤维与痛温觉纤维损害不平行,有时可出现“感觉分离”现象,即疼痛觉、温度觉明显减退,而触觉正常或仅有轻度减退,易误诊为脊髓空洞症。
(三)萎缩型
本型的突出表现为运动障碍,临床上不表现疼痛或麻木,初期仅表现患肢肌肉松弛无力,进而出现肌肉萎缩,以上肢远端大小鱼际肌最多见。
根据临床观察,有些神经根型是不稳定的,经数月至数年,甚至经数十年后,可发展为脊髓型或椎动脉型。也就是说,神经根型往往是其他类型颈椎病的早期表现,当出现脊髓、椎动脉受挤压表现后,根痛表现多不明显。
诊 断
临床医生如能根据皮节神经分布规律,即使不拍影像,检查也可作出初步定位诊断。下列体征可作为定位诊断的参考。
1.C1-C2椎间隙以上病变 表现为颈部后枕部痛或麻木,枕大、枕小神经处有压痛,枕部痛、温觉减退,颈项肌和斜方肌压痛。
2.C2-C3椎间盘突出则不易对神经根形成压迫。临床表现:疼痛剧烈、表浅,由颈部向耳部、眼及颞颌部放射,患侧头部、耳及下颌部可有烧灼、麻木感。肩胛提肌有触及痛。
3.C3-C4神经根受累:以疼痛症状为主,疼痛由颈后向肩胛区及胸前区放射,颈部后伸可使疼痛加剧。体格检查可见上提肩胛肌力量减弱。C3-C4椎旁肌压痛。
4.C4-C5神经根受累,表现为肩臂部疼痛,沿肩顶至上臂外侧和前臂桡侧达腕部,有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并可出现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二头肌、肱桡肌、喙肱肌、桡侧腕伸肌无力或萎缩,以三角肌受累最明显。C4-C5椎旁肌压痛。
5.C5-C6神经根受累, 疼痛或麻木沿上肢外侧和前臂桡侧放射到拇指和食指。受累肌肉较上述颈4、颈,椎间隙病变更广泛,表现为肱二头肌、旋后肌、桡侧腕伸肌、旋前圆肌及掌指屈伸肌群,共30余块肌肉无力或萎缩,其中以肱二头肌受累最明显,并有肱二头肌腱反射障碍。但三角肌不受影响,可以此与颈,神经根病变相鉴别。颈5-颈6椎旁肌压痛。
6.C6-C7神经根病变 疼痛或麻木沿上述路线放射至食指和中指。受累肌肉的广泛性与颈6神经根病变相似,但以肱三头肌受累最明显,并出现该肌腱反射障碍,故可以此与颈6神经根病变相鉴别。C5-C6椎旁肌压痛,往往伴有肩胛骨内侧缘部肌肉有压痛。
7.C7-T1间隙神经根受累 上肢疼痛或麻木,沿上臂内侧和前臂尺侧放射至无名指和小指。受累肌肉的分布特点是集中在手和前臂,二、三头肌反射无明显改变或完全正常。颈7及胸1椎旁肌或肩胛内下缘压痛。 患者有否打喷嚏、咳嗽时症状加剧,是确定有否神经根受累的重要的临床诊断依据。其机制为:打喷嚏、咳嗽→腹内压升高→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脑压升高→激惹神经根→疼痛或麻木。
影像检查
神经根型颈椎病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者,可见椎间盘向一侧突出压迫神经根,椎体滑脱、椎间隙狭窄、椎体硬化、项韧带钙化。CT、核磁共振即可确诊。
三、脊髓型颈椎病 见图4
脊髓型颈椎病 图4
此型致残率高,轻者双侧上下肢无力,重者则四肢瘫痪,站立不起。临床称之“颈椎病伴不全瘫”。由于有的患者突出表现为下肢运动麻痹,容易误诊或漏诊。误诊为运动神经元疾病或笼统地诊断为“进行性脊髓变性”、“脊髓退行性疾病”,而延误了治疗。此类型颈椎病一定要早期治疗。预后效果好。
病因病理
1.有外伤史伤,导致颈椎间盘脱(突)出、血肿压迫、脊髓震荡或挫伤、血管痉挛。颈椎间盘脱(突)出相当常见。
2.由于椎体错位紊乱,使椎管前后径缩小,造成脊髓受压,并往往同时合并有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
3.继发性黄韧带肥厚皱迭入椎管压迫脊髓 。
4.椎管先天性狭小对脊髓造成影响。
临床表现
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繁多,有感觉、运动方面的,也有植物神经方面的,还可以有脊神经及血管受累的表现。
(一)运动障碍
由于皮质脊髓束(锥体束)受激压,或因脊前动脉痉挛缺血,临床上突出的表现为下肢无力,沉酸,步态笨拙,迈步发紧,颤抖,脚尖不能离地,逐渐发展,可出现肌肉抽动、痉挛性无力和跌跤,晚期可出现痉挛性瘫痪。因不同部位受压,运动障碍又可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1.四肢瘫型 四肢都有不同程度的瘫痪。因为锥体束的骶、腰、胸、颈各节段神经纤维依次由外向内排列,即身体下部的运动纤维位于表面,故下肢出现瘫痪早且严重,上肢出现瘫痪较晚且轻。下肢为典型的中枢性瘫痪,上肢可为中枢性,亦可为周围性瘫痪。
