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年级孩子自主阅读书目(初中生整本书阅读)

一年级孩子自主阅读书目(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第三步:说疑惑。“惑”是“思”的另外一种结果,是思考走向理性阶段的过程。孩子不停读书,不停思考,当思考的内容超过他们当下的感知之时,疑惑便产生了。如果能将这些疑问抽丝剥茧,我们就可以直达名著的灵魂。比如,既然作者爱父亲,为什么不写他慈爱的一面?作者借《狗?猫?鼠》究竟想表达什么?无常明明是鬼,可是却比人还讨喜,究竟是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出国学医,最后却放弃学医而回国?同是叽叽喳喳爱议论的女人,长妈妈与衍太太在作者心中地位截然不同,这又是为什么?第二步:说感受。当孩子把全书读了一部分之后,我们就不能满足于让孩子说内容了。这时候,就要让孩子聊一聊读过一遍之后的感受。这时的感受有可能不太客观,是孩子初读后的体验。感受可以是对文中人物的爱憎,比如:范爱农是不是作者刚开始就喜欢的人,什么时候作者认定他为朋友?衍太太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人,作者喜欢亲近她吗?寿镜吾老师与藤野先生有何异同,作者对他们的情感

在现在的语文教育中,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重视整本书的阅读,作为初中生家长的我们,尤其应该重视,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去培养我们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孩子核心素养的概念,是指孩子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核心素养则是核心素养的学科化解释,具有实践性、积累性、综合性几个特点。它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积累。

一年级孩子自主阅读书目(初中生整本书阅读)(1)

语言的运用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言的建构能力更需要在不停运用的基础上,在历练积累的过程中才能提高。面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人灵活地运用原有的经验进行应对。在应对过程中,人原有的经验又不断被重组、改造,构成新的经验结构。“建构”的过程,就是一个积极实践的过程,更强调人的主动性。实践是养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只有不断运用,才能提高语文的核心素养。

在指导初中的孩子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我们家长可以以高中语文为导向,降低维度,对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有目的地培养。阅读整本书,不同于我们平常帮助孩子阅读教材中的课文。课文大多比较简短,通常三五分钟就可以读完,而整本书,少则两三天,多则三五月,需要较长时间的阅读。教材所选课文,有一部分是长篇节选,不能展示全书面貌,孩子就只能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不能领略全书的精华。读整本书,为提高孩子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课堂外的绝佳途径。我们需要把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统筹安排,有机融合进整本书阅读教学中。

一、大胆说书—百鸟争鸣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所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要从“说”开始做起。整本书一般篇幅较长,为了把握书本内容,每次前我们用5到10分钟请孩子“说书”,说一段跟前一天阅读内容有关的话。根据阅读进度,“说书”分三步走:说内容,说感受,说疑惑。

以读《朝花夕拾》为例。若不了解背景,孩子不一定能读懂,所以,我们可以以“说”为抓手,层层推进阅读。

一年级孩子自主阅读书目(初中生整本书阅读)(2)

第一步:说内容。阅读起始阶段,孩子还没有完全领会文本的精华。我们只能要求孩子说说:今天读到哪一部分了,读了什么内容?十篇文章分别写了什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总而言之,就是一个简单的内容介绍。通过说情节,促进孩子课后的读;通过说内容,复习孩子读的内容;通过简单说,把孩子带进读书的氛围。

第二步:说感受。当孩子把全书读了一部分之后,我们就不能满足于让孩子说内容了。这时候,就要让孩子聊一聊读过一遍之后的感受。这时的感受有可能不太客观,是孩子初读后的体验。感受可以是对文中人物的爱憎,比如:范爱农是不是作者刚开始就喜欢的人,什么时候作者认定他为朋友?衍太太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人,作者喜欢亲近她吗?寿镜吾老师与藤野先生有何异同,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是怎样的?长妈妈出现在几篇文章中,作者对她的情感是怎样的?《五猖会》里写了那样一个严肃的父亲,作者到底爱不爱父亲?可以是对文本语言的玩味,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景物描写具有特色,百草园的四季景色如何,作者是如何刻画的?三味书屋的后花园景色如何,作者是怎样刻画的?为何一详一略安排?《父亲的病》中对两位庸医(圆而胖名医与长而胖名医),作者为何要不厌其烦地写他们的药引?也可以是对作者思想的感悟,比如:《狗?猫?鼠》一文究竟表达了什么情感,仅仅在写对动物的情感吗?《二十四孝图》将孝子故事分为几类,各有何态度?孩子的“说”,一定要强调有感而发,无感不发。“感”不是凭空生成的,“感”是“思”的一种结果,是思考的感性阶段。

第三步:说疑惑。“惑”是“思”的另外一种结果,是思考走向理性阶段的过程。孩子不停读书,不停思考,当思考的内容超过他们当下的感知之时,疑惑便产生了。如果能将这些疑问抽丝剥茧,我们就可以直达名著的灵魂。比如,既然作者爱父亲,为什么不写他慈爱的一面?作者借《狗?猫?鼠》究竟想表达什么?无常明明是鬼,可是却比人还讨喜,究竟是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出国学医,最后却放弃学医而回国?同是叽叽喳喳爱议论的女人,长妈妈与衍太太在作者心中地位截然不同,这又是为什么?

