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脏病前兆(关注女性的缺血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前兆(关注女性的缺血性心脏病)●一半女性认为自己对女性心脏病的认识很清楚,但是其中绝大多数人却不能准确识别IHD的症状;●56%的白人女性认为CVD是首位死亡原因,而非裔、西班牙裔女性,虽然CVD风险最高,但认知度低;女性IHD的特点:1.与男性相比,女性IHD患者预后较差。女性在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更易出现并发症,如较高的PCI术后出血风险;女性心绞痛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合并非梗阻性IHD的比例高于男性,且预后也差于男性。2. 2012年AHA调查女性对CVD的认识发现:
作者
胡 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及心研所、美国共济会医学研究所
石少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及心研所
性别差异体现在心血管疾病(CVD)的病理过程、症状、治疗和临床结局等方面,但是临床上常忽视女性的特殊性,影响了疾病的防治。为此,美国心脏协会(AHA)赶在3.8国际妇女节前发布了一份旨在关注女性缺血性心脏病(IHD)防治的科学声明(Top Ten Things To Know Preventing and Experiencing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s a Woman: State of the Science)。该声明集中了女性与IHD的最新研究,并归纳了女性IHD(包括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表现、影响女性接受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的因素。
女性IHD的特点:
1.与男性相比,女性IHD患者预后较差。女性在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更易出现并发症,如较高的PCI术后出血风险;女性心绞痛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合并非梗阻性IHD的比例高于男性,且预后也差于男性。
2. 2012年AHA调查女性对CVD的认识发现:
●56%的白人女性认为CVD是首位死亡原因,而非裔、西班牙裔女性,虽然CVD风险最高,但认知度低;
●一半女性认为自己对女性心脏病的认识很清楚,但是其中绝大多数人却不能准确识别IHD的症状;
●2012年将胸痛认作女性心脏病发作的危险信号的比例低于1997年的调查结果(56% vs. 67%);
●对女性非典型IHD症状的认知度非常低。
3. 女性的平均寿命长于男性(也导致老年女性罹患IHD的风险较高),但35-44岁之间的年轻女性死亡率在增加,而同龄男性的死亡率却在下降。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吸烟和代谢综合征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年轻女性对IHD的前驱症状认识不足,未能正确评估。
4. 在美国,IHD的流行病学和死亡率存在种族差异:非裔女性(7.0%)的发病率高于拉美裔(5.9%)和白人(4.6%)。IHD是非裔(23.4%)和白人(22.9%)女性首要死亡原因,在拉美裔(20.5%)、亚太裔(20.8%)、印第安/阿拉斯加原居民(16.9%)女性中为第二死亡原因。
5. 女性发生IHD是多种危险因素导致的,包括社会心理、肥胖、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运动减少、吸烟、年龄、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女性应该在儿童时期就开始控制主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以防治IHD的年轻化趋势。
6. 至关重要的是,医生应正确及时地评估女性的IHD风险,但这有赖于理想的风险评估工具,以正确识别女性独有的风险。
7. 研究表明女性发生胸痛的比例小于男性,但IHD的前驱症状更常见,如急性心脏事件出现前有气短、长达数周或数月的异常疲乏等。而这些前驱症状常常不能为女性自身和医生所识别,为此经常耽误对症状的及时评价。
8. 当评估IHD女性患者时,应该考虑男女性别差异 (包括风险、机制、评估,护理干预、症状)和潜在的诊断困难性。
未来的方向:
1. 临床实践
●对医护人员和IHD高危女性增加教育,常规评估IHD的危险因素;
●所有医疗提供者和妇科医生在筛查疾病、身体检查时,常规评估IHD的性别特异性危险因素;
●用健康的方法降低女性或女孩的危险因素;
●在接诊女性患者时,将评估IHD危险因素和控制危险因素作为医疗的必要工作。
2. 临床研究
●允许对临床试验进行性别分析,并报道性别差异性结果;
●鼓励使用常用的数据元素,在研究间进行数据共享,并用大数据分析性别对疗效的作用;
●扩大IHD症状的入选标准,而不仅仅局限于胸痛;
●为女性和不同民族的女性制定个体化干预措施,特别是在心脏康复方面,以增加女性的参与度和完成度;
●以社区为基础来开发文化敏感性的研究方法,以满足缺医少药的女性人群需求。
3.政策
●资助改善女性防治IHD的研究;
●进行非梗阻性冠心病女性患者的IHD诊断、治疗和临床结局的随机化临床试验;
●识别和排除治疗、临床指南应用上的性别偏见;
●制定准则,以评价女性IHD患者或高危人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指南的有效性。
4. 公共健康教育
改进方法来传播信息,包括女性的危险因素、症状、行为和应对缺血症状的必要措施。
表1. 性别相关的心血管系统差异
图1. 1979至2011年间美国男性和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趋势?
★ 专家简介 ★
胡丹
医学及哲学博士,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获“楚天学者”称号。2004~2015年,在美国Masonic Medical Research Laboratory留学深造,期间获得Gordon K. Moe青年学者奖,ACC(美国心脏学会)纽约分会青年学者奖第一名等奖励。
主要研究方向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和心源性猝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心血管药理学(包括中草药)、基因学、治疗学、及干细胞的转化研究。目前担任Circulation, Heart Rhythm等主流杂志的编委和评审,是美国心脏协会(AHA)、华裔美国心脏协会(CnAHA),美国生理协会(APS)和心律协会(HRS)等学术组织的会员。2014年受聘为CnAHA教育委员会副主席,及心律协会Fellow(FHRS)。2015年获选为中国心律学会(CHRS)遗传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副主席。
长按二维码识别后 查看原AHA科学声明
心血管疾病排除先天性心血管缺陷(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代码I00-I99)。
资料来源: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和国家心脏,肺和血液研究所。版权所有,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作者 胡丹 石少波┆美编 柴明霞┆制版 郭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