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走出来的大学生(上走出去的大学生)

走出来的大学生(上走出去的大学生)爬天梯是一件风险不小的事情。据他介绍,上世纪,弄勇村曾有一名村民因酒后不慎跌下桥身亡。“小时候走那里都是很害怕的。”蒙常生刚上小学时,翻越“天梯”去上学单程需要花费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有时天黑了,就打着电筒“爬”回家。他说,“那时候村里没有路,特别羡慕别的村有公路。”蒙常生还记得,第一次走天梯是跟着父母一起去地里,那时候他才四五岁。后来,作为老师的父亲去上课时,他也时常跟着。他说,弄顶屯所有的孩子还没读书就爬过天梯了,“因为我们要去干农活。”“特别羡慕别的村有公路”2020年,蒙常生又重新回看了“天梯”。从家里出发,首先通过一条细窄而陡峭的山路爬到山顶,因长时间无人行走,部分路段的杂草已经有半人高了,从山顶往下一望,只见一座已经有些腐烂的木梯呈75°角斜靠在断崖上,这就是他曾经走过5年半的“天梯”。从天梯”上走出去的第二个大学生蒙常生站在弄顶屯的公路上看对面。中青报·中青网 记者 赵丽梅

中青报·中青网 记者 赵丽梅

今年25岁的蒙常生是从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的“天梯”上走出去的第二个大学生,也被称为“全村的新希望”。

这个坐落在山坳里的小村屯,从前甚至没有出去的路,为了方便孩子们外出上学,村民在危崖处搭建了一个木排,这便成了人们口中的“天梯”。数十年来,这也成了孩子们上学必经之路。上学时,孩子们一手扛着生活用品,一手扶着天梯,年纪小的孩子要手脚并用,才能翻越10多米高的悬崖。

2014年,从弄顶屯通往外面的公路终于建成了,孩子们“爬天梯上学”的时代彻底宣告结束。天堑变通途后,越来越多的孩子走了出去,走进了全国各地的大学,其中也有不少人打算“反哺”他们的故乡,弄顶屯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羡慕别的村有公路”

2020年,蒙常生又重新回看了“天梯”。从家里出发,首先通过一条细窄而陡峭的山路爬到山顶,因长时间无人行走,部分路段的杂草已经有半人高了,从山顶往下一望,只见一座已经有些腐烂的木梯呈75°角斜靠在断崖上,这就是他曾经走过5年半的“天梯”。

走出来的大学生(上走出去的大学生)(1)

从天梯”上走出去的第二个大学生蒙常生站在弄顶屯的公路上看对面。中青报·中青网 记者 赵丽梅 摄

蒙常生还记得,第一次走天梯是跟着父母一起去地里,那时候他才四五岁。后来,作为老师的父亲去上课时,他也时常跟着。他说,弄顶屯所有的孩子还没读书就爬过天梯了,“因为我们要去干农活。”

爬天梯是一件风险不小的事情。据他介绍,上世纪,弄勇村曾有一名村民因酒后不慎跌下桥身亡。“小时候走那里都是很害怕的。”蒙常生刚上小学时,翻越“天梯”去上学单程需要花费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有时天黑了,就打着电筒“爬”回家。他说,“那时候村里没有路,特别羡慕别的村有公路。”

更难的是还要“负重”过天梯。蒙常生上学除了要背上必要的书本,还要背上一整周的“口粮”。最初,大姐还能帮忙背,大姐上初中后,二姐生病了,帮背二姐口粮的担子也落在了这个小男子汉身上。

记忆里,他背得最多的是黄豆,黄豆拌饭成了寄宿生最日常的食物。对于蒙常生和很多同学来说,吃肉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即使有肉,也只有周一周二能吃,时间再放长一些就臭了。“如果有一顿肉,所有人都会围着你,一起吃肉。”

求学之路的艰辛加上突来的变故,蒙常生甚至想过不读书了。2006年,父亲过世了,当时他刚读二年级。母亲一人实在供不起3个孩子读书,他说,“每到开学,家里都没钱交学费。”后来,初中毕业时很想上高中的大姐,把上学的机会留给了弟弟妹妹,选择了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2016年,蒙长生如愿考上了大学。村民见到他常说,“你是全村的希望。”

大学毕业后,蒙常生再走这条见证了他奋斗历程的“天梯”时,“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很累但又很怀念,有时候很迷茫,想放弃,但一直有一个梦想让自己坚持下来——一定要走出大山。”

