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高晓松老师教学方法,我想对高晓松老师说

高晓松老师教学方法,我想对高晓松老师说但是,毕竟母校给了我一颗种子。那么清华是不是总要有点特别的东西?名校是不是总要有点不一样的地方?我个人觉得,有的,而且一定要有的。就我而言,来到清华最大的收获就是种下了一颗“理想主义的种子”。理想主义的实践和理想的开花结果,靠的是天赋、出身、机遇等综合因素,他们构成了理想开花结果的土壤和水分、阳光和空气。清华已经尽可能地提供给大家理想的条件,但是毕竟我们很多人来自盐碱地,走向撒哈拉,太不具备实现理想的机会和条件了,太没有希望让理想开花结果了。清华毕竟只是一所学校,它要对抗的,是我们社会和家庭对我们长达二十年左右的熏染和塑造。来到清华这个精神沃土和教育圣殿,一个屌丝首先需要弥补的与其说是知识结构上的欠缺和智力发育上的硬伤,宁愿说是为人处世的历练和视野情怀上的死穴。出身偏远农村初来北京,不可能认识室友的爱马仕凯莉包--毫无意义;来自大城市的小市民不可能不讨论外企工资高,公务员待遇好。我这种出身

高晓松老师曾经在一期节目中对于当代名校毕业生的择业观有过一些讨论。面对青年人的迷茫与一些稍微功利性的选择,高晓松老师快意恩仇,口无遮拦,始终是对青年学子“爱之深责之切”。高晓松是名门之后,也是才子,学生时代就是扛着吉他退学的“问题少年”和“风云人物”,之后更是全能复合型才子。

高晓松的点评与其说是针对某位青年人,其实可以说是对当前清华乃至整个社会精英意识的庸俗化和不满理想主义功利化的一种发泄。

记得当年校园歌手大赛决赛,高晓松作为点评嘉宾,就对获奖礼物颇有微词:“当年我们奖品是一本《雪莱诗集》,而现在是一部手机。”言语之中,淡淡忧伤与无奈。高晓松的理想主义和施一公老师的理想主义异曲同工。生活是什么?是“诗和远方”。名校是什么?是“责任与信仰”。他们都是作为成功者,对有能力继任者的一种期待、一种嘱托、一种督促。他们希望具备和他们差不多禀赋和机遇的人,能够像他们一样具备理想主义情怀,在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前沿一骑绝尘。

高晓松老师教学方法,我想对高晓松老师说(1)

但是,与其说“同学们关注就业,思考高晓松眼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是基于个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路径选择”,甚至算是“同学们屈从社会压力和束缚,苦于个人出身和能力,碍于家庭责任和阻力的无奈之举和理性妥协”。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包括清华北大的本科,很多人就是很普通,即便是考上清华,也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当屌丝而已。我们这代人中的很多人一生之中最大的成就可能就只有考上清华这一件事情,而我今天依旧不能确定过了十年二十年是否还敢说自己是清华的本科生。

清华毕竟只是一所学校,它要对抗的,是我们社会和家庭对我们长达二十年左右的熏染和塑造。来到清华这个精神沃土和教育圣殿,一个屌丝首先需要弥补的与其说是知识结构上的欠缺和智力发育上的硬伤,宁愿说是为人处世的历练和视野情怀上的死穴。出身偏远农村初来北京,不可能认识室友的爱马仕凯莉包--毫无意义;来自大城市的小市民不可能不讨论外企工资高,公务员待遇好。我这种出身普通,家乡偏远高中时候的小学霸,在精神上达到清华的平均值就要努力之久。这个过程中有多少泪水、苦水,遭多少白眼、嘲笑,无须赘述,懂的人都会懂,不懂的永远也不会懂。

想想这和清华无关,只是清华这种理想主义圣地之过分强大的现实主义显得太突兀与显眼,但却因为清华的光环而无人在意。就如同太阳黑子,显而易见,却因为太阳的光芒太闪耀而无人正视。这是进入一个远高于家乡平台,所有普通人的共同情况。不管你清华北大、人大复旦、哈佛耶鲁牛津剑桥 “屌丝思想”--考虑眼前,着眼现实等--的系统洗刷,四年清华未必能完成,十年清华也未必能完成。因为,穷x还是那个穷x,弱x还是那个弱x,丑x还是那个丑x,傻x还是那个傻x。

高晓松前辈是才子,施一公老师是大神,他们不会理解言辞穷困的苦,他们不会体会毕业无望的疼。他们是通过努力和坚持,再加上一点点机遇就可以获得鲜花和掌声的人生赢家。对他们来说,我们清华同学,我们这些大多数平凡者的落后与平庸,以及争取不是太落后和不是太平庸而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姿态他们是不会理解的。虽然,有些时候我们不够努力,不够自制,但是自制和努力有时候在实际操作中只是幻想。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不具备持续早起的能力,这种毅力和精神看似人人可以,实际上比智商的鸿沟更难逾越。比方说:每次宿醉都觉得这样不对不好 但是还是有下次。

高晓松老师教学方法,我想对高晓松老师说(2)

