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山村孩子的启示(甘做山村孩子的引路人)

山村孩子的启示(甘做山村孩子的引路人)1986年8月,柏纪荣从连云港海州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赣榆县黑林镇大树村小学任教。大树村地处苏鲁交界处的山区,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当柏纪荣走进教室,孩子们兴奋地围拢上来。校长熊方冕道出实情:大树村虽然民风淳朴,但还是留不住老师,学校仅有本村的几个民办教师在支撑着。面对此情此景,送柏纪荣报到的父亲既生气又心疼地说:“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村的,可是你非犟着要报师范,学了半天又回到比咱家更穷的山旮旯来了。你看,你的同学有分到市区的,有分到县城的,最差的也分到镇上了。赶紧找领导给调换一个地方。”小山岗上的常青树自师范毕业以来,柏纪荣一直扎根山区。35年,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她始终与山村孩子不离不弃,把情倾注到每一个山村孩子身上。破旧的教室、摇摇欲坠的门窗、残破的桌凳、旧仓库改成的宿舍……这是柏纪荣初到农村学校报到时见到的情景。可就是在这样的乡村土壤上,她成长起来,像一棵树一样站在那里坚守一生,无怨

活动名称: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编号:19 姓名:柏纪荣

山村孩子的启示(甘做山村孩子的引路人)(1)

“我愿做一支彩笔,为山村的孩子描绘美好未来;我愿做一只渡船,为山村的孩子摆渡波涛彼岸。”凭着这一信念,她扎根山村35年,从不言悔;她坚守三尺讲台,不离不弃;她不甘青春易老,锐意进取。在乡村的沃土上,撒下“爱”的种子,浇灌“情”的养料,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她深爱着的这方土地。她就是中国好人、全国模范教师、江苏最美教师柏纪荣。

——题记

自师范毕业以来,柏纪荣一直扎根山区。35年,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她始终与山村孩子不离不弃,把情倾注到每一个山村孩子身上。

破旧的教室、摇摇欲坠的门窗、残破的桌凳、旧仓库改成的宿舍……这是柏纪荣初到农村学校报到时见到的情景。

可就是在这样的乡村土壤上,她成长起来,像一棵树一样站在那里坚守一生,无怨无悔,像小山岗上的常青树扎根乡村教育。

山村孩子的启示(甘做山村孩子的引路人)(2)

小山岗上的常青树

1986年8月,柏纪荣从连云港海州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赣榆县黑林镇大树村小学任教。大树村地处苏鲁交界处的山区,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当柏纪荣走进教室,孩子们兴奋地围拢上来。校长熊方冕道出实情:大树村虽然民风淳朴,但还是留不住老师,学校仅有本村的几个民办教师在支撑着。面对此情此景,送柏纪荣报到的父亲既生气又心疼地说:“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村的,可是你非犟着要报师范,学了半天又回到比咱家更穷的山旮旯来了。你看,你的同学有分到市区的,有分到县城的,最差的也分到镇上了。赶紧找领导给调换一个地方。”

柏纪荣理解父亲,但她更明白要改变家乡的贫穷状况,最终得靠教育。她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下,并主动承担了四年级数学和初一英语等科目的教学,每周课时安排得满满当当。从此,柏纪荣开始了山里生活,吃百家饭,住破仓库。艰苦的工作环境没有使她退缩,相反,她以实际行动改变着周围的一切,没有教参,她长途跋涉去县城买;没有教具,她动手制作;门窗桌椅坏了,她带领孩子们修补……村民们都说,这几间旧屋越来越像个学校的样子了。

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柏纪荣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上进心很强的她很快得到了老师、家长和学生的认可。艰苦的工作环境,超负荷的工作量,恐怕难以留下这个优秀的女孩,为了留住柏老师,村民们积极张罗在大树村帮她找对象成家。大树村的人都姓熊,于是柏纪荣成了名副其实的熊家人。因为她所带的班级年年镇里统考第一名,老师们给她起了一个“熊牌”媳妇的外号。“我就是要做一名‘熊牌’的山村教师,拼了命也要把孩子们教好!”当晚,在昏黄的灯下,柏纪荣一笔一划地记录心路轨迹,泪水模糊了字迹。“一棵树一旦出生,就站在那里坚守一生,无怨无悔,就让我做一棵山岗上的常青树吧!”

