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家风家训或楹联(徽州名族经典家风)
徽州家风家训或楹联(徽州名族经典家风) 江氏蒙规(节录)[蒙规一]头容直,口容正,手容恭,足容重,貌必肃,容必庄,气必舒,色必温,视必端,听必谨,言必慎,动必畏,坐必正,立必卓,行必安,寑必恪[蒙规二]孝亲,弟长,尊师,敬友[蒙规三]诵读,字画,咏歌,习礼(录自上海图书馆藏民国六年祁西西峰山口重修《济阳江氏统宗谱》卷一) 江氏家训(节录)[父母]事父母宜孝。孝者,百行之原。人能孝则万善从之。晨昏定省,必供职无缺,下气怡声,服劳奉养,依依膝下,以娱老人。《论语》云:“父母在,不远游。”正为此也。[兄弟]兄弟如手足。兄弟同心即宜家,异心则解体。兄弟和协,则门内有余欢。田氏荆花共乐,姜家大被同眠,千古播为美谈。兄弟不友爱,不得为孝。《书》云:“惟孝友于兄弟。”[夫妻]夫妇为人伦之始。夫者,妇之纲也。夫孝父母,则父自孝舅姑;夫睦兄弟,则妇自睦妯娌。夫倡妇随,凡事类然。[子孙]子孙不可姑息,少时即当教你以孝悌、忠信之道与本卷江氏蒙规,
作者/陈平民
新安江氏有两大支:一为济阳江,一为萧江。本篇介述济阳江氏。 济阳江,出自嬴姓,传为大禹贤臣伯益的后代。唐《元和姓纂》载:嬴姓,为颛顼玄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子孙流落各地,以国为氏。 徽州歙县北部之江村,是江氏聚居的重要村落,这里既有萧江氏,也有济阳江氏,但主体是济阳江氏。歙东棘源济阳江为歙北济阳江氏分支。民国《歙东棘源济阳江氏族谱》首序称:“新安多巨族,歙北江村江氏其一也。溯其先,本伯益季子元仲袭父功封于江,子爵,建国兗豫间……(江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姓。晋惠帝时,以其地为济阳郡,故号济阳江氏。”据该谱记载,伯益之裔江俪传至南朝,有江革,以孝行闻,东汉永和间(136—141)奉诏旌其门为“巨孝里”。江革后人江统在西晋元康间官太子洗马散骑常侍,东晋渡江后,江革后世先居金陵,复迁山阴,后裔江做过新安太守,著名的江泌、江淹皆其后也。南朝梁时,江革有后人为护军将军官浙江开化,传至北宋天圣庚午(仁宗天圣八年即1030年),江革第37世孙江汝剛登进士,官歙州倅,由开化迁居歙北橙子培。这“橙子培”为江村旧名。江汝刚为该支济阳江迁徽始祖。 济阳郡为济阳江氏著名郡望。其堂号比较著名者有“忠廉堂”“济阳堂”“淮阳堂”“六桂堂”“余庆堂”“敦睦堂”等。 济阳江氏迁新安,除了歙北江村一支外,还有其他三支:
济阳江氏族谱书影
最早一支应数唐末为避黄巢兵乱而迁歙州黄墩者。《新安名族志》“江”姓“婺源”条有记载:“谢源江村在邑北七十里,旧名谢坑。济阳醴陵滚淹公之十四世孙曰尚质,为歙州护军将军,再世曰洪、仕唐谏议大夫,因巢乱避居于此。”歙州护军参军江尚质后人唐谏议大夫江洪裔孙,当宋末有自黄墩迁休宁城北,继而又迁休南梅田(旧名江村)。明《休宁名族志》对此有记载,称梅田“在邑地三十里,出济阳派江革之后。历晋曰统,为太子洗马。曰俨,仕晋为郡郡功曹。曰回,兗州节度使,因石勒之乱,携家渡江,至昇州,立桒梓于金陵。曰夷,晋护国兵马。曰邵,晋中书侍郎。曰淹,梁醴陵侯。至十四世尚质,为歙州护军将军,因黄巢乱,居歙黄墩。历传至宋末曰守本,为休宁判薄,见山水佳丽,遂家于城北。曰原二,因宋亡,义不仕元,隐于邑南之梅田,而世居焉。”婺源北部谢源(旧名谢坑)江村、花园罗云、洪椿下湖村、水路等地及婺源西部虎溪(旧名虎阐)、澄源等地江氏,均为济阳江,宗黄墩始祖。 秦汉时期,济阳江氏子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山东、湖北地区,后向西、北、南播迁,河北、山西、安徽等地有了该江姓足迹。两晋南北朝,北方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中原世家大族向东南迁移,江姓为其一。唐宋之后直至明清,江姓人口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等省,全国形成以江西为中心的赣、浙、闽、皖、豫江姓聚集地。当今安徽仍为该江姓人口主要分布省份之一。
