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丰县中学图:回忆丰县中学初中生活

丰县中学图:回忆丰县中学初中生活大沙河漫河滩靠东西两侧河堤处有些稀疏的槐树,再往下是长着茅草的河滩地,最中间是靠河道水边两侧的芦苇荡,夏季长着高高的芦苇和蒲子,芦苇开着毛乎乎的芦花,蒲子结着像插着火腿肠的竹签子模样的蒲棒,夏季回家路上可见这荒芜的河滩上有放羊、割草的人,有时“水漫桥”河边有捕鱼的人,尚可为景色。在冬季就不同了,冬季放学回家走到这里时已经天黑,风吹干枯的芦苇、蒲草沙沙作响,黑乎乎的天,路上很少见人,临近河堤处洋槐树上的乌鸦叫声穿透空旷的黑夜,很有些吓人,十二、三岁的我不由地加快步伐小跑起来,快速跑过两里宽的漫河滩。 1984年9月在丰县读初中时住校生约一个月回家一次,拿换洗衣服和下月需用之钱粮。农村学生几乎都没有自行车,从县城到我家有40多华里,一般是搭乘丰县到黄口或从丰县走蒋庄、梁寨、范楼到徐州的客车,坐到宋楼车站下车,然后步行十四五华里到家。从现在宋楼镇旧集贸市场位置向南走两里路,向东拐,走过蒋集、李

回忆丰县中学初中生活

--感受丰县三十五年变化

1984年9月我从大沙河乡村到丰县中学读初中,今年已35年,正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后半段,这段时期正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城乡建设发展成就最显著的阶段。结束学生时期我在丰县城乡工作已26年,对丰县人民吃住行等生活变化和环境改善提高感受得最真切。

1984年9月初一开学前,要把金贵的小麦交到学校食堂,换取馍票,另外还要交钱买菜票。当时农村刚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两年,机械化农具很少,还需要用牛拉犁子耕地,收割庄稼全靠人力,牛拉石磙轧场。我家劳动力少,和老肖大爷家组合在一起收种,干犁地打场这样的活计。每年收的小麦尚不够全年吃白面馍,要在秋冬季节吃些黄玉米面馍和黑红薯面窝窝,到县城上学交小麦和菜金,对我父母是不小的经济压力。

丰县中学图:回忆丰县中学初中生活(1)

1984年秋到1985年夏天读初一时在丰县中学东院(现在丰中初中部操场东侧丰中住宅区内,老校舍早已拆掉建了教职工住宅楼)上课,要跑到西院高中部食堂吃饭,隔着南北丰黄公路,从教室到食堂单程约500米,每餐拿着白色搪瓷盆狂奔着去吃饭,排队插队十分拥挤,饭菜沾到身上是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情,吃饭的争抢味道很浓。因为当时买馍和买菜的窗口是分开的,不能在一个窗口买到全部需要的馍、菜和汤,必须两人以上分工组合才能高效买到能填饱肚子的饭菜。当时的就餐环境与现在的丰县中学食堂自助餐式就餐环境有天壤之别。当时的食堂在丰中西院北围墙南侧的一排一层砖瓦房的西段十几间房,往东是收学生小麦的总务处。 没有餐厅,也没有餐桌和椅子,在水泥地上或南北小河东侧一排洗碗池旁泥土地上蹲着吃,若下雨天,就要挤在饭棚下边和屋檐下。 大约在1986年9月建成礼堂和礼堂东侧的新食堂,之间有绿色玻璃钢瓦大棚相连,雨雪天把礼堂的门打开,学生蹲在礼堂里水泥地(当时礼堂没有固定的座椅,主席台前是平缓倾斜的水泥地,到礼堂开会时学生自带双人板凳)上吃饭,可以遮雨雪了。 吃完饭自己洗碗筷,水笼头上冲洗即可,根本不像现在每餐要用洗洁精洗碗和肥皂洗手。 当时饭菜油太少,几乎不需要这些除油污的东西。

丰县中学图:回忆丰县中学初中生活(2)

最怕的是下雨天,没有雨衣,要淋雨快跑去西院食堂吃饭。一次我冒雨低头快跑从丰黄路东往路西,一个妇女沿丰黄路从北向南骑自行车,车把上挎着一篮子鸡蛋,两人相互躲避不及,那妇女的自行车歪倒了,一篮子鸡蛋摔碎成一地蛋黄,她让我赔鸡蛋,不让我走。我哪有钱赔她鸡蛋,正在为难时机我班主任张立志老师走到跟前,劝说了那妇女别为难学生,并拿出些钱赔妇女的鸡蛋。现在我都记不清那餐午饭是否吃,但每回想初中求学生活,都会想起张立志老师对我无私恩情。当时年幼无知,也不知对老师说感谢,也没有问老师赔人家多少钱,以后要还给老师。前几年同学聚会时给张立志老师提起这事并当面表达感谢,张老师说:“哪个老师遇到学生这样的难处,都会帮忙的”。