那么清华是不是总要有点特别的东西?名校是不是总要有点不一样的地方?我个人觉得,有的,而且一定要有的。就我而言,来到清华最大的收获就是种下了一颗“理想主义的种子”。理想主义的实践和理想的开花结果,靠的是天赋、出身、机遇等综合因素,他们构成了理想开花结果的土壤和水分、阳光和空气。清华已经尽可能地提供给大家理想的条件,但是毕竟我们很多人来自盐碱地,走向撒哈拉,太不具备实现理想的机会和条件了,太没有希望让理想开花结果了。

但是,毕竟母校给了我一颗种子。

这颗种子,可能我在别的地方得不到。如果没有清华给我的这颗种子,哪怕有一天我有机会家财万贯,割据一方,我很有可能也不会造福于民,积德行善,而是只顾自己享受,鱼肉它乡。如果说清华给我最大的东西,让我真的有一些高晓松老师说的“名校意识”,让我觉得自己有什么东西敢带着校徽出去走走,我觉得大概就是清华给我的这颗种子--可能一辈子不会发芽,但是一辈子都蓄势待发的种子。

高晓松老师和施一公老师强调的是这颗“理想种子”的必要性,学校就业引导和同学们对前途的现实考量,则是着眼于这颗“理想种子”的可行性。这本就是一体两面,只不过对于牛人、富人、美人和笨人、穷人、丑人来说哪个侧重点更多、哪个更紧迫而已。

但是,施一公老师和高晓松老师强调的这颗种子的必要性,在当前种子可行性实现概率如此之小的情况下,确实有逐渐被忽略的表象。毕竟,有这颗种子,没这颗种子,确实不一样。因为这将决定你永远是一块沙漠,还是有可能成为绿洲;即便你一生都是沙漠,起码让后人,偶然的考古者在你的这片沙漠发现你这颗绿色的种子,感受到你曾经对绿色的渴望。

我不粉高晓松,但是有件事对他很佩服:他在监狱里面翻译了马尔克斯的《昔年种柳》。他多少粉丝,多少作品,都不让我觉得他是一名清华人,一个理想主义者。因为太多艺人比他强。但是这一点,让我看到了清华教育在他身上的烙印。这是我目前所知进入监狱的艺人不曾做到的一种清华情结,一种他自己主张的“名校情怀”--即便在最灰暗的时光,不忘记心中的点滴理想,而一旦有些许机会实现,就全力以赴快马赶上。

高晓松老师教学方法,我想对高晓松老师说(3)

如果你确定你是那种万千宠爱的命运宠儿,希望你能够好好利用你的才华和资源,这样不枉费上天对你的眷顾。你要明白你的幸运是我们大多数人一生不可能具备的。你要很努力很努力,因为你身上浪费的才华和资源是多少人用血汗祈求而不得的。而且如果你有这样的幸运,请你尽早地走向你应该有的事业,为这个社会利用你可以利用的一切非凡天赋和资源。你和我们普通人坐在一起走寻常的路,对自己和对社会都是一种浪费。这就是我理解的清华人,名校人。

但是亲爱的朋友,敬爱的大神,当你取得了成功之后,希望你能够记得这个世界上还有一批普通人,一批只能走在普通道路上获取社会资源,与你们的理想还很远的普通人。是我们支撑了这个世界更多的角落,为你们搭建了基础的平台。希望当你在闪光灯下领奖的时候,不要忘记对我们微笑,替我们发声,推动融合与进步,让这个世界可以有更多的资源给平凡的我们,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像你们一样让清华的情怀实现,让施老师和高晓松的批评不再。这就是我理解的清华人,名校人。

如果你和我一样,只是普通的家庭和平凡的才智,又没有过人的机遇,这一切都没有,或许我们也只有先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做一个安分的人,或许哪天一样可以成功--虽然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是一样可以有体面的生活、幸福的家庭和坚实的社会贡献。但是希望施一公老师,高晓松老师,不要急,不要伤心,我们的理想种子还有。有机会,我们会让你们满意的。这就是我理解的清华人,名校人。

这个世界上注定有极少数人做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事业,更多地做着平凡琐碎无精彩的工作。但是,即便是这些普通琐碎的工作,依旧面对着充满机遇的世界。无数人的实例告诉我们,平凡的路上一样可走出精彩。我们本就没有必要一定要做得多么不平凡、多么惊世骇俗,因为注定的平凡也有注定的魅力,普普通通终究是绝大多数人的属性,这属性也可以很美。追求理想却宠辱不惊,向往伟大也甘于平凡。这就是我理解的清华人,名校人。

高晓松老师教学方法,我想对高晓松老师说(4)

当我们无法拥有的时候,学会鼓掌,懂得知足,已经是能够做到的最美。我们可能注定一生平凡,但是只要去慢慢积累,默默改变,我们这些寻常人家长大的普通孩子,靠着持续努力积累点滴成果的人,也值得拥有好的人生,也将会拥有好的人生。我们靠不懈的努力总会收获一些偶然的幸运。我们依旧可以在未来给予更加弱势的社会群体真正的温暖,让没有资源的角落不绝望哭泣,帮助无法替自己说话的人有话可讲。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就是我理解的清华人,名校人。

突然想到了《平凡之路》那首歌:“我曾经问遍整个世界,从来没得到答案。我不过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冥冥中,这是我唯一要走的路啊。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