2.截瘫型 因受累的颈脊髓较低,仅双下肢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而上肢不受累或受累不明显。
3.三肢瘫型 表现为三个肢体瘫痪,一般为一个上肢瘫合并双下肢瘫。亦可有四肢瘫的两种情况,即下肢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上肢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或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4.偏瘫型 同侧上下肢均有瘫痪,无颅神经瘫。其性质亦如四肢瘫,上肢可为上运动神经元瘫,亦可为下运动神经元瘫,但下肢一定为上运动神经元瘫。
5.交叉瘫型 一侧上肢和对侧下肢运动感觉障碍,如左上肢麻木右下肢疼痛。
(二)肢体麻木
由于脊髓丘脑束受累,造成肢体麻木。脊髓型颈椎病引起的感觉障碍有下列特点:
1.脊髓丘脑束在髓内的排列和锥体束相似,亦是自外向内依次是骶、腰、胸、颈脊髓节段的神经纤维,骶尾及下肢的感觉纤维分布于脊髓的表面,骨赘及椎间盘病变时首先受侵犯,所以感障碍亦有先下后上的规律,即一般先出现下肢麻木,以后逐步向上发展至腰胸背。
2.在脊髓丘脑束内,因痛、温觉纤维和触觉纤维分布不同,或因受压程度不同,故可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明显障碍,而触角可以正常或轻度障碍。在颈椎病早期,此种感觉分离现象尤为明显,故易误诊为脊髓空洞症。
3.突出物压迫脊髓虽然可以引起单纯脊髓型感觉障碍,但多有感觉、运动神经同时受累,即上述各型瘫痪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缺失,临床上以混合型多见。
(三)共济失调
颈椎病出现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步态蹒跚、震颤觉及位置觉障碍,病人黑夜或闭眼行走时左右摇摆,闭目难立征阳性。
(四)植物神经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表现为瘫痪或麻木的肢体怕凉、酸胀、血运障碍、浮肿。起初可能有尿急、排尿不尽,严重者可发展为尿潴溜、小便无力、便秘或失控。原因可能是括约肌肌力减弱或逼尿肌强度收缩,即交感神经功能被抑制,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所致。
(五)反射障碍
1.生理反射 下肢的膝反射和跟腱反射亢进,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上肢的二头肌反射、三头肌反射可亢进或降低,高颈髓病变亢进,低颈髓病变降低。
2.病理反射
(1)下肢反射
下肢的病理反射均可出现,如巴彬斯基征、查多克征、奥本海姆征、Gondon 征及踝阵挛、髌阵挛等,均可能出现阳性。
(2)上肢反射
脊髓型颈椎病上肢病理反射有些特殊:①按病理学规律,只有高颈髓(C5以上)病变方可出现Hoffman等病理反射,但实际工作中经常见到颈膨大处的颈椎病压迫亦可出现病理反射。②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上肢出现病理反射早于下肢的病理反射。
延髓受压和其他颅神经障碍 表现为讲话含糊不清或口吃、吞咽障碍、喝水返呛、软腭麻痹、声带嘶哑。可产生面神经麻痹,走路有踩棉花感,四肢痿软。
上述五种症状体征,主要指单纯脊髓型颈椎病的表现。
诊断
(一)临床症状有下列临床表现之一者,应怀疑本病。
1.下肢无力,迈步发紧,肌肉跳动,初期症状时好时坏,呈波浪式进行性加重,活动逐步困难,并有上行发展趋势,最后出现上肢无力者。
2.逐渐出现四肢痉挛瘫痪或三肢瘫,下肢重于上肢者。
3.偏瘫而无颅神经障碍及语言障碍者。
4.躯干及下肢麻木,逐渐上行发展,并伴有尿频、尿急者。
5.慢性起病的脊髓半切性瘫痪。
6.无梅毒史,走路不稳,脚如踩棉,晚上无灯光步行更困难者。
有上述六种症状之一,又有下列六种症状之一者,应首先想到本病,并提示可能为混合型颈椎病。
1.反复发作性失枕。
2.一侧或双上肢臂丛神经痛。
3.有慢性头痛史,头痛部位主要局限在枕部。
4.头晕、耳鸣、听力减退、近事遗忘,或有猝倒发作史。
