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每日一学临床)

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每日一学临床)全身适应综合征分为三个时期。警觉期在应激原作用后立即出现,为机体防御机制的快速动员期。神经-内分泌改变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并伴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C)的分泌增多。抵抗期以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为主的反应逐步消退,而肾上腺皮质开始肥大,GC分泌进一步增多。在本期中,GC在增强机体的抗损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免疫系统开始受到抑制,胸腺萎缩,淋巴细胞数目减少及功能减退。衰竭期能量贮备及防御机制被耗竭,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数目及亲和力下降,机体内环境严重失调,相继出现一个或多个器官衰竭,最后归于死亡。考点四 应激考点三 缺氧、发热肺通气量增大:PaO2降低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肺泡通气量增加、肺泡气氧分压、PaO2和SaO2提高。是对急性缺氧最重要的代偿反应。内生致热原种类: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巨噬细

第七篇 病理生理学(助理不考)

考点一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每日一学临床)(1)

漏出液的特点是水肿液比重低于1.015;蛋白质的含量低于25g/L;细胞数少于500/100ml。渗出液的特点是水肿液的比重高于1.018,蛋白质含量可达30~50g/L,可见较多的白细胞。

考点二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每日一学临床)(2)

考点三 缺氧、发热

肺通气量增大:PaO2降低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肺泡通气量增加、肺泡气氧分压、PaO2和SaO2提高。是对急性缺氧最重要的代偿反应。

内生致热原种类: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巨噬细胞炎症蛋白-l。

考点四 应激

全身适应综合征分为三个时期。警觉期在应激原作用后立即出现,为机体防御机制的快速动员期。神经-内分泌改变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并伴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C)的分泌增多。抵抗期以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为主的反应逐步消退,而肾上腺皮质开始肥大,GC分泌进一步增多。在本期中,GC在增强机体的抗损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免疫系统开始受到抑制,胸腺萎缩,淋巴细胞数目减少及功能减退。衰竭期能量贮备及防御机制被耗竭,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数目及亲和力下降,机体内环境严重失调,相继出现一个或多个器官衰竭,最后归于死亡。

允许作用:表现为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和生长素引起脂肪动员增加、糖原分解增加等代谢效应,必须要有GC的存在。

考点五 休克

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每日一学临床)(3)

休克的发生机制:微循环障碍是大多数休克发生的共同基础

1.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变化机制:1)交感神经兴奋:休克病因作用机体最早最快的反应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使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2)其他缩血管体液因子释放:AngⅡ、VP、TXA2、ET和白三烯类(Ts)物质,均具有缩血管的作用。

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1)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①回心血量增加②心排出量增加③外周阻力增高。2)有助于心、脑血液供应:皮肤、骨骼肌以及内脏血管的α受体分布密度高,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较高,收缩明显。而冠状动脉则以β受体为主,激活时引起冠状动脉舒张;脑动脉则主要受局部扩血管物质影响。

临床表现:患者表现为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出冷汗、脉搏加快、脉压减小、尿量减少、烦躁不安。血压可骤降(如大失血),也可略降、正常或轻度升高,脉压明显缩小。不能以血压下降与否作为判断早期休克的指标。此期应尽早去除休克病因,及时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2.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变化机制:(1)微血管扩张机制:①酸中毒使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②扩血管物质生成增多。(2)血液淤滞机制:①白细胞黏附于微静脉;②血液浓缩。

失代偿及恶性循环的产生:本期因微血管反应性下降,血液大量淤滞在微循环内,回心血量急剧减少;自身输液停止;心、脑血液灌流量减少;导致整个循环系统功能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临床表现:①血压和脉压进行性下降,血压常明显下降,脉搏细速,静脉萎陷;②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患者神智淡漠,甚至昏迷;③少尿甚至无尿;④皮肤黏膜发绀或出现花斑。

3.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变化机制:(1)微血管麻痹性扩张:可能与酸中毒、一氧化氮和氧自由基等炎症介质生成增多有关。(2)DIC形成:其机制为: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②凝血系统激活;③TXA2-PGI2平衡失调。

