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去世的时候多大岁数(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
邓稼先去世的时候多大岁数(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离开人世。丈夫的离世太匆匆,夫妻二人相伴的岁月看起来是那么短暂,于是许鹿希开启了追随丈夫的旅程。邓稼先最后的岁月里,与病魔做着顽强斗争,止疼针从一天一针到一小时一针,但是他还在坚持工作。在这份成功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默默付出,以及他们家人的无私奉献。许鹿希一人带着一双儿女生活,孩子们问爸爸去哪了,她也答不出来,但是她知道丈夫一定从事着对祖国非常重要的事业。28年后,邓稼先回家了,许鹿希面前再不是当年那个英姿飒爽的青年,而是一位满头白发的61岁老人,一位癌症晚期的病人。邓稼先与妻子聚少离多的岁月,他一定有很多想与家人分享的故事和许许多多说不完的话,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相处的时间却仅仅剩下363天。
01为爱相守:前28年等待,后28年追寻,妻子为丈夫写下《邓稼先传》1958年,丈夫与妻子、一双儿女拍摄了一张全家福,那时妻子还不知道丈夫即将启程去向何方。丈夫告诉妻子,自己要调动工作了。妻子问他细节,他说“不能说”,就连一个通信的具体地址,都没办法留给妻子,他对妻子说“做好了这件事情,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也值得”。也许夫妻俩都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整整28年的聚少离多。
这位妻子名为许鹿希,当时是北京医学院的老师,而她的丈夫就是“两弹元勋”功勋科学家邓稼先。
34岁的邓稼先离家远赴征程时,女儿才4岁,儿子只有2岁。从此他走进大漠荒烟,隐姓埋名28年。直到1986年6月的一天,他的名字突然同时出现在全国各大媒体报道中,这个埋藏了28年的秘密才得以浮出水面。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邓稼先和战友们经过卓绝的奋斗让世界见识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在这份成功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默默付出,以及他们家人的无私奉献。许鹿希一人带着一双儿女生活,孩子们问爸爸去哪了,她也答不出来,但是她知道丈夫一定从事着对祖国非常重要的事业。
28年后,邓稼先回家了,许鹿希面前再不是当年那个英姿飒爽的青年,而是一位满头白发的61岁老人,一位癌症晚期的病人。
邓稼先与妻子聚少离多的岁月,他一定有很多想与家人分享的故事和许许多多说不完的话,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相处的时间却仅仅剩下363天。
邓稼先最后的岁月里,与病魔做着顽强斗争,止疼针从一天一针到一小时一针,但是他还在坚持工作。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离开人世。丈夫的离世太匆匆,夫妻二人相伴的岁月看起来是那么短暂,于是许鹿希开启了追随丈夫的旅程。
如果,你没有亲口告诉我,那么我就自己去找回属于你的记忆。
许鹿希追寻丈夫这些年的足迹,走遍全国采访100多位认识、了解丈夫的朋友、战友,呕心泣血写下了《邓稼先传》。
《邓稼先传》出版时,距离邓稼先去世又过去了28年。也许对于许鹿希而言,撰写丈夫传记的日子,是一场甜蜜又痛苦的旅程。28年,邓稼先完成了自己的伟大事业,28年,许鹿希也完成了她的伟大事业,她的事业就是邓稼先。
28年等待,28年追寻,夫妻二人的故事里有太多无私和动容,有太多伟大和奉献。而这段漫长的岁月里,更有丈夫对妻子的依恋和亏欠,妻子对丈夫的坚守和执着。
如果最浪漫的事,不是与你一起慢慢变老,那么就让你的故事陪我度过余生。
02死生契阔:“若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一直陪伴邓稼先身边的警卫员游泽华回忆,1984年邓稼先完成人生中最后一次核试验,他特别高兴。妻子许鹿希问他,为何这么高兴,他回答“二代轻舟已过桥”。妻子问这是什么意思,邓稼先却只能说道“这是秘密”。
邓稼先一生亲历32次试验,亲自指挥15次。1979年,一次核弹空投试验中,天空没有出现蘑菇云,核弹从高空摔到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邓稼先义无反顾进入事故区,冒着生命危险去排查原因。邓稼先找到了核弹碎片,都出来后,他说“平安无事,我们的试验可以开始了”。
一次次试验,不仅具有极高危险,也影响了邓稼先的身体,患病回家后他只能与亲人度过了短暂时光。
邓稼先去世前一个月,许鹿希坐在他的床边,轻轻握着他的手。邓稼先对妻子说,“若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
03旧友重逢:“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完全没有外国人参加”邓稼先经过28年隐姓埋名的岁月之后,他与许鹿希的感人故事逐渐被更多人熟知,他自己的经历也慢慢呈现在世人面前。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我国现代美学家、哲学家、教育家。邓稼先出生8个月后,便被家人带到了北京,那时父亲在北大担任教授。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邓稼先,自小便接受既传统又开放的教育。中学时代的邓稼先已经对数学和物理产生浓厚兴趣,尤其在学习上得到一位好友的帮助。