画僧渐江画像
济阳江氏另一支迁新安,是石敬唐灭后唐建后晋(936—947)时期,后晋别称“石晋”。明《新安名族志》“江”姓“歙县”条记载:“岑山 在邑北十里。先从济阳宦留宛陵,石晋时曰仲容迁居于此。”这第二支济阳江迁新安,为江仲容从宛陵(宣城)迁歙北岑山,至今千余年。 按先后秩序,济阳江氏北宋天圣间迁歙北江村者为该族第三支。 济阳江氏最后一支迁新安,是在南宋朝末年。明《新安名族志》“江”族“歙县”条记载:“岩镇上渡桥在邑西三十里。江姓者祖邮鄞鄱阳芝山之派,鼻祖讳璘,宋度宗赠太子太傳。璘公生二子:长烨,次煠。烨生万里、万顷,煠生万堡。万里公拜相,赠烨公太子太师;煠公高尚其志,与子保远居自娱。德祐间,煠公卒,堡公避兵来访,程丞相婿董姓者与公有旧,因居是乡而家焉,有遗笔《传家记》。”这里提到宋代名臣江万里之孙子江堡,于宋德祐间(1275—1276)避兵乱来徽州访友董姓者,因迁家徽州。江堡是济阳江氏迁徽州最后一支之始祖。此董姓者为南宋丞相程元凤之女婿。程元凤是歙县槐塘人。 旧时,黄墩溪南(今屯溪南溪南)、歙东北五里之登第桥、歙县城东北隅学宫前、歙西三十里上临河、歙西二十里江家山,休宁县南二十里石佛、婺源县旃坑、梅林、店埠、长田、碧山,祁门东部浯嘉潭、绩溪县城西南在城等处之江,均为萧江氏萧祯之后。歙北江村,既有江革之后,也有萧祯之后。
渐江作品《松溪石壁图》
江氏蒙规(节录)
[蒙规一]
头容直,口容正,手容恭,足容重,貌必肃,容必庄,气必舒,色必温,视必端,听必谨,言必慎,动必畏,坐必正,立必卓,行必安,寑必恪
[蒙规二]
孝亲,弟长,尊师,敬友
[蒙规三]
诵读,字画,咏歌,习礼
(录自上海图书馆藏民国六年祁西西峰山口重修《济阳江氏统宗谱》卷一)
江氏家训(节录)
[父母]
事父母宜孝。孝者,百行之原。人能孝则万善从之。晨昏定省,必供职无缺,下气怡声,服劳奉养,依依膝下,以娱老人。《论语》云:“父母在,不远游。”正为此也。
[兄弟]
兄弟如手足。兄弟同心即宜家,异心则解体。兄弟和协,则门内有余欢。田氏荆花共乐,姜家大被同眠,千古播为美谈。兄弟不友爱,不得为孝。《书》云:“惟孝友于兄弟。”
[夫妻]
夫妇为人伦之始。夫者,妇之纲也。夫孝父母,则父自孝舅姑;夫睦兄弟,则妇自睦妯娌。夫倡妇随,凡事类然。
[子孙]
子孙不可姑息,少时即当教你以孝悌、忠信之道与本卷江氏蒙规,使之读书明理,后日当自然为孝子顺孙。金满箧,田满阡,子孙未必能守,故上焉者遗子孙以隐德,次日焉者遗子的以节俭。子弟谦谨家必兴,骄傲家必败。人莫不如此欲有贤子孙也,顾其本在修德,积善之家,子孙必贤。
[朋友]
朋友有才不如有德,浮华不如诚朴。与善人处,日习于善;与恶人处,日习于恶。故宜择交。出言顺吾意者非要好友也。劝吾善,规吾过,顺意之言少,逆耳之言多,斯为益友。既为朋友,宜相待以至诚。财帛相通,患难相顾。不许则已,许则实行。朋友有过,须尽吾忠告谏止之。但当婉言,勿使人难受。
[宗族]
强毋陵(凌)弱,众毋暴寡,贵毋忘贱,富毋虐贫。族中有公益事,不宜苛派贫乏支丁。须知温饱之家为祖宗气脉所凝聚,正当以有余补不足。
[乡党]
吾族当安分守法,国课早完。陆放翁诗云:“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此老成练达之言也。君子居乡,当以德化人,如修桥路,义仓义塚之类,有益于乡党者,倡首为之。谚云:“富贵不压于乡党。”若倚势骄人,终于必自满招损。昔石奋为汉时显官,长子建为郎中,少子庄为内史,每归入里门,辄下车步趋至家,人避己者,谕止之,无一毫富贵态,可为居显贵而不骄不乡党者法。
[娶嫁](略)
[言行]
言行,君子之枢机,动关荣辱,不可不慎。出言求无口过,行事求无怨恶。忠信笃敬,蛮貊可行,其不然者反是。言常有余,故宜谨;行常不足,故宜勉。终身可行,不外一“恕”字。强恕之道,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已,即俗语所谓“将心比心”也。吾人处世,能从恕道推去,斯言寡尤、行寡悔矣。
[衣服][饮食](略)
[田宅]
大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一升。谋占人田宅者,何其愚也!
