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动画(后循环动脉缺血性卒中儿童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
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动画(后循环动脉缺血性卒中儿童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权版参考文献:Mirjam Fink Nedelina Slavova et al. Posterior Arterial Ischemic Stroke in Childhood:Clinical Features and Neuroimaging Characteristics. Stroke. Originally published26 Jul 2019.(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目前,关于儿童后循环动脉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表现和神经放射学发现相关研究证据非常有限。近期,发表于Stroke杂志的一项研究以瑞士儿童神经内科卒中登记数据为基础,对此类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和神经影像学数据进行分析和阐述。
研究纳入2000年至2016年间年龄在1个月至16岁、仅患有后循环动脉缺血性卒中的儿童患者,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总结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卒中原因和神经放射学特征。研究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儿科卒中量表评估患者的卒中严重程度,并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分析。
研究最终纳入43例后循环动脉缺血性卒中儿童患者(27例男性[62.8%],中位年龄7.9岁,四分位间距5~11.7岁)。结果显示,瑞士儿童后循环动脉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0.183/10万,占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的16%。大多数患者表现为非特异性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58.1%)和恶心/呕吐(46.5%)。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58.1%)和运动区/感觉区偏侧综合征(53.5%/51.2%)。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单侧局灶性脑动脉病变(11例,占25.6%),梗死灶多位于小脑(46.5%)和丘脑(39.5%)。诊断延迟的时间越短,患者的卒中症状越严重(rho=0.365,P=0.016)。
这项研究结果提示,1/4的儿童后循环动脉缺血性卒中是由局灶性脑动脉病变引起的。常见的、尤其是与轻度神经症状相关的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可推迟临床对患者卒中的诊断。对此类患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需提高认识。
参考文献:
Mirjam Fink Nedelina Slavova et al. Posterior Arterial Ischemic Stroke in Childhood:Clinical Features and Neuroimaging Characteristics. Stroke. Originally published26 Jul 2019.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