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毒处理最佳方法(托毒其实比排毒)
脱毒处理最佳方法(托毒其实比排毒)最典型的是“补中益气丸”和“复方阿胶浆”,如果你理解了“托毒”的意义,这种补益气血的药物就该是慢性感染使用消炎药治疗时的“标配”,它们可以使身体有力量托毒外出。“托毒”之法,不单用在外伤上,包括很多感染性疾病,比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感染,只要是迁延不愈、慢性的,都适合“托毒”而不是“排毒”。所谓“托毒”,就是“托举正气以排毒”的意思,其中能托举正气的是主要药物,就像“托毒散”和“透脓散”中的黄芪和当归,一个补气,一个补血,没有它们,存留在体内的毒就无法排出。“透脓散”出自明代医家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治疗的是内已成脓但不破溃、漫肿无头的痈疡,为中医外科“托法”中的著名方剂,它的组方是:黄芪12克,山甲3克,川芎9克,当归6克,皂角针4.5克。这个方子也是后世治疗扁桃体炎等感染性疾病的基础方意,重点在于补益气血、托毒透脓,以此才能祛腐生新。民国时期的名医张锡纯,有个“内托生肌散”,治疗
“托毒”才是“托举正气以排毒”
“排毒”并非西医概念,也不是来自于中医,古往今来,中医历代典籍中从来没有排毒一词,也不提倡排毒,中医和“毒”有关的治疗法则是“托毒”,也就是“托毒外出”。
这个概念最早是在治疗外科疾病时所用,比如皮肤肌肉的外伤、疮疡,用清热解毒药但日久不愈合,就像用西医的消炎药控制不了伤口感染的时候,这在中医都视为气血不足,以至无力托毒外出,必须补益气血,增加自身免疫力,才能把细菌全歼。因此,能托毒外出的药物一定离不开补药,这与“排毒”时用的各种攻邪药物完全不同。
“排毒”重在排,只是给邪气以出路,因此会重用清热祛火药物,比如大黄,枳实,番泻叶等等,大多是通便药,实火就从大便排出了,因此,“排毒”只适合内热盛同时身体壮实的人。但对病程长,身体弱,无力和细菌抗衡的人,只能“托毒”,而这种人占了绝大多数,只是虚的程度不同罢了。
所谓“托毒”,就是“托举正气以排毒”的意思,其中能托举正气的是主要药物,就像“托毒散”和“透脓散”中的黄芪和当归,一个补气,一个补血,没有它们,存留在体内的毒就无法排出。
“透脓散”出自明代医家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治疗的是内已成脓但不破溃、漫肿无头的痈疡,为中医外科“托法”中的著名方剂,它的组方是:黄芪12克,山甲3克,川芎9克,当归6克,皂角针4.5克。这个方子也是后世治疗扁桃体炎等感染性疾病的基础方意,重点在于补益气血、托毒透脓,以此才能祛腐生新。
民国时期的名医张锡纯,有个“内托生肌散”,治疗的也是气血亏损不能化脓生肌、数年不愈的疮疡,这种疮疡外边的疮口很小,但里边溃烂很大,组方用的是生黄芪、甘草、乳香、没药、白芍、天花粉、丹参,和“透脓散”一样,都是以补药打头。
“托毒”之法,不单用在外伤上,包括很多感染性疾病,比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感染,只要是迁延不愈、慢性的,都适合“托毒”而不是“排毒”。
最典型的是“补中益气丸”和“复方阿胶浆”,如果你理解了“托毒”的意义,这种补益气血的药物就该是慢性感染使用消炎药治疗时的“标配”,它们可以使身体有力量托毒外出。
无论是感染还是肿瘤,最终能托毒外出的是人体的气血。正气,也就是身体的免疫力,而不是抗生素、化疗药。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病入膏肓者虽然用上了最高级的抗生素,化疗也控制住了癌症,但仍旧无力回天的原因,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托毒”的气力。
抗生素用少了,孩子的病却好了
细菌感染时,要用抗生素消炎。按照西医规范,抗生素要吃足够量,吃足够时间,否则残存的细菌会卷土重来,炎症会复发或加重。
但是,有两件事无法解释:一件是上世纪60年代,因为卫生条件不好,很多孩子得了“中毒性痢疾”,这种病的死亡率很高,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全量的抗生素消灭细菌。但是,当时上海第六医院的一位儿科教授,只用六分之一的剂量,却使“中毒性痢疾”的死亡率降低了20%,抗生素用少了,治愈率为什么提高了?
他的解释是:全量的抗生素会杀死大量细菌,这没错,但是,细菌死后会崩解出一种叫作“类毒素”的东西,后者引起身体的巨大反应,比如高烧、休克以及全身弥漫性出血,也称DIC,是死亡的主因。用六分之一的剂量肯定不至于引起伤身的“轩然大波”,但显然无法彻底消杀细菌。那么,那些没被杀死的细菌到哪去了?是什么把没死的细菌处理掉的?
