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规模学校国学教育(一条唐诗之路撬动了这所农村小学的项目化学习)
小规模学校国学教育(一条唐诗之路撬动了这所农村小学的项目化学习)一条“唐诗之路”,推动了平水镇中心小学的项目化学习从学科外到学科内的全面、深入、迭代发展,撬动了学校课程、课堂、作业、考试、评价、教学管理等的系统性改革,呈现了一所农村小学项目化学习融入学科学习、融入课程发展、融入学校教学制度的实践样态,较好地实现了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行动与五育融合的项目化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了学校创新办学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建设“一表、一栏、一课”等途径,把项目化学习写入学校课程计划表,推动项目化学习融入常态学科教学,促进课堂变革,积极回应《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强调的“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各门课程用不少于 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等要求。“唐诗之路”新型教学空间是一个场馆类的专用学习场所,主要有26个蜂窝状的物理空间构成。学校在建设之初就把它定位成学生课程学习的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 方顺风
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地处柯桥南部的乡镇小学。学校现有4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42人,教师103人,2021年被评为浙江省现代化学校。
学校所在地“平水”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全唐诗 2200 多位诗人,到过平水的有 400多位,留下 1500 多首不朽诗篇。杜甫曾经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浙东唐诗之路”的盛况:“若耶溪、云门寺……青鞋布袜从此始”。诗中的“若耶溪、云门寺”就在今天的平水。因此,浙东唐诗之路对于平水而言,有着更为丰富的育人价值与课程资源。
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秉承“文化立校、创新强校”之精神,以“教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积极践行“上善若水”校训,从“立德、立义、立身、立智、立行”五个维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积极开展“唐诗之路”新型教学空间建设,用一条“唐诗之路”撬动项目化学习的常态实践,推进学校高品质发展。
“唐诗之路”新型教学空间是一个场馆类的专用学习场所,主要有26个蜂窝状的物理空间构成。学校在建设之初就把它定位成学生课程学习的“研究室、操作间、展示厅”。
老师们依托浙东唐诗之路的诗歌、书法、陶瓷、茶艺、戏曲、民俗、神话典故等地域文化资源创设各类情境,以主题、项目、任务等形式,根据真实情境、真实需求组织项目化学习、研究性学习。比如孩子们在学习“浙东唐诗之路”课程期间,萌发了“能不能让机器人像小导游一样,带领人们游历浙东唐诗之路”这样的想法。怎样实现这一个构想呢?老师们带着孩子们展开了讨论,最后确定了两个主要学习目标:(1)通过机器人模块搭建和程序编制来控制机器人在“唐诗之路”地图上“寻轨”;(2)在“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让机器人像小导游一样为游客作介绍。这样,“机器人带你走‘唐诗之路’”项目就应然而生了。在这个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学习研究的主体是编程和机器人模块组建,但是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又主动建构起唐诗之路的相关知识,比如浙东唐诗之路的主要路线、诗人及作品典故,还要涉及到诗词吟诵、导游解说、配乐录音等实践学习。呈现出项目化学习“强调任务驱动、强调真实实践、重视高阶思维、突出综合学习”等特点。
自“唐诗之路”教学空间之后,学校又陆续建设了多个新型教学空间。目前已经形成了由“唐诗之路少儿研究院”为核心,以“若耶少儿农科院”、“‘小玩童’科学乐园”、“儿童智创中心”、“儿童阅读中心”、“儿童课程中心”、“项目化学习成果展示中心”等教学空间互通互联的全域应用格局。
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建设“一表、一栏、一课”等途径,把项目化学习写入学校课程计划表,推动项目化学习融入常态学科教学,促进课堂变革,积极回应《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强调的“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各门课程用不少于 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等要求。
一条“唐诗之路”,推动了平水镇中心小学的项目化学习从学科外到学科内的全面、深入、迭代发展,撬动了学校课程、课堂、作业、考试、评价、教学管理等的系统性改革,呈现了一所农村小学项目化学习融入学科学习、融入课程发展、融入学校教学制度的实践样态,较好地实现了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行动与五育融合的项目化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了学校创新办学的影响力。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