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十答带你了解传染病防治法(怎样才能看懂防控措施)
十问十答带你了解传染病防治法(怎样才能看懂防控措施)①病原体被清除通常,病原体感染后,其感染过程有5种表现:在一个常识告诉我们,不管毒力多么强的病毒,未必会引起所有接触者感染,这就是并不是去过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都会感染,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到底哪些人接触病毒后会感染,一般与病原体的数量、接触的密切程度及频率有关,也与自身体质情况有关。因此在防控中强调注意休息、加强锻炼、劳逸结合,就是要求不能太过于疲劳,因为这样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不一定都发病病原体感染人之后,也不是所有感染者都会发病,实际上发病的仅仅只是极少数,一般发不发病由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决定。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人们普遍感到恐惧,对一些防控措施也不甚理解,今天老徐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二版)及最近有关专家对疫情的研判经验,结合传染病感染的基础知识给大家做一些普及。
接触不一定必然感染
大家都知道,传染病传播是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的过程。因此,传染病得以在某一人群中发生和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截至目前,对于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认识还比较有限,一般认为其传染源指向野生动物,但到底是哪一种动物,还不清楚,可能为中华菊头蝠;传播途径也未完全掌握,但肯定人传人;易感人群暂时不明,病毒尚存在变异可能,目前看毒力有所增强。
在一个常识告诉我们,不管毒力多么强的病毒,未必会引起所有接触者感染,这就是并不是去过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都会感染,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到底哪些人接触病毒后会感染,一般与病原体的数量、接触的密切程度及频率有关,也与自身体质情况有关。因此在防控中强调注意休息、加强锻炼、劳逸结合,就是要求不能太过于疲劳,因为这样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感染不一定都发病
病原体感染人之后,也不是所有感染者都会发病,实际上发病的仅仅只是极少数,一般发不发病由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决定。
通常,病原体感染后,其感染过程有5种表现:
①病原体被清除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被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免疫屏障所清除,也可由事先存在于机体的特异性被动免疫(来自母体的抗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所中和,或特异性主动免疫(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免疫)所清除。
②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指病原体侵人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隐形感染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感染者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
这也被认为是最理想状态的一种感染,多多益善。
③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此类表现最少见。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发生持续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有些人感染后免疫力并不巩固,容易再受感染发病。小部分显性感染者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恢复期携带者。
④病原携带状态
指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此类表现仅次于隐性感染。按携带持续时间分可分为急性携带者(<3个月)和慢性携带者(>3个月)。按病原体种类不同,病原携带状态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按其发生于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之后分为恢复期与健康携带者。并非所有的传染病都有病原携带状态。
⑤潜伏性感染
是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的不同之处。
防控策略由传染病三环节决定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灭活,因此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温度上升,估计活不过夏天;75%乙醇、含氯消毒剂均可有效灭活,所以要用酒精手消毒剂和84液消毒。
根据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有2个:一是接触传播。触摸被污染的物体表面,然后用脏手触碰嘴巴、鼻子或眼睛,这些均为新型冠状病毒可能的传播途径。为什么聚集性传播导致感染的几率很大,在一起,各种直接或间接接触,病毒都可能由甲到乙,再到丙丁,即使戴了口罩,但直接或间接接触物体,仍然能导致传染。
二是飞沫传播。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在空气传播,飞沫随着空气在飘荡,如果没有防护,非常容易中招。飞沫传播的可怕,在于人的流动性大,就能随时通过飞沫在空气释放病毒,特别是眼下春节,一年之中,流动性最强的时刻,这也是对抗此次肺炎疫情的最大难点,但居家隔离却是最有力预防。
正是基于此,在防控策略中就提出
(1)多开窗通风:适当开窗通风,居家每天都应该开窗通风一段时间,加强空气流通,降低室内“病毒”(即使有的话)的浓度,能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2)出门戴口罩: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必要时外出佩戴口罩。但尽可能戴合格有效管用的口罩,还有正确地戴。
(3)注意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用用肥皂和清水或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洗手,避免通过接触而传播。
(4)别去人多地方:近期尽量避免出门,减少流动性,尽量不要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和人多聚集的地方,尤其是小孩、老年人、孕妇及基础病患者。
(5)注意咳嗽礼仪:若脱口罩咳嗽或打喷嚏,要用纸巾或手肘捂住口鼻,痰液也要用纸巾包好,用过的纸巾要丢弃至垃圾桶,并清洁双手,戴好口罩。
(6)其他措施:避免与任何有感冒或类似流感的人密切接触;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
新型冠状病毒很狡猾,诊断治疗须精明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难度大人们恐惧的根本原因是截至目前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均不完全清楚,防控没有疫苗,治疗没有特效药,因此将科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笔者的体会是
1.别有点头疼脑热就奔医院去,要知道当下医院是风险最高的地方。
2从网络公布的病例资料看:疾病诊断时,流行病学史比症状重要,因为有的病例根本没有症状,比如发热、乏力、干咳等。
3.正是基于此,对于有流行病学史,而没有症状的或与有流行病学史且有症状者密切接触的人,早做肺部影像学检查很有必要,对于实施医学隔离观察者,多次做肺部影像学检查也很有必要。
4.积极规范治疗比啥都重要。对于这一时期,没有明确流行病学史的发热呼吸道病例第一时间实施规范治疗很重要,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药治疗对基层很重要。不一定非要去定点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去排查。少流动最有利于自己和他人。
5.对于近半个月内有湖北(武汉)旅居史或与上述地区人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最恰当的方法是居家观察密切监测,有发热呼吸道症状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等症状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治疗办法,不见好转应该去设立规范的感染性疾病科的医院诊治……
一句话:科学防控很关键,惊慌失措很危险,过度与大意都是要不得的,医生医院不是唯一的救命者,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