5.上肢麻、酸、胀,夜间加重,晨起时手胀握拳困难,活动后好转。
6.有Horner 征或“反Horner征”(瞳孔散大、眼球胀鼓感)。
颈椎核磁共振片即可确诊。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见图5
脊髓前动脉型
椎体错位,后缘骨赘压迫脊髓前动脉,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而无深感觉损害。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后的突出特点是:脑部症状多于四肢症状。
病因病理
(一) 正常情况下,椎动脉的长度和颈椎的长度相适宜,双侧椎动脉在左右横突孔内垂直上行,血流通畅无阻。但颈椎的椎体发生错位紊乱,会导致椎间盘和椎动脉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会导致颈椎的总长度缩短,而椎动脉在椎体内发生扭曲变长,使椎动脉与颈椎的长度平衡被破坏,从而影响供血。但是,对于伴有椎动脉硬化症的患者,后者又甚为重要。两种因素的综合,就形成了椎动脉的长度超过了颈椎的长(高)度,出现了长则必曲现象。就可能造成进一步受阻,甚至出现血流中断。见图5
(二)颈椎骨性病变及疤痕压迫
1.骨赘影响 椎动脉的第二段在横突孔内上行,其内侧方是钩椎关节。该关节发生增生变化时,向外侧可直接压迫椎动脉,使其发生纡曲和管腔狭小。
2.横突病变及椎体移位或滑脱。当横突孔受骨折等外伤时,必然造成椎动脉受压症状。多见于暴力性损伤,可使椎间盘和横突同时受累。由于关节囊、前后纵韧带松弛,造成椎体失稳或滑脱移位,椎体后侧缘可直接压迫椎动脉。
3.颈肋和第7颈椎横突肥大 也可使患者出现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4.结缔组织增生 颈椎周围的软组织创伤后,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疤痕,使椎动脉受压。此类软组织损伤后疤痕形成,亦可使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缺血,而非突出物直接受压迫。
颈椎病造成的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与颈椎活动有密切关系。有的患者并无骨赘,但转颈时亦可能出现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特别易发生于颈1、颈2水平,这跟寰枢关节失稳,移位有关。
临床表现
1、眩晕、耳鸣、耳聋
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临床表现为旋转性,病人走路不稳,头重脚轻,或感觉下肢发软,如踩棉花,站立不稳,自觉地面转动、倾斜。有的患者感到如飞机样嗡嗡声,有的为蝉叫吱吱声,有的如气笛样鸣鸣声,有的如钟表样滴嗒声,还有的患者感到像空气在管内流动似的声音,个别患者可听到自己脑内杂音(脑鸣),像水在管内流动样的嘘嘘声。颈椎病引起的耳鸣、耳聋,可为一侧,也可为双侧。
2、头痛
头痛多发生在单侧性,一般局限在枕部或顶枕部,亦可向同侧颞部、面部、耳部、牙部放射。头痛的性质多为跳痛、胀痛,这是由于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侧支循环血管扩张所致。头痛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易误诊为偏头痛或枕神经痛。
3、植物神经与内脏功能紊乱
椎动脉型颈椎病,常伴有恶心、呕吐、上肢不适、
多汗或无汗、流涎、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及心律失常,有的患者可出现尿频尿急、项背胸烧灼感、蚁行感、胸闷、呼吸节律不匀。
4、运动障碍
1).锥体束受累
行走中突然下肢肌力减退,出现打软腿、持物落地,此因锥体束受累所致。严重者可出现单瘫、偏瘫、交叉瘫和四肢瘫,但一般多为不完全性瘫痪。
2).副神经受刺激
可出现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痉挛,表现为颈后仰或左右转动时颤抖、斜颈,久之可出现副神经瘫痪症状,感觉颈部无力、头重,脖子挺不起来,抬头困难。
3.平衡障碍(共济失调)
表现为走路蹒跚,躯体平衡失调。有的表现为小脑共
