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伤寒六经分证(六经辨证-太阳病-太阳病变证)
太阳伤寒六经分证(六经辨证-太阳病-太阳病变证)心烦干呕腹雷鸣, 痞满半夏泻心通。汗出恶寒寒热痞, 附子泻心两收功。误下少阳发热呕,
痞证共有五证从,
五个泻心用其明。
阳证痞硬为热痞,
大黄黄连泻心宁。
汗出恶寒寒热痞,
附子泻心两收功。
误下少阳发热呕,
痞满半夏泻心通。
心烦干呕腹雷鸣,
生姜泻心散水行。
脾胃虚弱致痞满,
方用甘草泻心灵。
[注释]
痞证共有五个证型,也就是五个泻心汤的适应症。阳证痞硬属于热痞,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汗出恶寒心下痞属于寒热痞,方用附子泻心汤;误下少阳而产生的发热干呕,痞满,属于脾胃不和致痞,方用半夏泻心汤;心烦、干呕、腹中肠鸣属于胃虚食滞致痞,方用生姜泻心汤以宣散水气;脾胃虚弱致痞,治法应补中降逆,方用甘草泻心汤。
1、 热痞
热痞为阳关浮盛,
无形邪热壅胃成。
苔黄脉数兼烦渴,
心下痞满膈不通。
泻热消痞除痞满,
大黄黄连泻心用。
[注释]
热痞属于阳邪所致,其关脉浮而盛,是由于无形热邪壅于胃而成。其证见舌苔黄脉数、烦渴、心下痞满、膈气不通为主。治法应泻热消痞除痞满。方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按语]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心下痞满、按之柔而不痛,或兼烦渴、苔黄、脉数、关脉浮而盛。
本证的病机是:无形热邪壅滞于心下,热陷于胃,气机不畅,故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热邪内盛,故见烦渴、苔黄、脉数。
本证的治疗原则是:泻热消痞。
本证的常用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
2、 热痞兼阳虚表证
恶寒热痞兼阳虚,
无形热邪聚胃急。
心下痞满软不痛,
卫气不固自汗虚。
清热扶阳兼消痞,
附子泻心效佳奇。
[注释]
热痞兼阳虚表证,以恶寒发热痞满为主,是无形邪热聚于胃脘所致。其证见心下痞满,柔软而不痛,兼有汗出是卫气不固所致,要详细分析。治则应扶阳消痞,用附子泻心汤治之才能有效。
[按语]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心下痞,按之柔软不痛,恶寒,汗出。
本证的病机是:无形之邪结聚于胃脘部,则心下痞,按之柔软不痛。其恶寒汗出,是表阳虚、卫气不固所致。并非风寒外感而成,故虽恶寒汗出,但无表证。
本证的治疗原则是:清热消痞,扶阳固表。
本证的常用方药:附子泻心汤。大黄、附子、黄连、黄芩。
3、 脾胃不和致痞
表邪不解热入里, 或因误下伤胃气。
呕吐肠鸣兼下利, 软而不痛心下痞。
和中降逆消痞满, 半夏泻心可疗疾。
[注释]
脾胃不和致痞是由于表邪不解,热传入里,或误用下法损伤胃气,其证见呕吐、肠鸣,下利,心下痞满软而不痛。治法应和中降逆消痞满。方用半夏泻心汤。
[按语]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呕吐肠鸣下利,舌苔多滑腻或白或黄。
本证的病机是:本证因表邪不解,邪热入里,或误下法损伤脾胃,伤及胃气,表邪内陷,寒热之邪错杂于中焦,使胃是升降失职,气机不畅,故心下痞满。因非实邪阻结,故按之柔软不痛,其呕吐因于胃气上逆;肠鸣下利因于脾运失常,皆为脾胃不和,升降失职所致。
本证的治疗原则是:和中降逆消痞。
本证的常用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4、 胃虚食滞致痞
胃虚食滞致痞条,
升降失常在中焦。
心下痞硬按不痛,
干噫食臭下利兆。
和胃消痞散水气,
方药生姜泻心疗。
[注释]
胃虚食滞致痞的病因是:由于升降失常病位在中焦。证有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干噫,食臭,下利的征兆。治法应和胃消痞散水。方用生姜泻心汤。
[按语]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干噫食臭,肠鸣下利。
本证的病机是:本证与半夏泻心汤大同小异,相同的是,均为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于中,升降失常,气机痞塞,故心下痞是共同见证。不同的是:本证兼有饮食停滞,所以不仅作呕,而且干噫食臭。又兼水饮内停,侵犯胃肠,故腹中雷鸣下利。
本证的治疗原则是: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本证的常用方药:生姜泻心汤:生姜、炙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黄连、大枣。
5、 脾胃虚致痞
脾胃虚弱而致痞,
寒热错杂脾胃虚。
心下痞硬谷不化。
干呕心烦肠鸣利。
补中降逆消痞疾,
甘草泻心补胃脾。
[注释]
脾胃虚弱而致痞,是寒热错杂伤及脾胃所致的虚证痞,以心下痞硬、完谷不化,干呕,心烦,肠鸣下利为主证。治疗原则应补中降逆消痞满,方用甘草泻心汤以补益脾胃。
[按语]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心下痞硬而满,肠鸣,下利频作,水谷不化,干呕心烦。
本证的病机是: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所致,故仍有心下痞硬而满的证情。不过脾胃虚弱较前二证为甚,运化之力更显薄弱,故下利频繁,水谷不化。至于干呕心烦,是截浊气上逆所致。
本证的治疗原则是:补中降逆消痞。
本证的常用方药:甘草泻心汤:炙甘草、黄芩、干姜、半夏、大枣、黄连、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