由于推荐的阅读书目大多是国内外经典名著,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有些文本内容是涉世未深的初中生所不能理解的,他们必然会有疑问。解决疑问最好的办法是交流,一方“说”,另一方“驳”。交流又是最能激发孩子说话欲望的形式之一。让孩子在宽松的家庭环境下和家长表达自己的想法,发表意见,最后达成共识。在说的过程中,孩子一开始是拘谨的、束缚的、封闭的,等到说的次数越来越多之后,便开始抢着说,积极地说,有条理地说,引经据典地说。为了说好、说准确,孩子积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查询各种文献资料。孩子在“说”与“谈”中,语文的思维、审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素养就得以提升了。

二、走心磁撞—百花齐放

鲁迅先生说过,同样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样一部作品,不同人看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运用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思考的结果就不一样。我们要照顾孩子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让孩子放开思路,大胆思考。

一年级孩子自主阅读书目(初中生整本书阅读)(3)

以读《西游记》为例,我们可以由浅入深地阅读。

先说浅层次的阅读—内容的梳理。因为《西游记》中一路都在降妖伏魔,我们要求孩子对这部分情节进行梳理,看看情节上有哪些异同。有一名孩子从统计学角度进行了统计,他统计的问题是:师徒四人一共遇到了多少妖怪?这些妖怪有多少是男妖怪,有多少是女妖怪?这些妖怪有多少是人形的,有多少是动物变的?这些妖怪有多少被打死了,有多少是有后台的?当他上台“说书”的时候,台下的同学都震惊了。情节还能这样进行梳理!在得到家长的认同之后,孩子又提出了其他的统计角度。比如:有多少妖怪是要吃唐僧肉的?孙悟空在打妖的过程中,杀死了多少个妖怪,又被打败了多少次?孙悟空被妖怪抓了几次?唐僧和猪八戒各被妖怪抓了几次?孙悟空几次进入妖怪的肚中,方式相同吗?一路西行的过程中历经了多少个国家,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怎样?唐僧与几位女性发生故事,结局怎样?悟空几次离开唐僧,是何原因?“10000”这个数字出现了几次?

这些问题虽然都不是很严谨,但是一下子就让孩子陷人了寻找答案的乐趣中。孩子每天都在为找到新的统计点,找到正确的统计数宇而兴奋。孩子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梳理中,把单调的情节读得津津有味,也不自觉地把各种归纳、演绎、发散思维运用得得心应手。

再说深层次的探究。作为初中生,要理解《西游记》中所表达的佛、道、儒三家的文化思想是很难的,要理解文本中呈现的主体沉沦和自我异化的审美状态就更难。我们设计了一些看上去比较有趣的问题(其中也有一些是孩子自己提出的),让孩子自己去探索。比如,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到底是什么身份?他打得过如来吗?为什么如来不杀死孙悟空,还要他去辅助唐僧取经?再比如,孙悟空为什么要去取经?猪八戒和沙和尚基本没起啥作用,为什么还要安排他们去取经?再比如,六耳猕猴和孙悟空是什么关系?被杀死的真的是六耳猕猴吗?悟空刚开始杀的六人名字叫什么?将这些名字连起来读,能否发现一些溪踐?这些都是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更没有正确答案。孩子在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中,慢慢就会体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慢慢就会理解,什么叫“春秋笔法”,什么叫“草蛇灰线伏行千里”,慢慢就会明白什么是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

一年级孩子自主阅读书目(初中生整本书阅读)(4)

三、盯住提升—百变有常

不管形式上怎样变化,我们总归要服务于一个目的。不管我们“说书”说了什么,也不管用什么方法进行了思维的碰撞,最终都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也即“孩子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维的碰撞,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是为了探寻真理。我们“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孩子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以读《水浒传》为例。有些孩子在看完《水浒传》之后,提出了不喜欢这本书的读后感。不喜欢的理由很多。不喜欢书中人物的,如宋江,认为他卖友求荣。不喜欢书中情节的,如石秀、杨雄杀潘巧云一段,二人不单随便杀人,而且手段残忍。不喜欢书中语言的,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段,场面写得过于血腥暴力。有不喜欢前后矛盾的人物设计的,如李逵面对李鬼与小衙内,该杀的偏动仁心,该仁的偏动杀心……面对如此多的“不喜欢”,如何解释?这时,整部书对比读节选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如果仅仅看某个章节或者某个人物的一方面,孩子就会很容易地得出一个非常感性的评价。但是因为孩子读过整本书,并且做过一些讨论,我们就省去了很多介绍性的教学内容。只要让孩子把不喜欢的那些内容放到整本书的框架中去研究,再把整本书放到写作的历史背景中去研究,而不是把它跟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道德情感、法律制度作简单比较,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个“第五才子书”了。

一年级孩子自主阅读书目(初中生整本书阅读)(5)

作为初中生家长的我们,结合孩子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初中生整本书阅读为切人点,慢慢探索提高孩子语文核心素养的道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