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什么我想成为顶尖人物(一群辛酸人为何成为)

为什么我想成为顶尖人物(一群辛酸人为何成为)网上,有人为之叹息甚至愤怒:年纪轻轻就如此颓唐、瞎混,不争气不要强,可惜了大好年华……被一些媒体报道后,他们成了一个为网络大众津津乐道的“传说”,被戏称为“三和大神”。躺在地上铺个破席子,打手机游戏……这是一类人的“群像”。他们是一群深圳的青年打工者,通过当地著名的“三和人才市场”来找日结的工作。

为什么我想成为顶尖人物(一群辛酸人为何成为)(1)

干一天,休三天,只做工资日结的活儿,绝不进工厂;

抽烟喝酒泡网吧,每天吃泡面充饥;

住宿的群租房臭烘烘,或者在烟雾缭绕的网吧过夜;

个把月不洗澡,不换衣服;

躺在地上铺个破席子,打手机游戏……

为什么我想成为顶尖人物(一群辛酸人为何成为)(2)

这是一类人的“群像”。

他们是一群深圳的青年打工者,通过当地著名的“三和人才市场”来找日结的工作。

被一些媒体报道后,他们成了一个为网络大众津津乐道的“传说”,被戏称为“三和大神”。

网上,有人为之叹息甚至愤怒:年纪轻轻就如此颓唐、瞎混,不争气不要强,可惜了大好年华……

但也有人说:这样的生活,也很令人羡慕啊!无忧无虑无责任无牵挂,只求吃饱不求吃好,这才是真正的“神仙日子”!

社会学家田丰博士,和社科院硕士林凯旋,从2017年到2019年,多次亲临“三和”现场,和“三和大神”同吃同吃同工作,与其中的很多人进行深入交流。

其社会调研成果,凝结成了《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一书。

为什么我想成为顶尖人物(一群辛酸人为何成为)(3)

“岂不怀归”源于《诗经》,意思是:难道不想回到老家,或者,回到最初渴望的地方吗?

书中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向世人展示了所谓“三和大神”鲜为人知的很多侧面。

1、从精英到“混子”

书中说,给“三和青年”,简单粗暴地贴上懒惰、颓废、无能等标签,是不符合实际的。

即使那些长期在当地“混日子”的人,也并非天生如此。

深圳有大量的工厂,各种岗位的人力需求都非常庞大,位于龙华新区的三和人才市场是当地最大的职业中介机构,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打工者。

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谋生的人,大都是家乡里有闯劲儿、有魄力的人,哪怕学历并不高。反观真正懒惰或者平庸的人,通常都会留在家乡,谋个轻松的营生。

每一个最初来到“三和”的人,都满载着“闯出个名堂”的梦想。

为什么我想成为顶尖人物(一群辛酸人为何成为)(4)

然而,种种环境和遭遇,让其中的不少人,没过多久便磨平了锐气和棱角……

大城市和“小地方”比,一个显著差异,是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成本,高出很多。

离乡打工前,辛辛苦苦凑足数千元盘缠,这在“小地方”是一笔大钱,好几个月的生活费,但是,到了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如果租住民宅,可能连押金都不够。

尽快找到工作,最好能尽快得到现金薪水,是众多打工者的燃眉之急。

而这一点,也被当地的众多中介所利用——其中不乏黑中介,甚至不法分子。

书中谈到,当地有这样一种“短平快赚钱”的方式——替人冒充“企业法人”。

为什么我想成为顶尖人物(一群辛酸人为何成为)(5)

也就是,打工的青年把身份证交给黑中介,黑中介把他们的身份证信息,转卖给那些想要开公司,但不想用实名注册的人。

这可以得到上千元的报酬。

但是,这些年轻人往往没有进一步想想:这样的公司,是否合法,会给自己带来哪些风险?

有些三和青年,因此突然被警察找上门,或者稀里糊涂地背上一身债。

这种折腾,对于很多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来说,都无异于一场场噩梦。

还有人的身份证,落入黑中介手中,即使被中介派遣到明显违规、工作环境既危险又脏乱差的“血汗工厂”,也只能忍气吞声。

而这类用工单位,往往通过“工薪日结”,让众多打工者“尝到甜头”——只要干满一天,达到标准,马上就能得到现金。

为什么我想成为顶尖人物(一群辛酸人为何成为)(6)

有了百八十元,就能吃喝、上网。

“马上就能来钱”的模式,让很多人产生了依赖感。

同时,由于遭遇过欺骗,一些人觉得按月结算工资的工作,更令人难以信任,不如工薪日结,来得更实在。

一般来说,“日结”的工作,大都非常辛苦,比如搬运工、清洁工。

干一天,十多个小时连轴转,累得腰酸腿疼。加上手里立刻就能有百八十元,“先歇一两天再说吧”,这是人之常情,毕竟,谁的身子骨也不是铁打的。

休息时,唠唠嗑,通常会交流各自的经历,每个人都有一肚子苦水。

三和青年有个口头禅:“挂逼。”这个词的大意,相当于完蛋、倒霉。

日常离不开的方便面、廉价矿泉水和山寨机,分别被戏称为挂逼面、挂逼水和挂逼机。

为什么我想成为顶尖人物(一群辛酸人为何成为)(7)

颓丧的吐槽和自嘲,饱含着无力改变现状的辛酸。

烟酒、网游等,几乎是他们仅有的乐趣来源,和心灵慰藉。

“我也想出去旅游,看看山水、名胜,但我有钱吗?……至于学点啥,咳,我已经离开学校好几年了。再说,有文凭又能咋样?就算了进了大工厂,也一样是穷忙到挂逼……”

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在和研究人员闲聊时,这样说道。

正如一句网上的流行语:说多了都是泪啊!