[嗣续][丧葬][祭祀][族长](略)
(录自上海图书馆藏民国六年祁西西峰山口重修《济阳江氏统宗谱》卷一)
重视胎教和启蒙教育,这在我国家庭传统教育中,古来有之,有的家规家训中也偶有文字提到,而将启蒙教育形成规范既定的条文,刊于家乘谱牒,要求本族子姓做到,这并不多见。有专门成套的蒙规,这是济阳江氏一族的显著特点。
江氏蒙规三则,要求共二十四项,每项都有具体要求,限于篇幅,这里只能节录。这些蒙规从简单到复杂,相互联系,层层递进,合理科学。
济阳江氏家训从“父母”“兄弟”“夫妻”,讲到“丧葬”“祭祀”“族长”,总共十六条,比较细,限于篇幅,选录了九条,有些条目省略。
[父母]条中所讲“晨昏定省”,意为子女早晚向亲长请安。“下声怡气”语出《礼记》,指态度恭顺,声音和悦。孔子《论语·里仁》是讲过“父母在,不远游”,但紧接着还有“游必有方”一句。全句意为: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孔子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敬父母,但又不反对一个人为实现正当明确目标外出奋斗。
[兄弟]条中“田氏荆花共乐,姜家大被同眠”,这是两个典故。前一句是讲:隋朝有田真、田广、田庆三兄弟,思欲分家,堂前有一棵茂盛的紫荆树,大家思量着要破为三份,这树很快枯死了。老大田真说:“树本来是一棵,因为要劈开而枯死,何况人兄弟孔怀(甚可思,代兄弟),能分开吗?”兄弟三人受感动而不再分家,紫荆树又复活而且更茂盛了。从此,三兄弟以和为贵,情同手足,成为世代佳话。所以,田姓一族便有“紫荆堂”,他们的门榜上写着“紫荆传芳”或“紫荆荣茂”。后一句是讲:汉朝有姜肱、姜仲海、姜季江三兄弟,他们情同手足,形影不离,天天在一起读书,下课又一起温习功课、玩耍,还一起帮家里做家务。三兄弟缝了一床大棉被,每天都睡在一起。兄弟不分家,现实中难以做到;“大被同眠”,也不必提倡。但是,兄弟情同手足,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相互帮衬,还是要提倡的。
[夫妻]条讲“夫妇是人伦之始”,要“夫倡妇随”,这是对的,夫妻要恩爱不逾,相敬如宾。“夫为妻纲”,那是旧社会旧道德的要求,今不提倡。
[子孙]条说“金满箧,田满阡,子孙未必能守,故上焉者遗子孙以隐德,次日焉者遗子的以节俭。子弟谦谨家必兴,骄傲家必败”。这话讲得甚好。遗德于子孙,最为要紧。晚清名臣王茂荫就有这样的价值观念,他说:“我以书籍传子孙,胜过良田百万,我以德名留后人,胜过黄金万镒。”
[朋友][宗族][乡党]条讲的都是质朴的为人做事道理,且易懂,不赘言。
[言行]条“枢机”,语出《国语·周语下》,指事物运动之关键;“蛮貊”
指我国南方和北方野蛮落后部落。“言寡尤,行寡悔”,语出《论语·为政》,意为言语上减少过失,行为上减少悔恨。全句告诫后人要谨言慎行。
“大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一升。”语出明万历佚名《增广贤文》,意为纵有广厦千间,晚上睡眠也不过占用八尺之地;纵有良田万顷,每天也不过食用一升米而已。如果都这么想,懂得知足,那该多好。可是,有人却不这么想,自古以来大大小小的贪官就是!
