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牙齿傍晚流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
孩子长牙齿傍晚流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一种可以将淀粉转化为糖的消化酶。它不仅可以帮助4-6个月大的婴儿消化和分解半固体或固体食物,还可以中和胃酸,帮助婴儿消化。•帮助分解食物和消化2岁前的宝宝(准确的说牙齿长全之前)若流口水,并不是一件坏事宝宝。在宝宝4至7个月大的时候,牙齿便慢慢开始长出来了。长牙时会刺激口腔里的神经,分泌的唾液会大量增多,所以流口水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这个阶段,家长可不必因宝宝流口水多而担忧,宝宝流口水还有意想不到的好处。•清洁口腔,防止蛀牙口水中含有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可抑制细菌的生长,在口腔清洁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唾液可以清洗牙齿和牙龈,清洗积聚的食物和细菌。唾液还能起到预防蛀牙的作用。
宝宝流口水是疾病的征兆?正确辨别生理和病理的症状很重要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3岁的小患者,口水狂流不止。问宝宝的妈妈什么情况?
妈妈告诉我们,宝宝从小口水流的就多,但他奶奶觉得流口水可以排毒去火(火气毒素都随着口水排出体外),宝宝不易生病,就没当回事。直到宝宝要去上幼儿园了,因流口水的问题而被多家幼儿园拒收(后来打听才知道园方怀疑宝宝患有脑瘫),家里人才重视起来,才带宝宝来医院做检查。后经一番检查,宝宝流口水是由于口腔肌肉张力不足,口闭合性差,从而无法阻止口水外流。虽然排除了病理性疾病,但还是不可避免地要做一系列的康复锻炼。
其实,这件事也不能怪父母。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流口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有的宝宝流口水就像喷壶,口水噗噗喷地满屋子都是,围多少围嘴都不够。因此,不少老人才会觉得宝宝流口水是好事,是在排毒去火。那么,到底宝宝流口水是好事还是坏事?以下为大家一一解答。
2岁前的宝宝(准确的说牙齿长全之前)若流口水,并不是一件坏事宝宝。在宝宝4至7个月大的时候,牙齿便慢慢开始长出来了。长牙时会刺激口腔里的神经,分泌的唾液会大量增多,所以流口水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这个阶段,家长可不必因宝宝流口水多而担忧,宝宝流口水还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清洁口腔,防止蛀牙
口水中含有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可抑制细菌的生长,在口腔清洁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唾液可以清洗牙齿和牙龈,清洗积聚的食物和细菌。唾液还能起到预防蛀牙的作用。
•帮助分解食物和消化
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一种可以将淀粉转化为糖的消化酶。它不仅可以帮助4-6个月大的婴儿消化和分解半固体或固体食物,还可以中和胃酸,帮助婴儿消化。
•锻炼宝宝语言能力
当宝宝对唾液吞咽时,会带动嘴唇和舌头运动,并且嘴的运动将更加协调,这将为未来婴儿发音和说话奠定基础。
通常情况下,2岁以后多数宝宝,牙齿会长齐,口腔肌肉运动功能和吞咽控制逐渐成熟,流口水情况逐渐减轻,直至消失。若宝宝3、4岁了,口水仍飞流不止,可能预示着:爸爸妈妈在养育中忽视了这几个问题,属于前期喂养不当埋下的祸患!
口腔感官意识差,导致吞咽触发不敏感
如果宝宝在小的时候,口腔探索的机会少,就易造成口腔周围感官体验不足。简单来说,就是宝宝对唾液的刺激不敏感,以至于没办法反馈给大脑,让大脑做出正确的吞咽指令。
找出流口水的原因对大多数婴儿来说流口水是正常现象。
婴儿出生后只吃母乳或配方奶,而这些食品对唾液腺的刺激不大,所以分泌的唾液就很少,此时宝宝一般很少有口水流出。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
6月龄开始吃米粉等含淀粉的辅食,刺激唾液淀粉酶的分泌,再加上此时有的小宝宝还喜欢吮吸手指等,更加重了唾液腺的分泌。而宝宝的口腔小而浅,吞咽功能又不健全,不会把流出来的口水咽下去,所以口水就流出来特别多。
