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宋仁宗的历史贡献(宋仁宗一代明君)
评价宋仁宗的历史贡献(宋仁宗一代明君)其实,仁宗这样对待徽柔的学业,本是无可厚非。但徽柔的身份贵为公主,以后的人生必要经历与常人不同的风浪。没有学堂中与同龄人的正常交往,自会形成她比较孤僻的性格。没有过多的学识做支撑,更会使她在思想上走向偏激。学不好就可以不学,更让她缺少了面对困难的勇气。赵祯对于徽柔的教育并不是很上心。曹丹姝说徽柔不够聪慧,可以不去学堂,自行学习,宋仁宗便应允了。日常也只是背些诗句,学些画,并没有过多的要求。《知否》中的盛弘,虽然一开始被定义为宠妾灭妻的昏庸家主。但是,他在对外维护盛家声誉,对内子女的教育的这两件事情上,那是绝对毫不含糊的。盛家请来的师资力量,在当时当地应该是“大拿”。否则,齐衡和顾廷烨也不会都选择在盛家的学堂上课。而且,盛弘还没有男女的偏见,直接让闺阁中的盛家女儿都同在学堂上课讨论。
如果我说赵祯这个温和的父皇,还不如有些是非不分的盛弘,不知道你是否赞同?
其实,我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看到明兰和徽柔的不同结局而反推回来的。
下面我就来逐一说明:
一、在孩子的学业上面要求不同。
《知否》中的盛弘,虽然一开始被定义为宠妾灭妻的昏庸家主。但是,他在对外维护盛家声誉,对内子女的教育的这两件事情上,那是绝对毫不含糊的。
盛家请来的师资力量,在当时当地应该是“大拿”。否则,齐衡和顾廷烨也不会都选择在盛家的学堂上课。
而且,盛弘还没有男女的偏见,直接让闺阁中的盛家女儿都同在学堂上课讨论。
赵祯对于徽柔的教育并不是很上心。曹丹姝说徽柔不够聪慧,可以不去学堂,自行学习,宋仁宗便应允了。日常也只是背些诗句,学些画,并没有过多的要求。
其实,仁宗这样对待徽柔的学业,本是无可厚非。但徽柔的身份贵为公主,以后的人生必要经历与常人不同的风浪。没有学堂中与同龄人的正常交往,自会形成她比较孤僻的性格。没有过多的学识做支撑,更会使她在思想上走向偏激。学不好就可以不学,更让她缺少了面对困难的勇气。
盛明兰则是具备了,其他小官家庶女所没有的学识和见识,在同一层次上,她是没有任何的亏欠的。加之,脑袋聪明,可以说能秒杀一众小姐妹也不为过。
反观徽柔呢,只会调侃为何这些大臣被贬官了,还要写一些名句来要她背诵。她有的只是自己地位上的优越感,全然没有学识上的自信。
二、在对待流言蜚语的处理方法。
徽柔的流言蜚语,更多的是来自言官们的觐见。为了保护徽柔,赵祯只会尽力压制下来。
这里我重点要说的是,徽柔和仁宗在出宫看了演出后,赵祯竟然告诉女儿,她是公主,就要努力做好百姓心中的圣贤。
可此时已经心灰意冷的徽柔,又怎会有心情在意自己在百姓中的形象呢?她只在乎心中的怀吉而已。她不恨自己公主的身份就已经不错了。还要蔑视言官的觐见,维持菩萨的形象。宋仁宗的这种做法,导致徽柔抑郁的情绪一直没有宣泄的出口。
再看盛明兰在齐衡娶了县主以后,也是深受留言的困扰。可是,盛弘所做的是,置之不理。不仅把流言当耳旁风,更是对明兰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也许,你会觉得盛弘这是冷漠,但换个角度,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毕竟,有些事只有时间能够解决。
接下来,明兰和贺家哥哥的交往,肯定也是盛弘默许的。当然,撮合这件事,最大的功臣是盛家的老太太。但是,盛弘对于几个孩子的婚姻还是事必躬亲的。对于贺宏文的种种,盛弘也肯定是了解调查过的。用一段感情的开始,来结束另一段感情的伤害,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三、在对待子女择偶的标准上。
宋仁宗给徽柔选夫婿,更是费了一番心思,从小就开始考察。始终觉得李玮会是那个对徽柔最好的人。所以,赵祯固执地,用权利让曹评退缩;用父爱“威胁”徽柔嫁到李家。可以说,无条件地疼爱徽柔,防止外戚专权,给李家更多的荣耀,都在赵祯的考虑范围之内,只是比重不同罢了。
但只有一条赵祯这个慈父没有认真的考虑过,李玮这个人,徽柔自己到底喜欢不喜欢,想不想要。
盛弘是在为子女的婚事操心张罗,也有自己的眼光和判断标准。最初,盛弘打算把墨兰嫁给文炎敬,足可以证明盛弘在选女婿这方面是衡量许久,且眼光很准的。在盛弘心中,这几个孩子的婚姻都是以“合适”为前提的。
而且,六个孩子,没有一个是盛弘强迫着嫁过去,或者娶进来的。只有明兰有些半推半就,盛弘还忍不住在婚礼上落泪。
四、在对孩子的情感分割上。
《清平乐》中,赵祯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夭折,只有徽柔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于是乎,他渐渐地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了徽柔的身上。
直到徽柔出嫁回宫的时候,赵祯手中还拿着给小孩子玩的物件,去见徽柔。
可见,赵祯心中还一直觉得徽柔只是个小孩子。或者说,不愿承认她长大。
小孩子在父母面前什么样子?
可以无条件地任性,因为他们不用负责任。
喜欢父母给的所有礼物,因为他们很容易满足。
正是这两点错觉,让宋仁宗觉得为徽容选择李玮没有错,李玮会包容徽柔所有的任性,而徽柔最终也会接受李玮这个礼物。
但其实一直没有“断奶”的,却是仁宗这个一厢情愿的父亲。
《知否》中的盛弘,由于家中孩子本来就多,加之,自己也不是一直养尊处优的少爷。自然不会无条件地娇惯孩子。
所以,在女儿们出嫁前,早就有了独自生活的本事。明兰更是在老太太的教导下,学会了好多管家的门道。在盛弘看来,孩子本该在什么样的年龄,干什么样的事情,六个子女都是这样的待遇。
《知否》中,有一句经常被提起的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个“深远”盛弘计了,宋仁宗也计了。因为,他们都爱自己的孩子。当然,有身份的悬殊,造成的差异。更多的是父亲心态上的差别,才导致孩子的结局相差甚远吧。
子女和父母的关系,应该是,你看着我变老,我看着你渐行渐远。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过分的宠溺,比习惯性的漠视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