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卵圆孔未闭有啥影响吗(卵圆孔未闭是先天性心脏病吗)
先天性心脏卵圆孔未闭有啥影响吗(卵圆孔未闭是先天性心脏病吗)(4) 冠状静脉窦型:又称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即冠状静脉窦与左房之间的分隔缺失。(3) 下腔静脉型:靠近下腔静脉入口者;继发孔缺损位于冠状窦口的后上方,再根据相应的解剖部位而有下列类型:(1) 卵圆孔型(中央型):在房间隔中央部位者;(2) 上腔静脉型:靠近上腔静脉入口者;
有一些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检查时会看到这样的报告:房间隔缺损(卵圆孔型),因此很多人会将房间隔缺损与卵圆孔未闭混为一谈。实际上,卵圆孔未闭和先天性心脏病房缺是两个不同概念,卵圆孔未闭通常不被认为是先天性心脏病。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各自不同的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区别就是卵圆孔未闭大部分不需要手术治疗,而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则一旦确认无法自愈,就需要尽早手术治疗。
1、先天性心脏病房缺损:确认无法自愈则尽早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房缺属于常见的先心病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房缺先天性心脏病房缺可分为原发孔缺损和继发孔缺损两类,以后者居多。
继发孔缺损位于冠状窦口的后上方,再根据相应的解剖部位而有下列类型:
(1) 卵圆孔型(中央型):在房间隔中央部位者;
(2) 上腔静脉型:靠近上腔静脉入口者;
(3) 下腔静脉型:靠近下腔静脉入口者;
(4) 冠状静脉窦型:又称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即冠状静脉窦与左房之间的分隔缺失。
绝大多数房间隔缺损为单孔,少数为多孔,亦有筛状者。缺损直径一般约2—4cm。如伴有肺静脉异位引流入有心房,称为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症。原发孔缺损,位于冠状窦口的前下方,缺损的下缘靠近或为二尖瓣环,常伴有二尖瓣大瓣裂缺,称为部分性房室共同通道。
在胚胎发育的第28天左右,原始心腔开始分隔为四个房室腔。其发育的过程是:原始心腔腹背两侧的中部向内突出生长增厚,形成心内膜垫。腹背两心内膜垫逐渐靠近,在中线互相融合,其两侧组织则形成房室瓣膜组成的一部分,在右侧为三尖瓣的隔瓣;左侧为二尖瓣的大瓣。此外,侧垫亦发育成瓣膜,共同组成三尖瓣和二尖瓣,将心房和心室隔开。与此同时,心房和心室也有间隔自中线的两端向心内膜垫生长,将心腔分隔成为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如果在心腔发育分隔的过程中,房间隔处除卵圆孔外,还有其他未能完全分隔开的地方,则会成为房间隔缺损。
2、卵圆孔未闭:一般无需手术
原始的心脏是一个纵直的管道,大部分宝宝的心脏随着胚胎的发育,在第4周时可分辨出心房、心室。如果房间隔在5~6周时在生长过程中未完全与心内膜垫粘合,会在左右心房间遗留一个孔道,这就是卵圆孔。卵圆孔的形成属于正常的生理发育过程,此时的卵圆孔有一定的生理功能,胎儿期间,胎儿的血液循环需要借助卵圆孔,使一部分血液从右心房流到左心房。
宝宝出生后,随着第一声啼哭,新生儿自身肺循环建立,左心房压力开始高于右心房,右心房的血液不再流入左心房,卵圆孔从功能上就闭合了。出生后左心房压力会始终大于右心房,使卵圆孔的瓣膜紧贴继发房间隔从而关闭卵圆孔。一般在出生后第八个月或更长时间完全断绝左右心房间的血流。若年龄>3岁的幼儿卵圆孔仍不闭合才会被称为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未闭的发生率很高,在正常成年人中,约有20%-25%的正常人存在卵圆孔未闭。因为卵圆孔未闭一般不引起两房间的分流,无重要的血液动力学意义,因此一般情况下不需手术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脑卒中、偏头痛等疾病密切相关。如果出现相关问题,则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新生儿发现患有卵圆孔未闭的情况非常常见,但是大部分的婴儿卵圆孔未闭是正常的生理情况,如果没有其他异常,在儿童时期不主张直接手术治疗卵圆孔未闭;而先天性心脏病房缺强调一旦确认不能自愈则需要尽早手术治疗。
综上,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和卵圆孔未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一般而言,卵圆孔未闭不被认为是先天性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