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到了近代以后,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的千年建设历史中,在这个优美的校园里,倾注了多少劳动血汗和聪明才智,演现了各种不同时代的文化学术思想和复杂斗争,反映了祖国文教事业的历史进程,它所遗留的文物史迹,都是生动的历史见证,是书院文化精神的见证。书院精神是在书院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精神。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安抚使刘珙因旧址复建,保持了原有规制。刘珙延请张栻主持教事。随后朱熹自闽专程来访,与张栻论学,首开书院会讲先河。至绍兴五年朱熹出任湖南安抚使,书院“更建于爽垲之地,规制一新”。其时,“学徒千余人,食田五十顷”。谚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书院规模有了很大发展。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因 有朝廷重视,地方官史予以重视,书院得以发展。二.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

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极盛时期,其文化发展具有非常鲜明的历史特色。这些表现在于社会环境大融合形成的局面:三教并行、官私学盛、崇尚儒雅、学派林立。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创新思想、经世理念、理性态度、民族意识等时代特点,在中国文化史上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尤其是官私学盛,鼓励私人书院的发展,这种宽松的社会环境 ,更加大大的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那么在两宋时期最负盛名的十大书院是哪些书院呢?

一.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起源于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渤养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跟随出入,人称“神鹿”。这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凹,俯视似洞,称之为“白鹿洞”。后李渤为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为纪念他青年时代在此读过书,广植花木,建亭、台、楼、阁以张其事。

南唐李氏朝廷,在此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与金陵秦淮河畔国子监齐名,学者争相往之。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因 有朝廷重视,地方官史予以重视,书院得以发展。

二.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风景区岳麓山东面山下。北宋开宝九年间潭州的太守朱洞创建岳麓书院于岳麓山抱黄洞下,初设“讲堂五间斋序五十二间”。由此奠定了书院讲学部分的基础。咸平二年州守李允则扩建,书院建筑的讲学、藏书、供祀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规制形成。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即院长)周式,并颁书赐额,“于是书院之称闻天下”。

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安抚使刘珙因旧址复建,保持了原有规制。刘珙延请张栻主持教事。随后朱熹自闽专程来访,与张栻论学,首开书院会讲先河。至绍兴五年朱熹出任湖南安抚使,书院“更建于爽垲之地,规制一新”。其时,“学徒千余人,食田五十顷”。谚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书院规模有了很大发展。

到了近代以后,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的千年建设历史中,在这个优美的校园里,倾注了多少劳动血汗和聪明才智,演现了各种不同时代的文化学术思想和复杂斗争,反映了祖国文教事业的历史进程,它所遗留的文物史迹,都是生动的历史见证,是书院文化精神的见证。书院精神是在书院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精神。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1)

三.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素来有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之称,它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当时的唐代处士李宽步李泌后尘奔南岳而来,见石鼓山林木葱郁,湘江、蒸水、耒水三江环绕,遂结庐读书其上,创建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是谓石鼓书院之始建。

后来被宋太宗赵匡胤赐名“石鼓书院”。

在以后的时光里,各大文豪,各大学士有曾经来这书院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 ,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其状蔚为壮观。也培育出了一大批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名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2)

四.茅山书院

茅山书院,又名金山书院,由处士侯遗创建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地点位于现在的江苏句容的茅山,是北宋六大书院之一。现已无存。

由宋仁宗时处士侯遗所建,院址在江宁府三茅山后侧,故称茅山书院。侯氏在此教授生徒十余年。仁宗天圣二年,经江宁知府王随奏请,朝廷赐给田亩,充书院经费。南宋咸淳七年,迁至金坛县顾龙山之麓。

在众多书院中,人们最为熟知的莫过于宋代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事实上,除了四大书院的说法,历史上还曾有过六大书院一说,金坛的茅山书院就位列其中。只可惜,茅山书院的旧址早已无存,后人亦少有茅山书院的记载,近世茅山书院之名几乎销声匿迹。今日探究茅山书院之兴衰,既能体察中国书院历史的变迁,也可重温金坛崇文尚学的古风。

宋有文人曾写词赞于茅山书院。

宋巫伋

斋粮资讲舍,遗像拜山中。

不尚神仙术,特存儒者风。

斯文真未丧,吾道岂终穷。

为忆皋比拥,庭前古木丛。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3)

五.丽泽书院

丽泽书院,原名丽泽堂,亦叫丽泽书堂,是南宋四大书院之一。为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吕祖谦讲学会友之所,设于宋乾道初。吕祖谦这一讲学会友之所,系其曾祖父东莱郡侯吕好问于建炎年间宋室南迁时携全家自开封迁居金华时所借之官屋。据宋·楼钥《东莱吕太史祠堂记》记载:“其地在光孝观侧(清金华县学后,今市内一览亭东北),四方学者皆受业于此”。因屋前临二湖,故取堂名为“丽泽”,人称“丽泽书堂”。

吕祖谦为丽泽书堂制订了学规,并以“孝悌、忠信、明理、躬行”为基本准则,学生中如有“亲在别居、亲没不葬、因丧婚聚、宗俟讼财、侵犯公财、喧噪场屋、游荡不检”等行为者,即令其退学。他还为书堂编著了《东莱左氏博议》(二十五卷)、《近思录》(十四卷)等教材。书院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教学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与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切磋、研讨之风甚盛。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4)

