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思维(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思维(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2)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1)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1)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2)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4.灌溉工具: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一 、农业工具的变化
1.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2.青铜农具:距今5 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3.铁制农具
(1)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2)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4.灌溉工具: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1)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2)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
(3)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4)唐代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5.古代畜牧业工具设施: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二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的制作
(1)约3万年前,中国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就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2)汉代,人们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3)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4)古代西方也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2.陶瓷业
(1)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
(2)中国南朝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3)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
3.冶炼金属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人用锻打金属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属器具,除了锻打金属之外,许多地区采取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考古学家在中国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1.农业家庭式劳作
(1)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在各区域文明中很普遍。
(2)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3)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4)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2.农业庄园式劳作
(1)内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2)表现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②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3.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
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知识拓展:
1.灌钢法:
中国古代著名的灌钢法,是生铁在上,熟铁在下,高温时生铁先于熟铁融化,然后“滴灌”到熟铁上。这个熔融层最后就能出钢。
灌钢法是古代中国北齐时期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先进炼钢工艺,是中国早期炼钢技术一项最突出的成就。17世纪以前,西方各国一般都是采取熟铁低温冶炼的办法,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中国发明了灌钢法,成功解决这一难题,为世界冶炼技术的发展作出划时代贡献。
2.中世纪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
②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③都受到封建主的剥削。
(2)不同点
①西欧庄园的农民主要以劳役的方式受领主剥削;中国古代的农民主要以实物地租的形式向地主交租。
②西欧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法庭的保护,佃户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领主与佃户之间存在契约关系;中国古代农民几乎没有土地,对地主的依附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