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自测表中度抑郁是真的吗(抑郁症筛查纳入健康体检)
抑郁症自测表中度抑郁是真的吗(抑郁症筛查纳入健康体检)由于近年来抑郁症在新闻中、社交媒体中“高频”出现,公众人物患抑郁症甚至自杀的新闻也不鲜见,抑郁症对于大众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疾病。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感受是:“我感受不到快乐了。”今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指导各地探索开展抑郁症、老年痴呆等综合防治工作。其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科主任张玲认为,目前我国抑郁症的诊疗基础比较薄弱,“提高诊疗水平确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当然,这背后精神卫生从业人员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此次方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提升公众的知晓率,减少对抑郁焦虑这类精神心理类问题的歧视,病耻感降低了,就诊率自然也就上去了。”对于未来精神科医生培养,先提高社会的全面认知也是很重要的前提。张玲主任认为:“现在我们从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重视普通民众的这种精神心理健康,这其实就是一个信号,精神心理健康
在今年新冠疫情大流行导致日常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下,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呈现出了更复杂的面貌,新冠肺炎患者、家属、一线医务人员,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都需要更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怀。
过去几个月我们面临许多挑战:在困难环境中提供护理的医疗工作者去上班时会害怕把新冠病毒带回家;学生要努力适应在家上课而很少与老师和朋友接触,并且对未来感到焦虑;生计受到威胁的工人、大量陷入贫困或处于脆弱的人道主义环境中而防护措施非常有限的人,还有存在精神卫生障碍、现在又经历更大程度社会隔离的人等等。更不用说失去所爱之人,有时甚至无法道别的悲痛。
与此同时,从官方到民间,对于精神卫生的重视一步步在加强。
权威方案发布
今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指导各地探索开展抑郁症、老年痴呆等综合防治工作。其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
- 试点地区初步形成全民关注精神健康,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80%,学生对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
- 抑郁症就诊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年复发率降低30%。
- 非精神专科医院的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规范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20%。
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科主任张玲认为,目前我国抑郁症的诊疗基础比较薄弱,“提高诊疗水平确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当然,这背后精神卫生从业人员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此次方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提升公众的知晓率,减少对抑郁焦虑这类精神心理类问题的歧视,病耻感降低了,就诊率自然也就上去了。”对于未来精神科医生培养,先提高社会的全面认知也是很重要的前提。张玲主任认为:“现在我们从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重视普通民众的这种精神心理健康,这其实就是一个信号,精神心理健康在人类的健康中是至关重要的。在接下来5到10年时间里,大家会越来越重视精神健康,相应的我相信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从事相关的职业。”
抑郁患者逐年增加,细分科普当务之急抑郁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其临床特征包括显著而普遍持久的情绪低落,常伴有自卑厌世情绪,对愉快的活动失去兴趣或乐趣,认知功能受损,以及睡眠、饮食、动力、性功能等障碍。
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感受是:“我感受不到快乐了。”
由于近年来抑郁症在新闻中、社交媒体中“高频”出现,公众人物患抑郁症甚至自杀的新闻也不鲜见,抑郁症对于大众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9年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3亿多人患有抑郁症,我国抑郁障碍终身患病率达6.8%,按照中国现在有14亿人口估算,中国抑郁症病患超过9500万,且超过90%的抑郁症患者未得到治疗。
随着近年来公众对于抑郁症认知的提高,下一步科普需要更细分的工作。
“即便是有意识来就诊的患者,大多数也带着偏见和恐惧。”张玲认为,科普应采取更多样的形式,比如老年人以看电视为主,年轻人更乐于从网络社交媒体中获得信息,还有一些人喜欢阅读文字,“所以从不同途径、针对不同人群,做相应科普非常重要。”
另外,随着抑郁症在公众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愈发频繁,明星、普通人抑郁症自杀新闻报道也不少,“看到这样新闻之后,能不能在其后迅速跟进相应的知识推送也很重要,否则大众对抑郁症会造成一些误解和偏见。”张玲认为,利用大数据进行科普知识的推送,可能成为未来定制化科普的重要方式。
同时,由于重度抑郁症涉及自杀等情况,因此科普需要更加严谨。对此“方案”中也提出了重点人群干预力度的提升,如:
- 青少年:中学、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 孕产妇:将抑郁症防治知识作为孕妇学校必备的科普宣教内容,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流程中。
- 老年人群: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健康体检,每年为辖区老年人开展精神健康筛查,对于经心理测评有抑郁情绪的老人提供心理咨询和及时转诊。
- 高压职业人群:机关、企事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将干部和职工心理健康作为本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聘用专兼职的精神心理专业人员。
上述方案中特别提出开展抑郁症的筛查评估。
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PHQ-9量表,开展抑郁症筛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等形式,为公众提供线上线下抑郁症状况测评及评分说明和诊疗建议等。
各类体检中心在体检项目中纳入情绪状态评估,供体检人员选用。
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但在落地过程中,“抑郁症体检”还有很大挑战。
“青少年学生群体确实抑郁症的发生率是非常高的,纳入到健康体检中,比较早、比较普遍地去关注这个问题,筛查很有必要。”张玲表示,但是筛查的挑战是“我们如何更好地去保护学生,包括他自己和家庭的隐私,不影响未来的学业、就业等,这些还需要政策上进一步细化,我们也期待着与各个政府部门一起探讨一些更具体的执行措施。抑郁症体检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执行的方法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需要尤其谨慎。”
在大规模的筛查中,如何保证专业从业人员的效率和资源?
“目前普遍用的筛查工具和手段是患者自评,比如简单的量表。且筛查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出于患者的自愿原则。通过这些简单的工具来评测,如果结果有异常,引导他到正规途径进一步确诊,未来自愿原则也应该秉承。”
从筛查到治疗抑郁症的诊断主要应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程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典型病例诊断一般不困难。但目前我国大概只有10%的人接受了抑郁症治疗。
抑郁症的治疗方案很多,可以简单地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以及脑刺激疗法。
早期诊断,接受专业人士的帮助和必要的药物干预对控制抑郁症症状,对提高抑郁症临床治愈至关重要。
相较其他精神类疾病,抑郁症的药物开发较早,也较为成熟和多元。
目前临床的一线抗抑郁药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NDRI);新型抗抑郁剂褪黑素受体MT1和MT2受体激动剂,5-HT2c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后者因为同时具有两种受体拮抗双重作用机制,能帮助缓解抑郁症状 显著改善快感缺失
针对不同人群,治疗上采取的方案也不尽相同。如重点人群之一的孕产妇,张玲认为,目前城市中的产妇有高龄、多胎的趋势,加上经济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家庭角色转换关系处理等问题,围产期抑郁比例明显上升。
张玲指出,“孕产妇抑郁是否需要用药需要经过医生的评估,在用药利大于弊的前提下,才会给选择药物治疗。产后抑郁用药更多涉及的是哺乳的问题,也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