以下,讲几则徽州济阳江氏的家范故事。
[渐江大师重孝义]
新安画派奠基人渐江(1610—1663),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出家后,法名弘仁,字无智,明末清初歙县桃源坞人。他恪守先世家风,重孝重义,闻名远近。因父亲早逝,无田无地,孤儿寡母,生计无靠,他只好帮别人抄书获取薄酬赡养母亲。有一次,他外出买米,负重步行30里,待她赶到家,发现母亲已经饿死,他悲痛欲绝,一度想投江自尽。时人常常将他比之于南朝孝子江泌。对朋友,他义诚相待。母亲去世时,朋友见他一贫如洗,纷纷送来赙金或粮食,协助他治丧。事后,他千方百计,一一偿还。人家不解,他说:我不能因为报孝母亲而累及朋友。书画成名后,富贵人求其画,他“攒眉不应”,而对清贫无助者,则“随乞随散佚,不经意聚”。清初,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下,他干脆削发为僧。他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明末遗民。
江峰青家乡婺源段莘三眼桥
[江峰青奉公为民】
江峰青(1860—1933),字湘岚,号襄楠,晚号息庐老人,清末至民国间徽州婺源段莘乡东山村人,光绪进士,历任浙江嘉善知县、道员、江西省审判厅丞等职。民国初奉母命还乡,被公举为安徽省议会议员,并任婺源县紫阳学社社长兼商、农、教育会会长等职。他一生恪守家风,为官开明,大行义举,颇有政声。他常说:“官尽一分心,民受一分富。”
任嘉善知县时,他慷慨解囊,修废继绝,设庠馆创时山亭社课,深得当地士民称许。光绪二十七年(1901),江西新淦县(今新干县)天主教徒在法国天主教士梅望罄和美国耶稣教士列格思的挑唆下,聚众斗殴。江峰青负责审理此案,愤于以往教堂徇外人之情,不恤冤累百姓,乃循情公断,以申张正义,并著《金川教案述略》一书以正是非,表现了一个中国人的骨气。民国以后,他仍抱忧国忧民之心,呈《甲寅寄国务卿条议》二十条,言辞慷慨,有理有据,列出“今兵灾之后,民益贫困”之实,极力反对“增税”。他身受封典,甚至举家受封,仍能明确指出“赏赉之滥……请稍示郑重”。其奉公为民之品德甚得时人称颂。
江峰青注重本族家风家教熏陶和乡帮文化文献建设。民国乙卯(1915),主持重修本族谱牒,在《江氏家训》一节之末,他写了“乙卯按”,其中说:“谢坑前谱目录有江氏蒙规、家训一卷,集中但载蒙规无家训。嗣得开化谱有家训十四条,虽近世文字,不似蒙规之意义深厚,然语语入情入理,于修身齐家之道不无裨盖,惟有辗转缮刊,间有讹舛,参观他谱亦醇疪互见,不揣僭妄,为薙其繁芜,而增益其所未至,析之为十六条,愿吾族人家置一编,随时省览”。
民国庚申(1920),江峰青还在家乡主持重修过《婺源县志》,他捐助银洋一千元亲任总纂,历时六载,终于民国乙丑(1925)书成刊行。
[江人镜堪为人镜]
江人镜(1823—1900),字云彦,号蓉舫,晚清婺源晓起人,26岁乡试中举,后入官阶。他牢记家训族规,坚持当官为民办事,一心为公,不图份外之财。他说“朝廷为民设官,做一日官当为百姓办一日事,不必瞻前顾后”,又说“非分之财,无久享之理”。同治九年(1870)任山西蒲州知府,广劝积谷,力禁弱女婴陋俗,还捐出薪俸作为书院膏火,上疏防河及恤民四策。后调任太原知府,擢升河东盐法道,尽心治理鹺务,捕治枭匪,为国敛财。在按察使、布政使任上,他坚持清理积狱,开释平民,取消陋规,蠲免徭役。办理朔州教案,不亢不卑,外固邦交,内存国体,保全性命尤多。有一年,山西灾荒波及76县,他赈灾三年,赈济灾民无算。他对十个儿子教养管理,严而有度,使他们个个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