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过程:公益与教育 让留守儿童走出 封闭

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过程:公益与教育 让留守儿童走出 封闭苏光富:梦想从无到有国家政策与资源不断向农村学生倾斜,难以计数的善心人、企业向农村贫困学生捐赠助学金。苏光富和“梦想家”们的价值在于,对如何借助公益撬动乡村教育的变局,如何通过教育让农村孩子走出一条可以离开、却又不断回来的成长道路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法。2015年苏光富考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在学习之余,他参加各类兼职,并在每个假期回到巴别乡,和其他大学生志愿者一起,为弟弟妹妹们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如同他们当年参与的一样。许多长大了的“梦想家”们都常说,离开是为了回来,“当初自己怎么成为梦想家,就带着孩子怎么成长。”十年来,“巴别梦想家”陪伴53位已年满18岁的农村孩子,有51位考入大学,其中有18位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最近两年,他们发动了6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家乡超过10000个孩子。2017年暑假,苏光富在工作坊中

从广西百色市田阳区出发,跨过右江,进入X850县道,肉眼所及,除了大山,还是大山。如果一路驱车,继续向西南行驶55公里,便是大山深处的巴别乡。

1996年,苏光富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农民家庭,村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很多人初中都没读完就辍学,此后要么在村里耕田务农,要么到外地工厂打工。

小时候苏光富觉得,长大后自己大概也只有这两条出路。但13岁那年,他遇到了公益项目“巴别梦想家”,在这里他拥有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到公园里卖气球,第一次给村里老人服务,第一次排练话剧……

“巴别梦想家”十年陪伴,让这个曾不知梦想为何物的农村孩子,变成一个自信、有担当的青年。

2015年苏光富考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在学习之余,他参加各类兼职,并在每个假期回到巴别乡,和其他大学生志愿者一起,为弟弟妹妹们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如同他们当年参与的一样。许多长大了的“梦想家”们都常说,离开是为了回来,“当初自己怎么成为梦想家,就带着孩子怎么成长。”

十年来,“巴别梦想家”陪伴53位已年满18岁的农村孩子,有51位考入大学,其中有18位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最近两年,他们发动了6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家乡超过10000个孩子。

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过程:公益与教育 让留守儿童走出 封闭(1)

2017年暑假,苏光富在工作坊中扮演角色

国家政策与资源不断向农村学生倾斜,难以计数的善心人、企业向农村贫困学生捐赠助学金。苏光富和“梦想家”们的价值在于,对如何借助公益撬动乡村教育的变局,如何通过教育让农村孩子走出一条可以离开、却又不断回来的成长道路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法。

苏光富:梦想从无到有

“你的梦想是什么?”听到这个问题,苏光富有点懵。

那是在2009年,从英国读完研究生回来的璐瑶来到巴别乡支教,家访时,她提了一个自己觉得很常见的问题,但苏光富却不知道怎么回答,不是因为可能性太多,而是选择太少。

这位留守儿童对璐瑶说,他不知道梦想是什么,只知道长大可以养猪、种玉米,猪肥了就可以卖了,玉米熟了也能卖钱。巴别是个缺水、缺地的山村,那里的儿童长年生活在大山里,苏光富原本觉得自己的人生会跟父辈一样,要么种田,要么打工,直到他遇上“巴别梦想家”。

2009年,他13岁,开始获得“巴别梦想家”项目一对一资助,捐助人除了每个月提供助学金,还长期和他保持通信,关心他的成长,也让他有机会了解大山以外的世界。这样的捐助一直持续到他上大学。

两年后,“巴别梦想家”开设了青少年参与式工作坊,每年寒暑假举行,组织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唱歌跳舞、排演话剧,到乡村服务老人,到城市体验生活,到集市摆摊卖东西……通过工作坊,大量的自我认知、艺术体验和社会实践,让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他说,每个人的收获都不一样,而他收获了勇气。

梦想家:打破孩子的封闭世界

改变的不仅仅是苏光富一个。

2009年到巴别乡的璐瑶本是短期支教,然而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她发现大家处在一个“封闭”的世界。为此璐瑶发起“巴别梦想家”项目,而当中精心设计的参与式工作坊,用一种真实的、社会化的教育实践活动,模拟了一个边缘、封闭个体,参与和融入社会的全过程。