20世纪90年代,许多乡村教师停薪留职,外出创业致富。“纪荣,我们去深圳!”1993年,下海经商潮中,丈夫熊传京决意南行。“要走你走!我丢不下这些孩子。”柏纪荣一口回绝,因为在她心里,农村孩子的前途更重要。第二天,熊传京背上行囊去了深圳,与亲戚在深圳合开了一家婚纱影楼,一个月的收入比柏纪荣一年的工资还高。此后,熊传京催促柏纪荣去深圳团聚,柏纪荣也有过一丝犹豫,而每当面对山村孩子们纯真的脸庞,她又割舍不下了。

1994年5月的一天,柏纪荣正在备课,一群人抱着一个湿淋淋的孩子冲进办公室,柏纪荣仔细一看,竟是不满3岁的儿子!原来,因无人看管,儿子在玩耍时不慎跌落湍急的河水中,是自己多年前教过的脑瘫学生小徐跳入水中,把儿子救回岸上。

“这里有这么好的孩子,你怎么能走呢?一家人不能这样分着,回来吧,我们继续做乡村教师‘夫妻哨’。”当晚,柏纪荣写下的这封信没有像往常那样石沉大海,而是将丈夫重新拉回了山村。那时熊传京开办的影楼生意红火,他说,是山里人的质朴善良打动了他,让他情愿重做一名教书匠。小姑子熊化云说:“每个人的幸福观不同,嫂子的幸福很简单,她就是要和学生在一起。”

30多年间,从大树小学到阚岭小学,从阚岭小学到吴山小学,再从吴山小学到黑林中心小学,柏纪荣把根牢牢扎在了黑林镇。亲朋好友不厌其烦地劝她去城里发展,更有甚者当面骂她“傻子”“痴子”,但柏纪荣说:“山区的孩子最需要我。”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她一路走到现在。

山村孩子的爱心妈妈

“学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柏纪荣常挂在嘴边的话,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的背后有多少令人感动的故事。

丈夫从深圳回来后,柏纪荣把更多精力花在了学生身上。有一次,听说周海静同学得了肺炎,可把她急坏了,因为她知道海静父母双亡,只有80岁的奶奶在照顾她。那天放学铃声一响,她推起自行车就跑,骑了3公里的山路,敲开海静的家门,奶奶看到她惊讶地问:“柏老师,你怎么来了?”她应了一声就冲进卧室,看到海静小脸烧得通红,眼角还挂着几道泪痕,睡梦中一边哭,一边喊妈妈。她赶紧背起海静去了村卫生室,打了针,拿了药,回去又喂了一点米粥,直到高烧退了,柏纪荣才松了一口气。

那几天,柏纪荣的生活变成了三点一线,早上匆匆出门,下了课就去看海静,喂她吃药,给她量体温。7天过去了,病情终于有了好转。那天,看着妈妈的遗像,海静忍不住哭出了声:“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我说世上还有老师好,我有天下最好的老师,妈妈,您听见了吗?”望着可怜的孩子,柏纪荣的心揪得生疼,她抚摸着海静的头,轻轻地说:“海静,如果你愿意,我就是你另一个妈妈。”

在柏纪荣所带的班级里,有个随班就读的聋哑女生茵茵(化名)。一天,茵茵突然辍学了。家访时,柏纪荣了解到,茵茵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病逝了,父亲赚钱不多,供不起她上学了。邻居也说,哑巴上学没啥用,净浪费钱,还不如帮忙干点农活。昏暗的灯光下,茵茵正在补衣服,眼神也没了光泽,柏纪荣问她:“还想不想上学?”茵茵眼里亮了一下,又低下了头,柏纪荣明白了,“明天让她上学吧,学费我负责。”第二天,她将茵茵接进了学校。

茵茵是个聪明而敏感的孩子,她没有朋友,也不参加任何活动,天天穿着一身掉色的旧衣服,就像个沉默的小影子。到校后,柏纪荣为她做了一身新衣服,还特地找来专业书籍,研究聋哑儿童的心理,试着对她进行心理辅导,手把手教她写字认数,课间让同学们和她做游戏。慢慢地,茵茵爱笑了,下课了会和女生一起跳皮筋,玩游戏,还经常围在老师身边凑热闹。