微循环变化的严重后果:微循环的无复流及微血栓形成,导致全身器官的持续低灌流,内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造成组织器官和细胞功能的损伤,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①循环衰竭:出现进行性顽固性低血压,采用升压药难以恢复;心音低弱,脉搏细弱而频速,中心静脉压下降;浅表静脉塌陷等。②并发DIC:出现出血、贫血、皮下瘀斑等典型临床表现,使休克进一步恶化。③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血液灌流停止,加重细胞损伤,使心、脑、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加重,可出现呼吸困难、少尿或无尿、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表现。

休克器官功能障碍:肺是休克引起MODS时最常累及的器官,肾脏是休克时易受损害的重要器官,临床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休克早期表现为急性功能性肾衰竭。胃肠道最早发生缺血和酸中毒。

考点六 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的病因为心肌收缩性降低、心室负荷过重和心室舒张及充盈受限。

1.心肌收缩性降低: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心肌缺血和缺氧、阿霉素等药物。

2.心室负荷过重

(1)前(容量)负荷过重:心室的前负荷是指心脏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①左心室前负荷过重: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引起;②右心室前负荷过重:房室间隔缺损、三尖瓣或肺动脉瓣关闭不全。③左、右心室容量负荷都增加: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动-静脉瘘及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脚气性心脏病。

(2)后(压力)负荷过重:后负荷是指心室射血时所要克服的阻力,通常用动脉血压反映左心后负荷的变化。①左心室后负荷过重:高血压、主动脉缩窄和主动脉瓣狭窄等;②右心室后负荷过重:肺动脉高压和肺动脉瓣狭窄。

引起心力衰竭较常见的诱因是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

静脉淤血分为体循环淤血和肺循环淤血。

1.体循环淤血见于右心衰竭及全心衰竭

(1)静脉淤血和静脉压升高:表现为下肢和内脏的淤血。出现颈静脉充盈或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

(2)肝大及肝功能损害。

(3)胃肠功能改变: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

(4)水肿:是右心衰竭以及全心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体位低的下肢表现最为明显,严重者还可伴发腹水及胸水等。

2.肺循环淤血主要见于左心衰竭患者,肺淤血、肺水肿的共同表现是呼吸困难。

(1)呼吸困难发生的基本机制:①肺顺应性降低;②支气管黏膜充血、肿胀及气道内分泌物导致气道阻力增大;③肺毛细血管压增高和间质水肿使肺间质压力增高。

(2)呼吸困难的表现形式:①劳力性呼吸困难:患者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消失,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最早的表现。②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持续发作,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甚至发展为急性肺水肿。③端坐呼吸:需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程度,是左心衰竭造成严重肺淤血的表现。④急性肺水肿:为急性左心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出现发绀、气促、端坐呼吸、咳嗽、咳粉红色(或无色)泡沫样痰等症状和体征。

考点七 呼吸功能不全

Ⅰ型呼吸衰竭指单纯低氧血症型呼吸衰竭,血气特点为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Ⅱ型呼吸衰竭指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血气特点PaO2<60mmHg,同时伴有PaCO2>50mmHg。

考点八 肝性脑病

氮的负荷过度是诱发肝性脑病最常见的原因。上消化道出血、过量蛋白饮食、输血、氮质血症、低钾性碱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便秘、感染等常诱发肝性脑病。

考点九 肾功能不全

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是引起肾性ARF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约占肾性ARF的80%。

少尿期尿的变化:①少尿或无尿;②低比重尿:常固定于1.010~1.015,提示肾小管损伤;③尿钠高;④血尿、蛋白尿、管型尿(透明、颗粒和细胞管型)。

氮质血症:CRF时,非蛋白氮(NPN)含量增高。其中最常见的NPN包括血浆尿素氮、血浆肌酐以及血浆尿素氮。临床上常采用内生肌酐清除率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