在每一次工作坊中,并不是璐瑶一个人策划,让孩子来做“甩手掌柜”似地服务享受者,而是孩子们要一同策划主题、形式、内容。每次工作坊,有上一次参与的孩子,也有新加入的孩子;大孩子成为小孩子的引导者。

慢慢地,“巴别梦想家”成为了一个“大家庭”。璐瑶说,在这个安全、包容、积极的环境里,孩子可以有机会发现自己,也有勇气成为自己。

一个曾经不自信的女孩说,大家在这里一起成长,但不会因为某个目标达成才爱,达不成就抛弃,“无论我选择什么,这里都支持我。”大家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越来越强烈。

也是那一年,璐瑶辞去北京的工作,来到巴别全职做公益,并在2016年注册“广西梦想家乡村贫困青少年关爱中心”(下称“梦想关爱中心”),作为“巴别梦想家”项目的运营主体。

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成为了“巴别梦想家”除璐瑶以外的第一个全职员工。那时候,苏光富父亲希望儿子能够考公务员,但在父辈的不断唠叨中,苏光富依旧选择成为公益人,他说,因为心里有股责任感。

如今,不仅苏光富回来了,“巴别梦想家”陪伴的107个孩子中,53个已经成年,51个在读大学,许多人也发起、设计和组织工作坊,陪伴更多家乡的孩子。

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过程:公益与教育 让留守儿童走出 封闭(2)

2018年8月,考上大学的梦想家们在筹备活动

公益,赋予乡村教育更多可能性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基金会资助“巴别梦想家”,认为他们用数年时间陪伴一百来个孩子,效率不高,难以规模化。那时候,“巴别梦想家”九成资金来自个人捐赠。

2016年,“巴别梦想家”获得由澳门同济慈善会参与联合出资的西部阳光“桥畔计划”资助,由此与这家机构结缘。澳门同济慈善会(下称“同济慈善会”)是一家由原全国政协常委、原人大常委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澳门立法会第一、第二、第三届主席曹其真女士创办的公益基金会,致力于让每个中国儿童都能接受优质公平的教育。

三年后,璐瑶申请加入了由同济慈善会和Aha社会创新学院发起的群岛教育创新创业支持项目。在群岛,璐瑶和当时已在“巴别梦想家”工作的苏光富收获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教育创新伙伴,更学到了公益产品设计和组织协作的方法。

他们随即与同济慈善会沟通了一个一直没能付诸实践的想法,希望借助“巴别梦想家”项目多年的经验,梳理帮助留守儿童打破封闭、得到全面发展的方法,形成一套行动模式和社群,让自己一家组织的经验,帮到更多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公益组织、学校等机构,以帮助更多乡村儿童。让璐瑶没想到的是,他们的项目很快就获得了同济慈善会的资助支持。

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主任陈函思认为,教育公益项目必须先把问题找准,然后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确定项目有效性才能再谈规模和影响力,“巴别梦想家”虽然服务人群少,但是解决方案具有创新性,真正让农村儿童得到了发展,对解决相似的问题非常有参考意义。此外,曹其真会长给了我们工作团队很大的信任和空间去探索教育问题解决办法,因此我们愿意也能够长期支持巴别梦想家这类哪怕规模不大、但用心、创新地去解决乡村儿童教育问题的机构,借此寻找有借鉴意义的解决方法。”

2018年11月,在项目资助下,璐瑶、苏光富和伙伴们开展了一场战略工作坊,其中融入了群岛所学知识和方法,探索如何支持已经长大的青年梦想家们成为创变者,支持更多乡村弱势青少年成为开放自信、有心有力的青年。

这条路还很长,苏光富和“巴别梦想家”的众多受助大学生已经开始研究梳理自身的成长历程,并成立了五个工作小组,希望从造血能力、行动研究、小营活动等方面整理出打破乡村儿童封闭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过程:公益与教育 让留守儿童走出 封闭(3)

巴别梦想家举办行动研究线下工作坊

今年8月,梦想关爱中心换届,经理事长璐瑶提名与全体理事合议,苏光富被推选为第二任理事长。年轻的梦想家们开始扛起大旗。今年,在同济慈善会的支持下,“巴别梦想家”开启了百色阅读领航员新项目。苏光富说,“巴别梦想家”在迁移服务乡村孩子的经验,为一线教师提供支持,阅读领航员项目希望在学校老师层面探索助力教师的可能性,而教师也可能成为打破那些乡村学生封闭性的人。

来源: 凤凰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