有趣的是,课堂上她常常举起小手,咿咿呀呀争着发言。柏纪荣借机引导全班同学当茵茵的翻译,课堂上她咿咿呀呀的发言,同学们虽然听不懂,但是总能帮她翻译出多种不同的答案。那年期末考试,当柏纪荣宣布茵茵数学考了78分时,同学们都欢呼雀跃起来。就在这时,教室后面传来了一个不一样的声音“是(谢)……是(谢)……”大家循声望去,只见茵茵站在座位前吃力地嚅动着嘴唇,脸憋得通红,大家这才意识到是茵茵在“说话”。柏纪荣和孩子们都被这一幕激动得热泪直流。茵茵爸爸听说后非常感动,听从了柏纪荣的建议,送茵茵到县城特教学校继续求学。如今,当年的聋哑女孩已技校毕业,成了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

在柏纪荣记忆里,这样的故事很多。黑林镇村民外出务工多,仅黑林小学就有留守儿童700多名,有的孩子连续多年都难见父母一面。为此,柏纪荣带头当起了10多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妈妈”,每天帮孩子检查作业,陪他们聊聊天,带孩子到家里吃顿饭,在柏纪荣看来,只是多了一双碗筷而已,而孩子已陶醉在家庭的温暖里;逢年过节,为孩子添身衣服,花不了多少钱,可孩子就会高兴得不得了……

有一年暑假,柏纪荣带3名留守儿童去海州湾看海,赶上大海涨潮,孩子们第一次看见大海,很是兴奋,车门刚一打开,孩子们就飞快地跑到海边,对着辽阔的大海,高声欢呼。柏纪荣用手机随手抓拍下几百张照片,每张相片上都洋溢着孩子灿烂的笑容。这些笑容不仅代表着孩子们的快乐,更承载着她甜蜜的回忆。

在柏纪荣的带领下,学校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了“爱心大家庭”。目前已有45个教师家庭、90名教师,当上了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元旦,他们带着孩子包饺子;春节,他们给孩子添新衣;孩子生日,他们陪孩子过生日。柏纪荣说,是环境塑造了人,还是人改变了环境,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自己身边,有一群像她一样默默奉献、播洒爱心的人。

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对于柏纪荣来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每天都是新的。凡事都力求做到最好的她,认为坚守乡村不是苦熬,而是争先。参加工作后,她一面深入钻研教材,一面探索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方式,尝试着把课堂作为学生求知、实践、交流、创新的场所,很快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练就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个人教学风格。听过她上课的人都会感到她的课上得严而有爱,扎实而不失灵活。她教过的学生,都喜欢上数学课,学生回家都说:“俺班的数学老师是最好的。”

在35年的教学生涯中,面对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汹涌浪潮,完全不懂电脑的柏纪荣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直面挑战。2002年,黑林中心小学购置了一台电脑,每天放学后,她都守在那台电脑面前细细琢磨;家里没有电脑,她就在纸质的键盘图上拼命练习指法。从学会打字,到制作电子课件,再到制作微课,柏纪荣从最初的“电脑盲”迅速成长为了网络教研的“行家里手”,连不少年轻教师都自叹不如。

柏纪荣今年56岁了,在农村,很多人一过了50岁,就一心想着抱孙子,没了学习进取的心思,可她却是年龄越大,干劲越大。她常说:“借助网络资源,可以与名师名家零距离对话交流,我不学习怎么跟得上呢?”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要的不止是跟得上,而是要跑在前!

2009年,45岁的柏纪荣通过自学获得本科毕业文凭。同年,她参加“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创建的网络班级被评为全国示范“三人行”网络班级。2013年,她参加全国教育技术成果评比,设计的教学案例《认识小数》获市一等奖、国家三等奖;省级课题《网络在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应用研究》顺利结题,并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2015年,柏纪荣已50岁出头,她参加市教育博客评比获市一等奖,且被评为全市“十佳教育博客”;参加省五四杯论文评比、省教育管理论文评比均获省级一等奖。2018年至2020年,她牵头的省“十三五”规划课题立项,带领学校教师进行了尚爱教育的实践研究,成果显著。

扎根山区35年,柏纪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念。一路走来,她先后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敬业奉献好人、江苏省最美乡村教师、江苏省爱生模范等。2016年,柏纪荣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大典型、江苏最美人物,以她为原型的大型现代京剧《大树成荫》被评为全国优秀现实剧目,并在全省各地巡演。

“三尺讲台存明月,一支粉笔写春秋。”乡村的三尺讲台,是柏纪荣的人生舞台。35年坚守,她从黑发到白头,用爱与奉献为山里娃点亮了希望的明灯,书写了一首奉献与创新的杏坛之歌,并在江苏大地上演绎着师者的至美大爱!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