宝宝在正常的长牙阶段也会流口水。长牙会刺激唾液腺的分泌,导致口水增多;长牙容易出现牙龈肿胀的现象,并且会出现微痒的情况,会让宝宝感觉到口腔不舒服,从而会出现流口水的现象,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现象,可以让宝宝吃些磨牙棒,或使用牙咬胶,能缓解牙龈痒的情况。
口腔内疾病:咽喉或口腔病毒感染、咽喉链球菌感染、扁桃体炎、口腔溃疡等都可能造成宝宝流口水。如果宝宝出现流口水的情况,并且伴有哭闹的现象,父母需要观察宝宝的口腔健康状况。如果发现宝宝口腔内有溃疡、发红充血,或者食欲减退,需要尽早到医院接受检查治疗。
窒息:如果孩子突然流口水,不能说话,呼吸困难,可能是被食物或异物卡住了,需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护车到来的时候,要用海姆立克急救法(不希望用到,但作为家长必须要学)去做。
吞咽功能障碍:常常伴随着语言发育迟缓,这个时候就需要到专业机构做吞咽功能以及语言能力的训练。
解决措施①0-6个月:不要过多限制“口欲期”宝宝的口腔探索
如果宝宝想舔、啃、咬,就随他去,只要入口的东西干净、卫生、安全就可以。宝宝甚至可以为婴儿准备不同的材质、温度的物品或玩具给宝宝口腔探索。
②6个月添加辅食后:丰富食品种类,及时改变食品性状
对于婴儿来说,不同食物的口腔体验是不同的,而且在口腔里的移送、搅拌等刺激,都是一种口腔触觉。宝宝吃胡萝卜和吃西兰花,吃流质食物和吃碎屑状食物的口腔感觉都是不同的。
辅食期的宝宝,家长应根据婴儿的咀嚼能力及时调整食物性状。对于食物的种类,只要宝宝不过敏,各种食材都能让宝宝去体验,尽可能给宝宝口腔带来丰富的刺激,使口腔对不同食物的“刺激差异”有足够的“感觉”。
③1岁后:不要给婴儿吃得太“清淡”
这并不是说要让宝宝吃得过咸过油或者各式调料的食物,而是让宝宝适当尝试酸甜苦辣冰麻等刺激性食材,这样有利于宝宝口腔的感官发育。
这个阶段不放任何调味品,娃也可以体验到食材本身的味道,酸的甜的不多说。水煮后略带苦味的苦瓜,可以给娃尝试;另外做菜、煲汤时大块的姜片、蒜瓣、葱段也不需要提前帮娃挑出,让他自己尝尝这种微微的辛辣感,再吐出来也是好的。这些都是天然的刺激物,具有很高的口腔敏感性,只要不要过量就好。
- 增强面部干湿感、冷热感。例如,冷水和温水交叉清洗面部、干毛巾、湿毛巾交替擦拭面部;
- 用不同材质的道具轻轻地按压和摩擦孩子的嘴唇及附近部位,以提高孩子的嘴唇和嘴周围部位的敏感度;
- 增加儿童饮食的多样性,多样化;
- 把贴纸放在孩子嘴边,让孩子用手去寻找,然后自行揭掉。
口腔肌肉张力不足,双唇闭合能力差
由于口腔肌肉张力不足,口闭合性差,从而无法阻止口水外流。
造成孩子口腔周围肌肉张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可能是过度使用奶瓶。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宝宝6个月要开始添加辅食,就要开始学会用杯子喝水,并逐渐减少奶瓶的使用。但是实际上,奶瓶的使用时间比建议中长的多。
及时添加辅食、及时换掉奶瓶的意义远不止于多给娃吃进几口食物。
因为及时添加辅食,用吸管杯或敞口杯喝水,可以更大程度地调动嘴唇、脸颊肌肉、舌头和下颚的综合运动。如果婴儿过度使用奶瓶,婴儿就将减少了这锻炼口腔肌肉群的机会。
如果宝宝已经出现了肌肉力量不足的情况,以下小练习可以改善嘴唇的闭合力:
- 及早引导孩子用鸭嘴杯或吸管杯喝水;
- 宝宝刷牙时,可以用牙刷按摩牙龈及嘴唇,这样可以刺激口腔和嘴唇周围的皮肤。刷牙后,可以让宝宝多漱口几次,这样面颊会隆起,内收缩即可达到训练肌肉张力的目的;
- 不要总是给宝宝吃软的食物。可以让宝宝通过咀嚼软硬不同、质地不同的食物,增加下颌活动,强化下颚力量,改善流口水的情況。
- 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可以让宝宝玩吹气游戏,如吹哨子、吹泡泡等。
2~3岁的婴儿,除了喂养不当,导致的生理发育不良,宝宝流口水还可能是一个病理性原因:
例如,疱疹性咽炎,手足口病,水痘,引起的口腔和舌旁溃疡,宝宝也会流口水。
由于受炎症刺激,唾液腺也会增加分泌,引起宝宝流口水,并且还伴有臭昧,另外,咽颊炎、扁桃体炎等咽喉部疾病也会因为吞咽疼痛而导致宝宝口水增加,所以只要及时诊治,宝宝流口水现象就会停止。
婴儿流口水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它们大多是生理性的,只要经过治疗和正确护理,婴儿流口水的现象就都能得到明显改善。少数为病理性,经过早期干预措施,其预后效果也不错。
总结:只要不是病理性的流口水,唾液对于宝宝来说还是有很多好处的。添加固体食物,唾液可以起到软化和湿润食物的作用;清除残留食物,保护牙齿;唾液中的抗酸剂会中和胃酸促进消化。生理性流涎,家长就不用焦虑,按照上述护理方法操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