济失调,即白天和晚上症状无明显差别;有的为前庭性共济失调,白天走路尚好,黑夜无灯光时明显加重,闭目难立体征呈阳性。
4.视觉障碍
甚为常见,轻者表现为视雾、一过性黑蒙、暂时性视野缺损、复视、眼前闪彩或一过性幻视,严重者可突然失明或弱视。持续时间很短,一般为数十秒或于数分钟内即自行恢复。可反复发作,这是由于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引致,故称为皮层性视觉障碍。脑干内的第3、4、6颅神经核缺血或内侧纵束缺血,可出现复视。复视多为短暂性、阵发性,可自然恢复,亦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5.感觉障碍
1).浅感觉障碍
面部麻木,针刺感,口周或舌部发麻。四肢麻木或半身麻木较为常见,并往往伴有半侧肢体酸痛,故有时颇似关节炎或肌纤维炎。
2).深感觉障碍 位置觉及震颤觉多有障碍,可能与合并脊髓受累有关。
6.倾倒发作和意识障碍
倾倒发作又称猝倒发作。此是椎动脉急性缺血的特殊
症状,发病前往往无任何预兆,患者常在走路或站立时,因头颈转动下肢肌张力突然消失而跌倒。系延髓椎体损害所致。有的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可发生晕厥乃至昏迷,亦多发生在回头转颈时。在发作前或发作后可伴有剧烈的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眼前闪光等。发作时往往有心率及血压异常,有的表现为心动过缓、血压下降,有的则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升高,以舒张压上升为明显。
椎动脉型颈椎病还会引起精神类型的疾病:表现为抑郁寡言,严重者可出现缄默症,脑子迷乱或异常兴奋,欣快或难以抑制的强笑,话多,但往往缺乏逻辑性,故常有语言错误,颠三倒四。突出的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近事遗忘尤为显著。有的伴随出现暂时性失神发作(或称发作性朦胧),其表现与癫痫小发作颇为相似,形式多种多样,发作时间极短,常在1~2秒钟。多在思考问题时发生,患者突然中断正在进行的工作,或讲话中说了前半句,后半句不能连续说下去,凝目直视呆立(坐)不动,面无表情,有时可伴有无目的双手摩掌或不自主的咀嚼动作。迅速恢复后又继续原来的工作,周围人也不一定能察觉,患者自己能感到脑子不清晰,但不太疑心刚才发生的事情。有的患者失神发作可长达数秒钟,并有短暂的轻微的失常行为,但均能较快醒悟,并立即终止失常行为。有的短暂发作类似梦游状态,如本想去厕所小便,却迷迷糊糊走到洗手池边,还有的患者告诉医生,他拿起湿毛巾想擦脸,却把毛巾错伸进痰盂里,毛巾湿了一半,又突然醒悟。此为患者暂时的行为失常,病人自己可以迅速意识到,并感到自己的脑子不好。
长期临床实践证明,颈椎病可引致抑郁症。有精神症状者,多伴有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故常被诊断为神经衰弱和神经官能症。
上述是各种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综合症状。
诊断
1、查体有典型的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临床上即可初步诊断为本病。
2、X线平片检查
规摄张口位片,观察寰枢椎有否移位:齿侧间隙是否左右对称,颈二棘突有无偏歪。
3、核磁共振
4、脑血流图
5、脑电图
6、椎动脉造影
五、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见(6)图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图 6
病因病理
突出物和椎体小关节紊乱,影响刺激了颈段硬脊膜、后纵韧带、颈神经根、椎动脉这些组织时,可以反射性刺激颈部交感神经而出现眩晕、头痛、颈痛甚至意识障碍等症状群。临床上交感神经受刺激出现的症状与椎一基底动脉缺血表现往往同时存在。
临床表现
1、五官症状
眼部可有眼睑无力、瞳孔扩大、眼球胀痛、流泪、视物模糊、蚊症(或飞蝇症)、眼前冒金星等交感神经受刺激的表现;亦可出现交感神经麻痹症状:眼球内陷、眼干涩、眼睑下垂、瞳孔缩小、面部充血、无汗。可有咽、喉不适或异物感,发作性嘎声,流涎,鼻腔疼痛或异样感。由于鼻咽部分泌障碍,常表现为慢性鼻炎或咽炎。耳鸣、听力减退、牙痛亦较多见。
2、头部症状