2、“三和小鬼”与“傲慢哥”

研究人员和一些三和青年,进行了深度访谈,将他们的故事写进了书中。

其中,“三和小鬼”和“傲慢哥”的遭遇,颇具代表性,令人唏嘘。

“三和小鬼”二十岁出头,但身材矮小,看上去像个未成年的孩子,因此被大家称为“小鬼”。

为什么我想成为顶尖人物(一群辛酸人为何成为)(8)

他来自重庆,曾是一名留守儿童,只有初中学历。离开校园后,他一度和父母一起做装修工,由于工作失误,他挨了父亲的打骂,家庭关系紧张。

一年多以前,他听说在深圳三和有很多工作机会,便不顾父母劝阻,带了一些钱,独自闯荡。

但没过多久,缺乏社会经验的他,接连遭遇了盗窃和诈骗,失去了身份证以及现金。

如果补办身份证,需要回户籍所在的老家,但此刻的他,无法实名购买火车票。此外,他也不愿意向父母服软认错,请父母帮他补办。

没有身份证,他无法到正规的公司上班,甚至无法按照正规的流程租房。

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听从了当地中介的“指点”,到不需要核实身份的地方做“日结工”,然后花钱买了张假身份证。

而“指点”他的中介,也由此对他进行盘剥。

此类中介,和“打擦边球”的用人单位,相互勾结;每次做日结工都是非常辛苦的体力活,而为数不多的薪水,中介克扣了将近一半。

一年过后,“三和小鬼”对其中的很多黑幕,都“看透了”,工作也越发“有一搭无一搭”。

为什么我想成为顶尖人物(一群辛酸人为何成为)(9)

“三和小鬼”经常回忆校园时代的趣事,说“后悔没有继续读书”。

但他并没有继续学习些什么,平时抽烟、打游戏、说脏话,言行举止早已和学生格格不入。

谈到未来,他有时说:“我要挣点钱,计划着过一段时间就离开这里。”而在另一些时候,他又说:“最好能在这里找一份好点的工作,比如到网吧当网管。”

为什么我想成为顶尖人物(一群辛酸人为何成为)(10)

“三和小鬼”对自己的未来非常迷茫,同时也能看出,他已经对深圳三和的这种生活方式,产生了某种程度的依赖感。

另一个颇有典型性的,是29岁的“傲慢哥”。

“傲慢哥”老家在一个县城,自幼失学,十几岁就不再读书,如今连地铁的“铁”都写不对。

他曾在老家的赌场看场子,结果被抓,虽然是轻罪,但也留下了案底。

他虽然有些体力,手也很巧,但来到深圳后,案底成了他的就业门槛,即使在一些公司做派遣工,稀缺的转正机会也轮不到他。

他做日结工,工作非常老实、踏实,高强度的体力活,几乎天天连轴转,得到的工钱,也远远高于那些“干一天,歇两三天”的人。

他公开表示瞧不起某些“三和大神”的颓废生活,但他越是如此,越是反而成为众多“三和大神”的讥笑对象,被称为“傲慢哥”、“傻子”。

这种讥笑的言外之意是:

“即使你这么努力,多挣些钱,难道真能由此改变命运吗?你不是也和我们一样,一直在这种环境下混饭吃吗?”

为什么我想成为顶尖人物(一群辛酸人为何成为)(11)

后来,“傲慢哥”也失去了“傲慢的资本”,他迷上了买,那点血汗钱,一次次血本无归。他更加成为其他人的笑柄。

“下个月你就见不到我了,我总不能一直在这里混日子吧?”这是“傲慢哥”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但他一直没有离开“三和”,新生活的大门依然没有开启……

3、“如果帮不了他们,就至少不要折腾他们”

对众多三和青年,作者坦诚地说:“确实帮不了他们什么……”

他们背负着谋生的辛酸,还背负着被漫画化甚至妖魔化的戏谑和污名。

所谓的“大神”,是社会上另一个阶层对他们的误解和调侃,也是众多社会底层人士既饱含辛酸又找不到出路的“冰山一角”。

为什么我想成为顶尖人物(一群辛酸人为何成为)(12)

当然,那些在网上将所谓的“三和大神”,作为笑料和谈资的年轻人,其实内心也满怀同样的艰难和心酸,不同的是他们的工作更努力,态度更加积极,收入看上去也多很多,也比较稳定,有上升空间。

但在巨大的生活成本和工作压力面前,他们也满是迷茫:很难在大城市扎下根,同时,又和老家渐行渐远……

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困惑和迷茫,也是外表光鲜的“三和大神”。

书中谈到了这样一些声音,例如有人说,把类似三和人才市场的机构关掉,“三和大神”就不得不离开。

对此,本书的作者反问道:

“如果让众多“三和青年”失去了生存的依托,老家又回不去,这样做,除了加大社会的不安和风险,岂有他哉?!”

为什么我想成为顶尖人物(一群辛酸人为何成为)(13)

而加强教育之类,对已经离开校园多年的人,似乎也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顶多,也只是让更年轻的一代,不要重蹈“三和大神”的覆辙。

对没有生活在这里的旁观者,能做的,或许只有“别去折腾他们”。

当然,对“三和大神”背后的诈骗者、黑中介,必须依法处理,这样才能让前来打工的人,多一些安全,少一些陷阱。

书的序言中说:即使如此,这本书稿也曾辗转了多家出版社,最后终于能够付印,便是万幸。

我们不知道出版机构为什么排斥出版这本书,我们只知道:

“三和青年”不是大神,而是这个社会众多普通人一个艰辛的缩影。

书中谈到的大量第一手事实,和很多鲜活的个人故事,即使多为不加评判的叙述,也能让我们从中看到很多,也弥足珍贵……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