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身体越来越差?为什么有些年轻人身体健康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身体越来越差?为什么有些年轻人身体健康一些中老年人喜欢晨练,以为早晨空气清新、早上锻炼最有利于健康。殊不知,“闻鸡起舞”可能对健康不利。王陇德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我接触到一些患者,他们很热爱锻炼,都是体质健硕,但他们却向我提到,身边有的朋友年纪轻轻就猝死了。为什么做检查时身体健康,平时常常进健身房,居然会猝死呢?”第二炮兵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郭志红曾忧心忡忡地写道。各位专家总结发现,根源在于他们错误的锻炼方式,常常会引发身体的一些不适症状,久而久之就会百病缠身。以下就是专家们指出的三种常见的错误锻炼方式,以及最佳的锻炼时间。

本文专家☞

王陇德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

郭志红 第二炮兵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王智 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委员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身体越来越差?为什么有些年轻人身体健康(1)

“我接触到一些患者,他们很热爱锻炼,都是体质健硕,但他们却向我提到,身边有的朋友年纪轻轻就猝死了。为什么做检查时身体健康,平时常常进健身房,居然会猝死呢?”第二炮兵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郭志红曾忧心忡忡地写道。

各位专家总结发现,根源在于他们错误的锻炼方式,常常会引发身体的一些不适症状,久而久之就会百病缠身。

以下就是专家们指出的三种常见的错误锻炼方式,以及最佳的锻炼时间。

错误锻炼方式一:晚上锻炼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身体越来越差?为什么有些年轻人身体健康(2)

王陇德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

一些中老年人喜欢晨练,以为早晨空气清新、早上锻炼最有利于健康。殊不知,“闻鸡起舞”可能对健康不利。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指出,这是因为早晨空气中氧含量相对较少,夜间又多出现逆温层、寒冷刺激本身可诱发血管痉挛;就人体本身来说,清晨血粘度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恰是中风、梗塞好发的“魔鬼时间”。

尤其对中老年人而言,早晨不宜做过强锻炼,做些较轻量锻炼,如广播体操、太极拳、剑、散步等足矣。

王智等专家还提醒,晨练应在太阳初升后,并注意保暖。晨练的时间应该控制在20~30分钟左右为最佳,多注意进行一些协调性和柔韧性的运动,像慢走、做操等。

特别提醒:晨练前一定要多喝水,因为夜晚睡眠时,皮肤及呼吸道每小时要散发20-30克水分,加上尿液的排泄,晨起时机体已处于脱水状态,容易引发高血压、脑溢血、脑血栓、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错误锻炼方式三:突击锻炼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身体越来越差?为什么有些年轻人身体健康(3)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一位37岁外企白领刘小姐,因平时工作太忙,一到周末就排满运动计划。前段时间一个周六下午5点左右,她因为在健身房运动量过大,感觉胸肩疼痛难忍,在附近的武汉市第四医院检查发现,刘小姐肌酸肌酶偏高,小便颜色像酱油,被诊断为横纹肌溶解,幸好肾功能没有明显受损,只需进行补液治疗。

“平时不运动,突增的运动量容易导致身体不适,甚至诱发疾病。”武汉市第四医院医师冮洪生提醒,年轻人运动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切勿突然过量。尤其是在进行长跑、下蹲、引体向上等运动时,要注意是否出现肌肉异常酸痛。如有小便变少,颜色变深,身体浮肿等症状要立即就诊。

最佳锻炼时间:下午4点—5点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身体越来越差?为什么有些年轻人身体健康(4)

王陇德建议,最佳锻炼时间为下午4点—5点。

王智等专家还给出了一份“饭后锻炼时间表”

1、饭后半小时,体内血糖开始上升,此时可进行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

2、饭后1小时可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3、饭后1.5~2小时,可进行常规的大强度体育锻炼。

世界卫生组织:各年龄段最佳运动量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身体越来越差?为什么有些年轻人身体健康(5)

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各年龄段人群维持健康水平需要的最低运动量:

儿童青少年:5-17岁儿童青少年应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中等到高强度身体活动;大多数日常身体活动应该是有氧活动。

18至64岁成年人:应每周至少完成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身体活动 或每周累计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每周至少应有2天进行大肌群参与的增强肌肉力量的活动。

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周完成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身体活动 或每周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活动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每周至少应有3天进行增强平衡能力和预防跌倒的活动;每周至少应有2天进行大肌群参与的增强肌肉力量的活动。

科学研究发现,连续10分钟以上的锻炼才能对人体有足够的刺激,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各大机构都要求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要在10分钟以上。☯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生命时报、健康时报、健康报等。

可同时关注我们的微信号“大医论道”:这里没有谣言、没有小道消息,只有权威专家讲述的经过验证的健康指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