枕部痛、颈枕痛或偏头痛,可伴有头沉头晕。此型患者稍有感冒、受凉、睡眠不好、疲劳,即诱发头痛发作,女性则往往在月经期发作。此型与椎动脉型不同,头部症状与颈椎活动多无关系。严重头痛时,可伴有恶心,但呕吐者远较椎动脉型少见。
3、周围血管症状
1)血管症状:肢体发凉、发木。遇冷时有刺痒感或麻木疼痛,有神经血管性浮肿表现。查体可发现局部皮温降低,但无痛、温觉减退。指端发红、烧灼、喜冷怕热、疼痛过敏、项胸背灼热感等。
2)心脏症状:心率多表现不正常,有的为心动过速,有的为心动过缓,也有的二者交替出现。有心前区疼痛者相当多见,易误诊为冠心病,但心电图正常,称“假性心绞痛”或“伪狭心症”。
4、出汗障碍:多汗或少汗。此种现象可只限于头、颈、双手、双足,亦可出现在半身。我们观察,常伴有半身酸痛、胀麻,尤以手胀为著,且多在夜间或晨起时较重,起床活动后缓解,但查体无感觉、运动和肌张力改变,反射正常,故易与脊髓型、椎动脉型引起的半身瘫痪相鉴别。
5、血压异常:此型与椎动脉型血压不正常者相当多见,有的表现为高血压,有的为低血压,还有的表现为血压不稳,忽高忽低,24小时内自然变化甚
很大,高时可达高血压水平,低时又符合低血压水平。对脑力影响较大,多有睡眠障碍,情绪不稳定,时而精神兴奋,时而抑郁不振。
6、括约肌症状:急性发作时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不尽。发作过后,此症状可消失,与脊髓型颈椎病造成持久的排尿障碍不同。
7、对气候适应能力差:对气候变化不能适应,怕冷或怕热,尤其在秋末冬初、春末夏初,即季节交替时,感到周身不适。这可能因脑干内的网状结构受累有关。
8、其他症状 眼阵发性跳动、共济失调、胃肠功能紊乱(腹泻或便秘)、闭经、第二性征异常等。
诊断
有头痛、听觉障碍、胸痛等上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同时又伴有颈神经或脊髓受累的临床表现,或者颈椎核磁共振片,有典型的颈椎病改变者,即考虑为交感型颈椎病。
1.交感型颈椎病 周围血管症状较突出,如手凉、皮温低或手足发烧、胸背烧灼及出汗障碍,其次为脑部受累症状,无颅神经受累表现。椎动脉型颈椎病脑部症状多于周围血管症状,并往往伴有颅神经受累表现。
2. 触诊检查颈椎横突,往往伴有胸锁乳突肌处有椎动脉痉挛感。
六、 混合型颈椎病 见(7)图
混合型颈椎病 图 7
临床上,凡同时存在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的症状体征者,即可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在临床最为常见,这是因为: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组织在解剖上密切相关,椎间盘向后侧突出,可同时压迫两种或两种以上组织,如同时压迫颈神经根和交感神经,即为神经根交感型颈椎病;同时压迫颈脊髓和神经根,即为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中间可压迫脊髓,两端可压迫神经根或椎动脉,临床上即出现截瘫和四肢瘫,以及病变水平的神经根受累症状,并有椎动脉缺血表现。由于压迫时间较长,可发生变性反应,即使压迫解除,其症状也不会完全消失,但需要时间。
七、其他型颈椎病
上述5种以外的颈椎病称为其他型颈椎病,如椎体前缘骨赘压迫食道引起吞咽困难,称为食道受压型颈椎病。临床可能误诊是食道癌、神经官能症。中医多诊断为梅核气。脑干下端和高颈髓受损出现呛咳、构音障碍及交叉性麻痹,肺神经受累出现呼吸障碍,喉返神经受累引起声嘶等症状。
【诊断】
吞咽困难症状,X线检查会发现C3、C4椎体前缘有唇样增生表现,诊断不困难。
治疗:
1、整 脊(运用三槐王氏脊柱定位调衡术矫正颈段椎体错位紊乱关系)
2、针 灸
3、牵 引
4、热 敷
5、药 物
上述类型的颈椎病如果靠吃药、针灸、达一个礼拜,没有见效,应考虑运用中医外治整脊、针灸、牵引、药敷等综合调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对颈脊髓型患者,根据核磁共振片的影像受压程度,手法运用需做出慎重考虑,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都不要尝试。如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情况下,才可以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