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减是从小就有还是长大后才有(让这种病几率暴增81)
甲减是从小就有还是长大后才有(让这种病几率暴增81)甲减让痴呆风险暴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周新荣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高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鹿斌
成人的甲状腺只有20~30克,却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几乎全身器官都会受牵连。
临床中,甲状腺结节过量分泌甲状腺素,就会引发“甲亢”。而体内的甲状腺激素不够用,就会引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俗称“甲减”。
我国台湾一项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痴呆风险随之暴增。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教你保护好甲状腺这道颈部的“命门”。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高莹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鹿斌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周新荣
甲减让痴呆风险暴增
近日,来自我国台湾的研究团队在《神经学》杂志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在65岁及以上的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减退史与痴呆风险增加81%有关。
论文首页截图
研究人员在台湾医疗保险数据库中确定了34387例在2006年至2013年期间确诊为痴呆症的患者。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后,共7843例痴呆症患者纳入最终研究。
之后,研究人员在纵向健康保险数据库选择了7843例非痴呆患者,与病例组按照年龄、性别、病例索引日期进行1:1匹配。
分析结果显示:
- 痴呆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4.9岁,无痴呆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4.5岁。
- 在病例组中,共78例患者发生甲减(0.9%),76例患者发生甲亢(1.0%);对照组共34例患者(0.4%)发生甲减,57例(0.7%)患者发生甲亢。
- 此外,病例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抑郁症、酒精依赖等发病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些都是已知的痴呆相关风险因素。
在调整性别、年龄、已知风险和上述其他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
65岁及以上人群中,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史与痴呆风险增加81%有关;而在50~65岁人群中相关性不显著。
在65岁及以上人群的分析中,与未经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甲状腺功能减退并接受药物治疗与痴呆发生风险的增加217%有关。根据研究人员分析,这些患者可能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更为明显。
三招自测隐匿的甲减
得了甲减后可影响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出现水肿、心脏功能衰竭、昏迷等,但早期甲减起病隐匿,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进展缓慢,大多患者难发现。3招可以自测甲减风险:
测试一:拉发实验
保持3~5天不洗头,捋出一绺头发(40~60根左右),然后从发根处轻微用力拉,观察脱发情况,脱发量在5根以上,说明有病理性脱发,而脱发是甲减的典型症状之一。
测试二:测试体温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患者表现为怕热,分泌不足时,则会出现体温偏低的情况。连续3天,在晨起未进食、不活动的情况下,测量基础体温。
正常情况下,人体腋下体温是36℃~37℃,如果测试结果低于36℃,提示基础体温过低,表示患者可能存在甲减风险。
测试三:10项症状自测
以下10项症状中有5条以上,就可能患有甲减,应尽早去医院排查。
1.感到乏力,常常犯困;2.大脑思维迟钝,注意力很难集中,记忆力下降,行动和反应变慢;3.没有明确原因的体重增加;4.皮肤变得干燥,指甲变脆、易折断;5.畏寒,经常觉得很冷;6.有许多负面想法,感到情绪低落、抑郁;7.便秘;8.肌肉和骨骼僵硬疼痛;9.血压增高或心跳变慢;10.胆固醇水平增高。
提高免疫力,预防甲状腺疾病
近年来,甲状腺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尤其是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甲状腺功能失调的“罪魁”并非只有甲状腺本身,预防的核心在于保护好免疫系统。
1避免过度劳累
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不会直接影响甲状腺,但可通过扰乱神经、内分泌系统,造成免疫功能失调,导致甲状腺被免疫系统攻击。
生活中,建议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学会调适心情。
2适量摄入碘盐
实际上,绝大部分人在日常食物中获取的总碘量仍然不足,且国家已3次下调食用盐碘含量并推行“因地制宜”政策,大家不必担心碘过量问题。
除有特殊要求外,正常人最好食用加碘盐,且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
3时常对镜自查
每隔一段时间对镜自查,有助及早发现甲状腺异常。具体做法是:对着镜子,头部稍微后仰,露出颈部。
一看颈部两侧是否对称、肿大;二咽口水,找到随着吞咽动作上下活动的甲状腺;三摸甲状腺是否有软的小鼓包、小肿块,或硬的小结节。
4定期检查甲功
不少甲状腺疾病症状没有特异性,患者可能需要辗转多个科室才能确诊,因此定期检查尤为重要。
35岁后,尤其女性,最好每5年做一次甲状腺功能检查和甲状腺彩超;妊娠女性必须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备孕前,推荐女性筛查促甲状腺激素(TSH)等相关指标。
此外,生活中要尽量避开重金属、电离辐射、农药等环境“毒素”;避免雌激素滥用,警惕含雌激素类化妆品、保健品;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
本期编辑:刘云瑽
本文记者:生命时报记者 王冰洁 高嘉悦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