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死亡率高吗?这种胃炎病死率高达83
急性胃炎死亡率高吗?这种胃炎病死率高达831A.胃窦: 黏膜充血,小弯侧见黏膜粗糙; 1B.窦体交界见一隆起病灶入院次日行胃镜:胃体及胃窦黏膜充血,窦体交界见一隆起病灶( 图1A、B) 。未能明确确诊疾病,诊断为“腹痛待查”,待择日完善相关检查后再行诊断。但是当日下午,患者就突然出现了发热,最高体温达38.8℃。赶紧予查急诊血常规,结果示:白细胞10.33 × 10^9 /L,红细胞3.73 × 10^12 /L,单核细胞比率13.2%,中性粒细胞比率74.11%,淋巴细胞比率11.02%。根据检查结果考虑消化道感染情况,予抗生素及解热对症治疗。用药后症状稍有缓解。
导语:
这种胃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若不能及时用抗生素治疗,病死率高达83%~92%,临床上一定要加强对它的认识,及时发现与治疗!
本例患者为一60岁老年男性。平时体健,否认慢性病。患者入院1 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思饮食,伴上腹部不适,呈持续性胀痛,不剧烈,无牵涉痛及放射痛,与进食、体位及排便无关,伴反酸、嗳气,夜间加重,无胸骨后烧灼感,无呼吸困难,无恶心、呕吐。自服胃药(具体不详)治疗,未见好转。故来我院就诊。
刚入院时,查体:体温36.8℃,营养差、消瘦; 全腹软,上腹部压痛,剑突下为主,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扪及。Murphys'征( - ) 。
未能明确确诊疾病,诊断为“腹痛待查”,待择日完善相关检查后再行诊断。但是当日下午,患者就突然出现了发热,最高体温达38.8℃。
赶紧予查急诊血常规,结果示:白细胞10.33 × 10^9 /L,红细胞3.73 × 10^12 /L,单核细胞比率13.2%,中性粒细胞比率74.11%,淋巴细胞比率11.02%。
根据检查结果考虑消化道感染情况,予抗生素及解热对症治疗。用药后症状稍有缓解。
入院次日行胃镜:胃体及胃窦黏膜充血,窦体交界见一隆起病灶( 图1A、B) 。
1A.胃窦: 黏膜充血,小弯侧见黏膜粗糙; 1B.窦体交界见一隆起病灶
病理诊断: ( 胃窦体交界、胃窦小弯) 黏膜中度慢性炎,胃窦体交界伴胃底腺息肉形成( 图1C) 。
1C. 病理( 胃窦体交界、胃窦小弯) 黏膜中度慢性炎图
初步诊断为胃炎伴息肉生成,继续予抗生素治疗,但是患者腹痛及发热的情况一直在反复,未能完善好转。是不是还有别的问题呢?故予查腹部CT,结果如下:
上腹部CT平扫:胃壁弥漫性条形增厚,其间见低密度带,呈明显胃壁黏膜下水肿征,以胃体及窦部明显,最厚径15 mm;胃浆膜面光滑;曲面重组良好展示胃壁全貌( 图2A~C) 。
上图2:上腹部CT 平扫轴位( 2A) 及冠状位重组( 2B) 胃壁弥漫性条形增厚,以胃体及窦部明显,见胃壁黏膜下水肿征,胃浆膜面光滑; 曲面重组( 2C) 良好显示胃壁全貌。
患者有胃壁弥漫性增厚,胃壁黏膜下水肿征,有可能是蜂窝织炎性胃炎。故予以复查胃镜。
入院8 天后复查胃镜: 胃窦小弯侧见明显隆起灶,充血肿胀,壁间脓肿形成,行穿刺引流见大量黄白脓液流出( 图3A、B) 。
3A.胃镜示胃窦小弯侧见隆起灶;3B.镜下引流见脓液流出;
病理诊断: ( 胃窦) 黏膜各层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符合蜂窝织炎改变( 图3C) 。
3C.病理( 胃窦) 黏膜各层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通过这次胃镜,终于明确了诊断,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性胃炎。这是一种由化脓菌引起,以胃壁黏膜下层病变为主的急性感染性胃部疾患。致病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道播散,进入胃壁致病,病变主要影响胃的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并迅速弥漫扩散致全胃,但很少越过贲门或幽门,最常见于胃远端的1 /2。
由于在急腹症的鉴别诊断中该病很少被考虑,且没有特征性的体征或症状,故蜂窝织炎性胃炎很少被术前确诊,患者通常以急腹症就诊,临床表现常为急性上腹部疼痛,畏寒、高热、恶心、呕吐等,腹痛较重,多无放射痛,可渐进性加重。由于临床难以及时作出正确诊断,严重病例预后极差,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及根据临床情况,抗生素治疗及手术引流是治疗关键。
在进行穿刺引流及抗生素治疗4 天后行上腹部CT 增强检查: 胃壁稍增厚呈中度强化,黏膜下水肿明显减轻未见强化,胃窦壁略显毛糙( 图4A ~ C) 。
上图:4A. 动脉期; 4B、4C. 静脉期。胃壁稍增厚呈中度强化,黏膜下水肿明显减轻未见强化,胃窦壁略显毛糙
小结:胃急性蜂窝织炎虽然罕见,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临床诊断较困难,但当患者以急腹症就诊时,上腹部CT 检查示胃壁弥漫性增厚,见黏膜下水肿征,要考虑到化脓性胃炎可能性,及时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本例患者因及时诊断,并镜下穿刺引流后,积极抗生素治疗,治愈出院。
来源:梅斯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