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研活动交流记录:省初中语文携手送教活动听课有感
初中语文教研活动交流记录:省初中语文携手送教活动听课有感对于后来蔡老师提出的优质课等评比,不设定时间限制,我不大苟同。一节课就是一节课,一节课40分钟能上完为什么要50分钟呢?我个人主张一课一得。学生的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有限,如果上了50分钟、1小时,难免会有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听课的效率。课可以不完美,留下遗憾,但我们更要看的是45分钟里,学生到底发展得怎样?是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如果靠拖延时间把课上完美,其实也是有遗憾的课,至少我们多占用了学生的时间。第三节课《紫藤萝瀑布》,基本是我们大家几年来的上法,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促进学生语言的习得和思维的发展。偏向于“实”,少了点“活”。让学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课早在2001年我就开始了这样的上法,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浙教版里有篇课文《狐狸和葡萄》,我让学生提问题,结果学生提了27个问题,对这27个问题,我进行了梳理,逐一探讨解决,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后来还写了篇案
这次省初中语文携手活动放在我县举行,为我们全县教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有机会聆听省语文首席专家蔡老师的精彩讲座,以及学习观摩省级层面的教学能手的示范课,获益匪浅。
三堂课,文体不同,风格各异。单从课来看,我更欣赏和学习第一节课《狼》。原因在于这节课,为我们如何上好文言文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教学思路,可操作性强,体现语文课堂的“实”和“活”,文言文课我们也可以上得生动活泼些。
带来的思考是:这样的课需要我们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去思考。如果每节课都这样去上,难以保证。其次,长的文言文这样上是否行得通?对初一的学生这样上,文言文字词课堂上没有单独拿出来,学生是否掌握得牢靠?
第二节课《女娲造人》,以问题带动教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大胆革新,勇气可嘉。这样的课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让学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课早在2001年我就开始了这样的上法,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浙教版里有篇课文《狐狸和葡萄》,我让学生提问题,结果学生提了27个问题,对这27个问题,我进行了梳理,逐一探讨解决,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后来还写了篇案例《让语文课堂动起来》,当时获得全国三等奖。可惜这样的课我后来没有坚持下来。原因受各方面的影响,如公开课的形式、新课程的课堂等。如今听了这节课,仿佛回到了十几年前。
当然,这样的课也是有值得探讨的地方:1.如果每节课都这样上行不?2.什么课文都这样上行不?长的文章这样上行不?我的观点是不行。理由:任何形式的课如果走一个模式,学生会生厌,当初的激情随着模式化会减退。文言文,特别是一些长的文言文,中下等学生看都看不懂,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恐怕难以实行。其三,小组合作分工要讲究,课堂教学中,难免有学生不参与活动。小班化或许可行性要强。
当然这样的理念值得大力提倡。或许今后的诺贝尔、科学家会多些。
第三节课《紫藤萝瀑布》,基本是我们大家几年来的上法,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促进学生语言的习得和思维的发展。偏向于“实”,少了点“活”。
对于后来蔡老师提出的优质课等评比,不设定时间限制,我不大苟同。一节课就是一节课,一节课40分钟能上完为什么要50分钟呢?我个人主张一课一得。学生的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有限,如果上了50分钟、1小时,难免会有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听课的效率。课可以不完美,留下遗憾,但我们更要看的是45分钟里,学生到底发展得怎样?是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如果靠拖延时间把课上完美,其实也是有遗憾的课,至少我们多占用了学生的时间。
匆忙草就,一家之言,肤浅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