邓稼先与我们另一位熟知的科学家是发小,这个人就是杨振宁。小时候,他们一起读中学时,情同手足,随后他们也一起远赴美国学习物理。
毕业后,邓稼先回到了中国。当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年,邓稼先就开始了在荒漠之中默默探索原子弹的奥秘。那时,对于邓稼先在中国的伟大事业,杨振宁还一无所知。
1971年,杨振宁回国访问,在周恩来总理安排下,邓稼先与杨振宁阔别20年后得以重逢。在离别时,杨振宁悄悄问邓稼先“听说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有美国人参与,是这样吗?”邓稼先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他,经过周总理同意后,邓稼先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关于你昨天问我的那件事,现在可以明确告诉你。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完全没有外国人参加”。
杨振宁读到信件后非常激动,他深刻知道,那时候的中国需要付出多么大的艰辛,才能做到自主研制属于自己的核武器。
04强国之梦:“我学成后,一定回来”1937年,北平沦陷,年少的邓稼先看着日寇在自己成长的土地上横行,实在无法忍受屈辱,他当众把一面日军旗子撕得粉碎,扔在地上狠踩几脚。
这件事发生后,有人劝邓稼先父亲,恐怕此后会被人告发,建议赶紧送邓稼先离开北平。于是邓稼先跟随姐姐南下,前往昆明的西南联大继续学习。邓稼先与弟弟告别时,他告诉弟弟“我现在只有仇恨,没有眼泪”。
受到战事影响,邓稼先几经周折到了昆明继续完成中学学业,即便是在大后方,师生们也经常遭受到敌军的侵袭,也是在那时,邓稼先深刻意识到,只有国家强大起来,才能不被欺负。
此后,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师生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深藏强国之梦,刻苦钻研、认真治学。
1946年,邓稼先受聘成为北大物理系教授,回到了北平。在北大任教期间,他与妻子许鹿希相识相恋,那时他们并不知道此后二人会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篇章。
1947年,邓稼先通过赴美留学考试,1948年启程前往大洋彼岸继续深造,临行前他对友人说“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来到美国,邓稼先与杨振宁会合,那时邓稼先开始攻读博士,杨振宁已经拿下学位,继续攻读博士后。基础扎实的邓稼先,仅仅用了1年零11个月,完成了3年的博士课程,获得博士学位。
1950年,邓稼先学成回国,留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科学研究所工作,这一干就是8年。1958年8月,钱三强找到邓稼先,交给了他重要任务。亲历过战争时期的邓稼先,比谁都明白,国家强大意味着什么。
就这样,邓稼先走上大漠,开始了漫长的研发之路。据妻子许鹿希后来回忆,刚开始邓稼先经常十分沉默,即便是好不容易回到家里,讲到好玩的事,哈哈大笑几声他会中断笑声。他似乎把自己分成了两半,一部分一直在工作,从没停歇。
终于,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邓稼先的努力和付出没有白费。1985年,也就是20年后,邓稼先获得了科研奖状,很多人曾问他这会有不少奖金吧,邓稼先总是笑一笑并不作答。
后来好友杨振宁也问起过这个问题,妻子许鹿希回答“10元”,邓稼先补充道“不,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当时特等奖奖金是1万元,但是研究院人员多,院里自己补了十几万元,随后按照人人有份的原则,邓稼先分到了20元。
05尾声:“不要让人把我们落得太远”据许鹿希回忆,邓稼先病重时,还在叮嘱身边人“不要让人把我们落得太远”。
1986年6月,隐姓埋名28年邓稼先的名字同时出现在全国各大报纸上。1986年7月29日,新中国一代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与世长辞,享年62岁,他的遗言是“死而无憾”。就像他接受这项任务 ,对妻子说得那样,“做好了这件事情,就是为它死也值得”。
《邓稼先传》中,有一封杨振宁纪念好友邓稼先的文章,文中写道“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的、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电影《横空出世》开篇,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愿意一辈子做隐姓埋名的人吗?”一声一声的愿意背后,无数优秀的年轻人从他们的家人身边消失,多年后共和国却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
董卿曾在节目中说道,他们就像一颗颗原子,爆发出了比核弹更炽烈的能量。这能量擎天撼地,让新中国以更自信面貌屹立在世界东方。
邓稼先、郭永怀、钱学森等等,他们一位位善良的名字凝聚成绚丽的光芒,照亮中华民族永不受人欺辱的强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