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七种范式:第63期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学的七种范式:第63期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三个阶段。共同体先于社会产生,共同体是古老的,社会是新的,共同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植于人民的意志里,而社会只是一种暂时的、表面的共同生活,是机械的、人为的。除此之外,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整合了马克思、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观点,从阶级的经济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尤其是经济对共同体、社会的影响,人们已不可避免地受到商品化经济的冲击,并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深刻改变着我们所处的社会。作者认为构成共同体是一种“积极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即结合,或者被理解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这就是共同体的本质,或者被理解为思想的和机械的形态——这就是社会的概念。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共同体与社会的本质内涵。第一篇:主要概念的一般鉴定。
《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斐迪南·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这是西方社会学最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对共同体概念的描述,奠定了西方社会学研究的学科基础,将人类群体的结合确立为“共同体”和“社会”,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其书中将人类群体生活分为“共同体”和“社会”两类,在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的背景下,极具预见性。
伴随着如今城市化的进程和工业文明的不可逆性,我们的人类群体终将进入以社会为主体的类型,即从过去的共同体浑然一体的整体,逐渐走向了以个人意识为基础的分离式的结合体。
除此之外,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整合了马克思、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观点,从阶级的经济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尤其是经济对共同体、社会的影响,人们已不可避免地受到商品化经济的冲击,并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深刻改变着我们所处的社会。
作者认为构成共同体是一种“积极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即结合,或者被理解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这就是共同体的本质,或者被理解为思想的和机械的形态——这就是社会的概念。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共同体与社会的本质内涵。
第一篇:主要概念的一般鉴定。
共同体先于社会产生,共同体是古老的,社会是新的,共同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植于人民的意志里,而社会只是一种暂时的、表面的共同生活,是机械的、人为的。
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三个阶段。
与共同体相对应的是,社会理论,在社会中,表面上来看成员好似处在一个共同体里,实则不然,人们只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或者某种需要而结合,是纯粹地为了“自己”。滕尼斯将这种状况称之为“人人为己,人人都处于一种紧张的状况之中。”,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深受霍布斯《利维坦》理论的影响,“人性本恶”。
社会就像是通过惯例和自然法联合起来的集合,虽然处于相互结合之中,但相互之间依然是独立的,对社会内部没有影响,本质上是物质为先。
共同体社会是靠近内部和中心,而商业的社会是向外辐射的。
第二篇: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
本篇中,作者应用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角度及哲学上的概念,把人的意志现实或自然的统一,称之为本质意志(本能、习惯、记忆等);人的意志的思维或人为的统一,称之为选择意志(集体人格、虚构产物等),这两种意志对于各种共同体团体的形成十分重要。
第三篇:自然法的社会学依据。
共同体是结合的本质意志的主体(更为彻底),社会是结合的选择意志的主体。
“共同体”与“社会”的不同形式
生活和法的类似现象,首先显示从共同体的结合向着共同体的结盟关系的进步;然后社会的结盟关系取代共同体的结盟关系,最后从中产生社会的结合。随着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家庭逐渐瓦解为个人,受约束的意志形态便出现了,公团和国家就是这种变迁最为直接的表现。
但不论社会如何变迁,共同体意识作为最原始和最本质的精神形态,将永远如影随从,影响着社会的组织形态。
本书中对共同体和社会的区分,对今天我们理解世界民族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也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之下,能够带来一些实现路径和理论阐述上的启发。
最后,一个合理的建议是,在大家阅读本书之前,一定要对“社会”、“共同体”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也要对西方一直以来的“自然法”、“契约”等哲学渊源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很难理解本书的内容。
作者简介: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önnies,1855—1936)社会学形成时期的著名社会学家,德国的现代社会学的缔造者之一。 他的社会学著作,尤其是成名作《共同体与社会》对社会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简介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