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简述蛋白尿的分类及发生机制:诱导期加速降低尿蛋白 改善免疫学指标

简述蛋白尿的分类及发生机制:诱导期加速降低尿蛋白 改善免疫学指标器官保护是LN治疗的重要目标。无论在临床研究还是日常实践中,LN治疗改善肾脏预后均要求改善蛋白尿、稳定或改善肾脏功能。尿蛋白水平是预测肾脏预后的良好指标,24h尿蛋白定量更是评估蛋白尿的金标准,当24h尿蛋白<0.5g时,可视为完全缓解。然而,LN诱导治疗实现完全缓解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于表现为大量蛋白尿(>3.5 g/d)的LN患者,达到完全缓解所需时日较长。贝利尤单抗是新获批用于LN治疗的生物制剂,研究证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贝利尤单抗可提高LN诱导缓解的成功率,而本期案例也从真实的日常实践中证明,加用贝利尤单抗可帮助患者缓解显著改善尿蛋白水平,加速实现完全缓解的进程,并改善与LN活动度相关的多项血液学和免疫学指标,迎来治疗的“转折点”并持续向好。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其功能正常是维持机体内循环稳定、新陈代谢正常的重要前提。LN患者肾脏受累的临床表现包括血尿、蛋白尿、白

图6:补体C4水平变化

诊疗思考

LN的治疗分为诱导期和维持期两个阶段。其中,诱导治疗的目的是快速控制肾脏的急性炎性损伤,减少肾实质损害,力求达到完全缓解。良好的诱导缓解是维持长期疗效的前提保证,诱导治疗一般持续3-6个月,目标为完全或至少部分地缓解LN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1]。研究表明,在诱导期实现完全肾脏缓解的LN患者,生存率、肾脏存活率以及无ESRD生存率均显著升高,复发风险较低、预后较好[2-4]。此外,LN患者发生多种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如心血管疾病和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感染、卵巢功能衰竭以及骨质疏松等,在LN诱导治疗阶段,还应注意并发症的治疗和管理,诱导治疗方案应在强化治疗、快速缓解的同时,兼顾安全性,减少副作用对患者的影响[5]

对于LN诱导治疗的探索,我们经历了从最初“一枝独秀”的激素治疗方案,到高剂量静脉CTX冲击联合糖皮质激素方案,再到MMF联合用药方案[6]。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更新的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对于以Ⅲ或Ⅳ型为代表的弥漫增殖性LN治疗,初始治疗可使用激素联合CTX或MMF[7]。然而,这些治疗方案的完全缓解率仍未能令人满意,2008年我国两位院士率先提出了应用多靶点方案(激素、MMF和他克莫司)诱导缓解LN[8],对于经CTX或MMF诱导治疗仍未能缓解这可尝试更换为多靶点方案。

免疫抑制剂的发展丰富了LN诱导治疗,而生物制剂的到来更是为我们开辟了新的天地。随着疾病认知的深入,生物制剂逐渐登上舞台,在精准靶向的治疗中实现更优的获益与风险平衡。贝利尤单抗是首个、且目前唯一一个具有LN适应症的生物制剂,BLISS-LN研究证明,在常规背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贝利尤单抗能够帮助LN患者更快地实现更高标准的临床缓解,对多种临床指标(如自身抗体和补体水平)亦有显著改善作用。治疗期间,用药整体安全性良好,与安慰剂相当[9]。基于此研究结果,2021年KDIGO指南推荐,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贝利尤单抗用于LN的初始治疗,有利于控制LN病情活动、降低疾病复发风险并促进激素减量,改善肾脏功能和预后[7]

回归本例患者,其在确诊LN后,早期应用贝利尤单抗治疗,以尽早控制疾病活动、减少免疫复合物沉积及对器官的损害。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迅速而显著的改善——包括尿量增多、血液学指标和免疫学指标改善,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患者使用贝利尤单抗治疗2个月内,尿蛋白水平即较基线减少50%以上,虽尚未达到完全缓解的标准,但考虑其在治疗前存在大量蛋白尿(>3.5 g/d),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完全缓解,后续将维持贝利尤单抗治疗,观察后续疗效。总的来说,患者在本次治疗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临床实践中证明了贝利尤单抗治疗LN的有效性。

专家点评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其功能正常是维持机体内循环稳定、新陈代谢正常的重要前提。LN患者肾脏受累的临床表现包括血尿、蛋白尿、白细胞尿(脓尿)或管型尿等。其中,蛋白尿最为常见。

器官保护是LN治疗的重要目标。无论在临床研究还是日常实践中,LN治疗改善肾脏预后均要求改善蛋白尿、稳定或改善肾脏功能。尿蛋白水平是预测肾脏预后的良好指标,24h尿蛋白定量更是评估蛋白尿的金标准,当24h尿蛋白<0.5g时,可视为完全缓解。然而,LN诱导治疗实现完全缓解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于表现为大量蛋白尿(>3.5 g/d)的LN患者,达到完全缓解所需时日较长。贝利尤单抗是新获批用于LN治疗的生物制剂,研究证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贝利尤单抗可提高LN诱导缓解的成功率,而本期案例也从真实的日常实践中证明,加用贝利尤单抗可帮助患者缓解显著改善尿蛋白水平,加速实现完全缓解的进程,并改善与LN活动度相关的多项血液学和免疫学指标,迎来治疗的“转折点”并持续向好。

点评专家简介

路万虹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委员

陕西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委

陕西省医师协会肾脏病分会常委

陕西省保健学会肾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首批罕见病诊疗工作专家组成员

临床及研究方向:免疫相关肾小球疾病;慢性肾脏病规范化管理及一体化治疗;腹膜透析相关基础研究

承担及参与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国际合作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及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SCI收录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3部

参考文献:

[1] Ayoub I et al. Curr Rheumatol Rep. 2018 20(10):60.

[2] Chen YE et al.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08 3(1):46-53.

[3] Houssiau FA et al. Arthritis Rheum. 2004 50(12):3934-40.

[4] Chan TM et al. Lupus. 2005 14(4):265-72.

[5] Parodis I et al. Arch Immunol Ther Exp (Warsz). 2022 70(1):8.

[6] Ayoub I et al. Curr Rheumatol Rep. 2018 20(10):60.

[7] KDIGO 2021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Glomerular Diseases. Kidney International 2021 100: S1–S276.

[8] Bao H et al. J Am Soc Nephrol. 2008 19(10):2001-10.

[9] Furie R et al. N Engl J Med. 2020 383(12):1117-1128.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