上大学意味着将来有出路

在这个偏僻的村落,一个孩子考出了大山,就成了村里的“标杆”,至少影响了两代人。

自从蒙常生考上大学以后,“孩子要上大学”的观念在村里一些父母的心里生了根。与从前孩子们到了一定年纪就选择外出打工不同,村里很多家长开始告诉孩子:“要多多学习,要像你哥一样,长大了以后上个好大学。”

当前,还在大化高中读大三的蒙宣任曾受到堂哥蒙常生的影响。在他的印象里,堂哥是一个读书很用功的人,“应该向他学习。”

蒙宣任也是“爬天梯上学”的亲历者。他还记得最初走天梯时,天梯有些陈旧,站不稳,特别是一只手抓着天梯,一只手扛着生活用品时,尤为不稳。“一到下雨的时候就特别怕。”

2012年9月开学,当时刚上小学四年级的蒙宣任扛着凉席冲在前面,村里其他孩子带着大包小包的生活用品往学校赶的一幕被媒体记录下来,随后,孩子们上学“行路难”的问题被外界广泛关注。2014年5月,从弄顶屯到学校的砂石路建成了,孩子们步行到学校只需半小时。

他告诉记者,照片中当年一起爬天梯的孩子们,有的如今在外务工,有的已经成家立业,“读书的孩子只有我一个了。”

“得用功读书才能出去。”蒙宣任说,虽然外出务工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诱惑,有了钱可以买很多东西,但眼光要放得更长远。他说,“上大学对我来说意味着将来的(出)路。”

孩子们的上学“硬”件在不断改善。上学时,蒙常生经历过的4个人睡一张床的“大通铺”时代已经结束,他盼望的营养午餐也在高中阶段实现了;而蒙宣任也已经告别了“背口粮”的时代;随着公路进屯,很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搭去上学的车。

“想带着更多人走出大山”

事实上,不论是弄顶屯还是整个弄勇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路通了,房子变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

在蒙常生看来,变化最大的是房子,此前大都是木制房子,很少有砖瓦房,现在一栋栋漂亮的砖瓦小楼在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拔地而起。

用水难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原来,每当遇到干旱的时候,村民们就半夜到山上的泉眼接水,水流缓慢,一滴一滴地淌,一晚上凑不到100斤水。有时,蒙长生的妈妈半夜去排队,一排就是一晚上。现在,村民们有了水柜,无需再为生活用水发愁。

蒙常生家里渐渐有了电视机,冰箱、电话等,蒙常生的妈妈近两年有了智能手机,她也去了外省打工。

新一代少年有了认识世界的窗口。蒙常生表示,村里网通了,和他们小时候只有跳绳、踢键子不同,现在的小孩子从出生起就能接触到网络,他们可以直接了解外面的世界。

去年5-6月,蒙常生去上海进行了一次毕业旅行,这也是20多年来他第一次出省。这一次,他开了眼界,回来之后,突然感觉“村子变小了。”他萌生了让更多人出去看看的想法,实现的途径就是当老师。

今年,蒙常生正在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他说,“高考时,母亲让我继承父亲的衣钵,报考师范院校,当时逆反的我没有随母亲的愿,现在想来有些后悔。”

一直以来,蒙常生所在的村庄师资力量都很欠缺,老师更换频繁,一到两年就有一次“大换血”,这对学生不好。此前,村里没有幼儿园,孩子们不会说普通话,很多老师却只会讲普通话,不少孩子跟不上。在蒙常生上初一的时候,他抽查村亲戚家小孩的作业,一个正在上四年级的妹妹连名字都不会写,另一个在六年级的弟弟还不太会做加减乘除。

作为全村的希望,蒙常生感觉压力不小。他说,以前以为读完大学之后能走出这座大山,毕业后,才发现似乎又有另一座大山压着自己——那就是想带着更多人走出大山。“如果能让弟弟妹妹们更好地走出这座大山,会觉得更加光荣。”

蒙常生的大姐又回到学校重新学习,在她看来,这样也许能找到另外一条出路。如今,她已经从卫校毕业了。

现在村里的大学生越来越多。2015年,原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的驻村工作队队长韩笃刚到这个村,见证了村民们是如何一步步奔向更美好的生活。据他介绍,有的人家已经出了两个大学生。

今年6月,蒙宣任即将走上高考考场,他说,“尽量考到二本线以上,考上好一点的学校,未来也想当一名老师,教书育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