六.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最初建立在北宋政和元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

东林书院无锡官员李夔陪同著名学者杨时到无锡南门保安寺游览。杨时见这里临伯渎港,前临清流,周围古木森天与郁郁葱葱的庐山东林寺颇为相似,是一个研究和传授学问的理想场所,便有意长期在此讲学。李夔知道杨时的意思后,全力赞同,于是定此学社为“东林”,前后长达18年之久。杨时去世后,杨时的学生在无锡县城的东林书院所在地为他建了一祠堂——道南祠,取杨时学成南归时老师程颐对他说过一句赞美的话:“吾道南矣!”。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盛名的对联就出自于东林书院,成为许多学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和座右铭。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5)

七.华林书院

华林书院在这些书院里面属于比较特殊的一个,因为最开始的华林书院是一所家族私塾,并不是对外开放的书院。后来后发展为华林学舍,宋初胡仲尧将其扩建为华林书院。它是一所家族化书院,曾为大宋朝廷培养大批人才,仅宋代华林胡氏一门就走出进士55名,官至刺史、尚书、宰相者不乏其人,其中大多是华林书院培养的。华林书院取得显著成果,震惊宋代文坛,当时为华林书院题诗赞颂的名公巨卿有72人之多,宰相晏殊、向敏中,文学家苏轼、徐铉等均在其列,有的还来过书院讲学。

华林书院是宋代国子监主簿、教育家胡仲尧于宋雍熙初年(公元984年),在县治西南二十五公里的华林山东麓的元秀峰下创办的一所私人书院。这里山川毓秀,环境清幽,风景如画。“神存昭旷之原,目寓清虚之境,青山拥翠,绿树浮岚,飞瀑散绕书之声,虚亭动人文之色”,有利于“沉意诗书宛,游心翰墨场”。在当时,它是一所规模宏伟、震惊文坛、名噪全国的学府,比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早扬名100多年。(华林书院遗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6)

八.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位于上饶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山麓,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占地8000平方米。鹅湖书院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等人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儒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人们为了纪念“鹅湖之会”,在书院后建了“四贤祠”。宋淳熙十年赐名“文宗书院”,后更名为“鹅湖书院”。

宋淳熙二年(1175)五月,吕祖谦与朱熹编成《近思录》,结束福建之行而归浙时,朱熹亲自送行。五月底,抵信州铅山鹅湖寺。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依约来到鹅湖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鹅湖之会”的规模不算小。虽然直接参加辩论会的是朱熹和陆九渊兄弟。但列席旁听者不少,如浙江学者刘子澄、赵景明、潘叔度,陆九渊的门人朱亨道、邹斌等。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7)

九.渌江学院

渌江学院位于湖南株洲醴陵市,始建于宋淳熙二年。株洲所辖各县市历来有重教兴学传统,其中办学最长、影响最广的是位于醴陵市城郊的渌江书院。渌江书院三面环山,面向渌水,占地近7000平方米。 渌江书院早年从东正街青云山下迁至西山,宋明皆为学宫,清乾隆十八年正式命名渌江书院。

宋代以前,现株洲全市各个县城还属于瘴疬卑湿、榛狉草莽的南蛮之地,先进的中原教化,跌跌撞撞地越过长江后,到达株洲市当时最繁华的醴陵县城时已成了强弩之末。

自南宋始,小小的醴陵市一口气兴创了九所颇具规模的书院,即使在清初“不许别创书院”的文教控制政策之下,固执的醴陵人还是创建和重修了五所书院。其中,位居西山脚下的渌江书院因以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教学质量最高、培养出的人才最多,而成为湘东子弟求知究的首选之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8)

十.碧泉书院

碧泉书院,位于湖南湘潭。书院所在地隐山“苍然群木之下,翠绿澄净,藻荇交映”,故称碧泉。宋建炎四年胡安国举家南游至此,始开舍结庐,创办书院。初称书堂、讲舍、精舍不一,绍兴间,其子胡宏正式定名为碧泉书院,并建有本亭以纪念其父。胡氏父子在此著《春秋传》、《知言》等。胡宏又作《碧泉书院上梁文》,力辟“干禄仕以盈庭,鬻词章而塞路”的学风;认为“穷理既资于讲习,辅仁式藉于友朋”,期望“远邦朋至,近地风从”,共同“寻绎五典之精微,决绝三乘之流遁”,以振伊洛之业于无穷,以回洙泗之风于万古。张栻、彪居正、吴翌等闻风就学其中,史称“衡岳湖湘之学,皆起于此”。胡宏卒后,张、彪传其学于岳麓书院,其地遂寂。元、明两代曾有修葺,并设专祠祀胡氏父子。

碧泉书院是开创湖湘学的第一个学术基地,也是湖南省最古老的书院之一。湖南书院的建筑具有鲜明的湖湘地方特色。反映了士大夫典雅、朴实的格调。(湘潭碧泉潭旁的碧泉书院,在1958后大跃进和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彻底毁坏,1982年书院最后被拆除。所幸北京“世界园博会”的湘潭展区里复制建设了一个缩微版的碧泉书院如图。)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9)

总结这么多,对于两宋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中达到的大繁荣场面我想是跟这些官私学盛的历史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对于这些留存了千年的文化财富我们有必要去好好的弘扬与发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