丰县中学图:回忆丰县中学初中生活(3)

初一时一个班50人,一半像我这样农村来的,一半县城的学生,农村来的学生要住校。三间屋的大教室改成宿舍,床头靠着四面墙尽量多的摆放木质双层床,中间留出些空,三间屋挤压压地要有三十多张双人床,要住六七十人,一、二、三班的住校男生和四、五、六班的男生各住一个大宿舍。厕所在宿舍西南角,要有四五十米远,冬天每个宿舍放两三个陶土罐子,解决学生解小便问题。宿舍打扫卫生和倒尿罐子,学生要轮流值日。宿舍外边有两个水龙头,六个班的住校男生140多人都抢水用,难以抢到水洗脸,以致很多时候不洗脸就去跑操。三年初中生活根本没有热水供应,洗脸全用冷水,所以秋冬季节在学校根本不洗脚。当时的住宿条件和现在一间住八人还标配卫生间的丰县中学宿舍真是相差太多。

1984年9月在丰县读初中时住校生约一个月回家一次,拿换洗衣服和下月需用之钱粮。农村学生几乎都没有自行车,从县城到我家有40多华里,一般是搭乘丰县到黄口或从丰县走蒋庄、梁寨、范楼到徐州的客车,坐到宋楼车站下车,然后步行十四五华里到家。从现在宋楼镇旧集贸市场位置向南走两里路,向东拐,走过蒋集、李川楼两个村子,穿过大沙河约两里宽的河滩地,再走五里沙土路过果园六分厂、五分场才到我的村庄。夏秋季节白天长些,下午放学乘车再步行十几华里到家,正好傍晚七点多,冬天多是乘着月光走五六里路才能到家。那时的大沙河与现在的大沙河完全两个景色。当时的大沙河是宽约两里路的漫河滩,在中间有稍低洼二三十米宽的河道,河上有“水漫桥”。实际是宽约四米的水泥路面,在低洼有水的河道处虽有桥孔,但夏季雨水多时河面变宽,河水漫过桥面,行人只能沿着“水漫桥”趟水过去。若雨量过大,河水水面超“水漫桥”路面半米以上,就不让通行,要绕道丰黄公路岳庄南大沙河桥上过大沙河,多走二十五华里。

丰县中学图:回忆丰县中学初中生活(4)

大沙河漫河滩靠东西两侧河堤处有些稀疏的槐树,再往下是长着茅草的河滩地,最中间是靠河道水边两侧的芦苇荡,夏季长着高高的芦苇和蒲子,芦苇开着毛乎乎的芦花,蒲子结着像插着火腿肠的竹签子模样的蒲棒,夏季回家路上可见这荒芜的河滩上有放羊、割草的人,有时“水漫桥”河边有捕鱼的人,尚可为景色。在冬季就不同了,冬季放学回家走到这里时已经天黑,风吹干枯的芦苇、蒲草沙沙作响,黑乎乎的天,路上很少见人,临近河堤处洋槐树上的乌鸦叫声穿透空旷的黑夜,很有些吓人,十二、三岁的我不由地加快步伐小跑起来,快速跑过两里宽的漫河滩。

丰县中学图:回忆丰县中学初中生活(5)

1989年前后丰县治理大沙河,用高压水流冲河滩泥土、吸泥泵加管道运输泥浆水,再经沉积逐步抬高造田的施工方法,把丰县境内的大沙河改造成宽约100米的河道,两岸沉积造田几万亩,栽种果树成为果园。以前的漫河滩荒芜景象再无半点踪影,成为春季两岸万亩花海,秋季硕果挂满果海无边的自摘旅游景点。新修了夹河闸及闸桥,调节大沙河蓄水量,安徽地上游来水多时提闸放水泄洪到微山湖,再也见不到夏季洪水超过“水漫桥”路面半米,不能通行的情况。

丰县中学图:回忆丰县中学初中生活(6)

丰县中学图:回忆丰县中学初中生活(7)

三十五年前到丰县城里读初中吃、住、行的生活细节,积淀在我的记忆中,对比今天丰县中学公寓式宿舍和自助餐式餐厅,再感受遍布全县的村镇公路和便捷的城乡公交网创造的方便出行条件,油然而生日月换新颜、国家改革开放建设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很大提高之感慨。

——审管办 李念鑫

丰县中学图:回忆丰县中学初中生活(8)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丰县人民法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