另一件事情同样奇怪。1901年,德国科学家针对当时的“锥虫病”发明了一种叫作“锥虫红”的药物,这位科学家还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奖。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在试管里做实验,“锥虫红”杀灭锥虫时,必须用到全量,但如果在得了“锥虫病”的动物身上,只需要六分之一剂量,就可以治愈。还是同样的问题,那些没被药物杀死的锥虫为什么不再伤及身体了?
答案很简单:因为身体有自愈能力,只要后者足够强大,药物就可以少用甚至不用。
这样的情形我以前写过,一个中医在西医的五官科供职,每天接收很多扁桃体感染的病人,很多人几乎每个月都要发炎甚至化脓一次,抗生素的剂量越来越大,效果却越来越差,而这些病人在嗓子疼之外,还有明显的怕冷、疲劳,是典型的中医正气虚。
但西医门诊没有中药可用,她就用了唯一能找到的“补药”——“能量合剂”,主要成分是三磷酸腺苷,就是ATP,是细胞的直接能量来源。结果,用了“能量合剂”的病人抗生素的剂量减少,治疗时间缩短,效果又好了起来。
这三个例子提示同一个问题:治病,归根结底靠的是人体自身的潜力。就像西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说的:“最好的药物是身体的潜能”,用中医的概念说,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正气而不是抗生素来对付那些没被杀死的细菌,这就是“托毒”而不是“排毒”。与“托毒”相比,“排毒”太过粗肆、野蛮,很难不伤及正气,违背正常生理。
刮痧血印多
不是“毒”排得多
热衷“排毒”的人也喜欢刮痧,有点小毛病不舒服了就找人刮刮。刮痧之后确实能轻松不少,特别是痧印很多颜色很深的时候,他们觉得这是毒排出去了。如果刮不出痧,就觉得刮的力气不够大,没能把毒排出去。
事实上,能不能如你所愿的“排毒”和刮痧的力气没直接关系,这个痧印其实是身体内充足的气血托出来的,而不是刮出来的。如果这个人虽然内热很重,有毒需要排出来,但气血不足,无力托毒外出,就是把皮肤刮破了,也仍旧可能不出痧。
中医的针灸、按摩、放血、刮痧、贴敷、灸疗,适宜治疗的疾病性质迥异,能针对虚弱之人的是艾灸和贴敷,而刮痧则适合体质壮实人使用。
不出痧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气血很虚,无力托出毒素,另一种则是毒并没多大,气血有力也无所可托。换句话说,刮痧适合的是正邪交争激烈的病状,一方面要身体不太弱,一方面邪气不能太轻。所以年轻人、体质好的人感冒发烧的时候刮痧的效果最好,痧也出得最多,就是因为他们虽然感冒很重,但身体底子很好,正气和邪气可以打得起来。如果是个老年体弱者,就算是再重的感冒,也刮不出痧,更不适合刮痧,因为它们的正气已经无力托痧外出了。
这种虚弱的人,如果去“拔罐儿”,很可能也吸不住那个火罐,道理是一样的,因为气血虚,拔罐儿的时候罐留不住。如果此时遇到一个正规的中医,他肯定要让你回去吃药,或者通过艾灸先把气血补足了再来刮痧或者拔罐儿,因为想要托毒外出,必须有充实的气血做内应。
中医讲“久病无实”“久病必虚”,慢性病一般会导致气血不足,需要用补的办法,穴位贴或者是艾灸使用的药物都是温热的,再选择有补益作用的穴位,效果和吃补药类似。而急性病属于气血瘀滞不通的非常常见,可以通过放血、刮痧等办法,通过激化矛盾驱邪,使问题解决。
能“排毒”的药
让人中毒了
有个病人因为全身皮肤发黑、疲乏无力、腹胀、腹腔大量积液就诊,医生反复询问,她才想起已经连续服用4年的牛黄解毒片。
她的前胸和后背皮肤出现一片一片的黑迹,而且皮肤粗糙,足底还长出一个个像小瘊子一样的硬痂。因为这些东西是慢慢的,然后逐渐增多的,而且都是长在大腿和足底看不见的地方,她中毒了。
原来,她因为长期便秘,一直靠牛黄解毒片通便,4年来,平均每周服用2盒,已超过规定量近4倍!牛黄解毒片是人们熟悉的“排毒”药、“祛火”药,有千年使用历史,能有如此漫长的历程,因为之前一直遵循“中病即止”的规则,所以才不至于使人“中毒”,这个病人的问题就在于过度“排毒”了。
同样被用来“排毒”的还有“龙胆泻肝丸”,也有导致肾衰的案例,究其原因,也是“排毒”心切,连续服用半年多。其中有导致肾衰的关木通之过,但即便没有关木通,如此寒凉的药物长期服用,产生的效果肯定不是“排毒”而是中毒了,这些其实并非药物之过,而是国人嫉“毒”如仇的“排毒”之误,苦寒的排毒过程严重损伤了人体的正气。 文/仁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