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前必须做基因检测吗(靶向治疗前必须基因检测吗)
靶向治疗前必须做基因检测吗(靶向治疗前必须基因检测吗)癌症也是一样,要想知道靶向药有没有效,需要首先看这种癌细胞有没有可以被攻击的基因靶点。农药“草甘膦”为什么只杀伤杂草,不会杀伤豆苗,大家都是植物,为啥会有这种选择性灭杀呢?就是因为转基因大豆人为导入了抗草甘膦的基因。所以,如果把草甘膦比做是靶向药,杂草的某段基因就是草甘膦攻击的靶点,而豆苗因为人为的基因改变,就不会受到草甘膦的攻击。由此,也揭开了精准治疗基因检测的大幕。可能癌症在老百姓的认识里都是一个样,不管是哪种癌症,都是因为癌细胞形成,互相之间没有区别,其实远远不是这样的。不要说不同器官的癌症,即使是同一种癌症,也可以分出不同的亚型,这些亚型的癌细胞在基因层面也都是不同的。比如:胃癌细胞和肺癌细胞是不同的;而肺癌自身可以分为肺鳞癌和肺腺癌等很多类型,这些亚型的癌细胞也都是不同的;即使同样是肺腺癌,里面的组成成分也可能不完全一样。精准靶向治疗,就是在基因层面分辨出这些癌细胞的不同点,看看
#清风计划#十几年前初入肿瘤科的时候,还不知道肿瘤基因检测是怎么回事,那时肿瘤治疗很单纯,除了手术,术后的放疗,接下来基本上就是给患者做化疗了,如果化疗敏感,患者也能耐受,就按疗程多做几次,如果效果差,或患者体质不允许,也就放弃了。
后来,对于一些晚期不能做手术的患者,也曾经有针对性的做过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治疗,这对于某些患者的病情控制,减轻痛苦,也算是多了一个不错的手段。
转眼数年,肿瘤内科的治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种靶向药物开始崭露头角,精准治疗的理念一步步颠覆了人们对抗肿瘤治疗的认识。记得科里第一个应用的靶向药是治疗乳腺癌的“曲妥珠单抗”,也就是赫塞汀,不过那时一个月数万元的花费,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用的起的,这个应用靶向药的患者虽然效果显著,但在用了几个周期后,不得不放弃了。所以,那时即使有适应症,真正能用上的患者也是寥寥无几。
后来治疗肺癌的吉非替尼问世,也不用做基因检测,只是不吸烟的女性肺腺癌患者,推荐使用,部分患者确实效果显著。随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吉非替尼对于经基因检测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的患者以及L858R点突变的患者有效,而对于没有这些基因突变点的肺癌患者是无效的。
由此,也揭开了精准治疗基因检测的大幕。
可能癌症在老百姓的认识里都是一个样,不管是哪种癌症,都是因为癌细胞形成,互相之间没有区别,其实远远不是这样的。不要说不同器官的癌症,即使是同一种癌症,也可以分出不同的亚型,这些亚型的癌细胞在基因层面也都是不同的。比如:胃癌细胞和肺癌细胞是不同的;而肺癌自身可以分为肺鳞癌和肺腺癌等很多类型,这些亚型的癌细胞也都是不同的;即使同样是肺腺癌,里面的组成成分也可能不完全一样。
精准靶向治疗,就是在基因层面分辨出这些癌细胞的不同点,看看是哪个基因位点出现了问题,然后“对症下药”,与传统化疗的地毯式杀伤相比,精准靶向治疗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
农药“草甘膦”为什么只杀伤杂草,不会杀伤豆苗,大家都是植物,为啥会有这种选择性灭杀呢?就是因为转基因大豆人为导入了抗草甘膦的基因。所以,如果把草甘膦比做是靶向药,杂草的某段基因就是草甘膦攻击的靶点,而豆苗因为人为的基因改变,就不会受到草甘膦的攻击。
癌症也是一样,要想知道靶向药有没有效,需要首先看这种癌细胞有没有可以被攻击的基因靶点。
所以对于精准靶向治疗,这个靶点很重要,毕竟每个癌症在基因层面都是不同的。还以刚才所说的肺腺癌为例,具有EGFR19或21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易瑞沙、凯美纳等一代靶向药物就会有强大的杀伤作用,而经检测如果没有这些突变点,这些靶向药物就是无效的;而如果检测到有ALK基因突变靶点,克唑替尼、色瑞替尼等就是有效的靶向药物。
可以看出,癌症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疾病,每个癌症,甚至是同一个癌症的亚型在基因层面都有不同,这就决定了某个靶向药物只能针对某个特定类型的癌症,而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
所以,靶向治疗前做基因检测是必要的。
但是也一类靶向药物,是不用做基因检测的,这就是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
这类靶向药物,并不是针对的癌细胞,而是针对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也就是血管。
任何一个癌细胞团要想逐渐增大,必须要有充分的血液供应供给营养,就要有血管的生成,否则,癌细胞团在一定大小的时候就会停止生长。所以,抗血管靶向药是通过阻断血管生成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属于典型的断其粮草,抄其后路。
因为这类靶向药物对血管生长起到阻断作用,所以理论上对哪种肿瘤都有效。因此,抗血管靶向药是不需要做基因检测的,它们针对的是各种异常血管的生成。比如:阿帕替尼、贝伐单抗、新上市的安罗替尼等。
因为拮抗血管生成,这类药物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出血,毕竟正常的血管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可以看出,靶向药物是肿瘤医学的巨大进步,它由以前的狂轰乱炸、敌我难辨,到现在的精确制导、靶向攻击,既提高了治疗的精准性,提高了效果,也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减轻了副作用。
但是,靶向治疗的研究毕竟还很有限,我们还没有弄清楚大部分肿瘤的攻击靶点,所以也就有很多肿瘤还没有靶向药物可用。
不管怎样,癌症的基因检测还是必要的,一旦发现这种癌细胞有我们已经认识清楚的靶点,我们就可以应用目前已有的靶向治疗药物治疗;而如果没有检测倒可以被我们攻击的靶点,我们还可以应用抗血管的靶向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