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宁德小班制小学(40年前红旗中学的兴趣小班)

宁德小班制小学(40年前红旗中学的兴趣小班)廖滢辅导学生学英语这对夫妇来到红旗中学的几年后,一个略阳教育史上的奇迹诞生了。一对从晋中平原来的中年夫妇,拖着疲惫的身影,携着简单到可以称之为寒酸的行李,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一步一步向略阳一中走去,脚步急促而坚定。那时候的一中还不叫“一中”,叫“红旗中学”。当年的红旗中学就坐落在县城北郊的半坡上,背后是何家坟生产大队(即现在的同心村)的耕地,前面是轻缓流淌的略阳母亲河——八渡河。在那个年代,红旗中学接纳了这对疲倦不堪的夫妇,一如宽厚包容的八渡河,腾出了一席之地,让两个疲惫困惑的身心得以小憩。二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陕西略阳城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略阳教育事业,更可谓日新月异,硕果累累。有这样的结果,离不开略阳教育战线上全体教职工的辛勤付出。本文以纪实手法,记录了四十年前略阳一中教师杨鼎盛夫妇义务创办英语兴趣班的事迹,以此讴歌为略阳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的教育工作者,希望老一辈优秀教师的精神能够薪火相传,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能够登高望远,为略阳教育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宁德小班制小学(40年前红旗中学的兴趣小班)(1)

杨鼎盛和学生在一起

一九七五年,在秦岭南坡的一个小山城——陕西省略阳县境内,一切还是那么平静。

一对从晋中平原来的中年夫妇,拖着疲惫的身影,携着简单到可以称之为寒酸的行李,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一步一步向略阳一中走去,脚步急促而坚定。那时候的一中还不叫“一中”,叫“红旗中学”。

当年的红旗中学就坐落在县城北郊的半坡上,背后是何家坟生产大队(即现在的同心村)的耕地,前面是轻缓流淌的略阳母亲河——八渡河。在那个年代,红旗中学接纳了这对疲倦不堪的夫妇,一如宽厚包容的八渡河,腾出了一席之地,让两个疲惫困惑的身心得以小憩。

这对夫妇来到红旗中学的几年后,一个略阳教育史上的奇迹诞生了。

宁德小班制小学(40年前红旗中学的兴趣小班)(2)

廖滢辅导学生学英语

当时,略阳这座嘉陵江畔的小山城虽然平静,但也是闭塞的。闭塞的环境不免带来一系列的发展滞后,教育事业更是几乎停滞不前。1977年之前,全县考上大学的学生凤毛麟角,然而,这种落后局面在这对夫妇到来后被打破了。

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连续几年,略阳高考上线人数每年增加,特别是在1980年,当时全汉中地区十一区县高考预选上的外语专业只有十五人,而略阳一个县就占了五名,这样的成绩就连当时的地委领导都感到震惊。也许是相对安宁的环境激发了深层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或是想用培育更多人才的方式来感恩接纳他们的略阳人民,这对业务精湛,学养深厚的夫妇在1977年开始创办了英语学习小班。这个小班完全免费,由这对夫妇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教学。

小班由全校爱好英语的学生自由参加,不分年级班级。就是这么一个课外兴趣小班,在1977年至1981之间,为略阳和整个国家输送了多达几十位的英语专业人才。今天,追溯这段历史,当年英语学习小班的成功,可算是创造了略阳教育史的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杨鼎盛及其夫人廖滢老师!

时至今日能查找到的信息显示,当年受业于英语小班同学有:

冯国彪,西安方正补习学校副校长

郭 英,西安财经学院英语系教授

杨晓明,中国二重集团高级工程师

李筱彦,德阳市第三中学英语教师

吴家彤,西安航天六院翻译

杨爱华,美国旧金山金门大学教授

严 辉,进出口公司董事长

高卫平,中国工商银行略阳分行干部

候爱萍,中国工商银行略阳分行干部

杨 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院长

杨 宜,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

高万林,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

张义昆,北京城建精工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春霞,略阳二中英语教师

陶定平,汉中师范大学教师

魏利群,略阳二中教师、略阳教育局干部

……

春去秋来,叶落又生。今天距杨鼎盛老师故去已将近一年,距杨鼎盛廖滢老师调离略阳也近四十年。但是当年杨鼎盛和其夫人廖滢在略阳义务创办英语小班,为略阳县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的事实,并没有被历史遗忘;今日已成人立业弘道的英语小班学生们,没有把恩师遗忘;老师经用汗水和热血浇灌的这片土地,已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而老师执着的精神和理念也如火种播入万千心田,生根发芽,至今已是繁星满空,光辉灿烂。

一九四八年。北平。

杨鼎盛和当时千千万万渴望光明的知识分子一样,誓要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把热血和青春与国之命运紧紧相连,并为她的壮美奉献一生。

也许是经历了羸弱不堪的满清政府和战祸连绵的军阀时代,杨鼎盛的父辈们特意取了“鼎盛”这个名字给他。所谓“鼎盛”,语出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经典礼章,跨周轹汉,唐虞之文,其鼎盛乎!”是兴盛到极致的意思。之所以起这个名字,不仅仅希望其家族兴旺发达,更有希望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的内在涵义。

据考证,杨鼎盛祖籍辽宁省建平县,祖父在民国初年担任过当地道尹(县长),父亲还是光绪三十年进士,先后在辽宁阜新、北京密云等地做过知县,民国以后又在北平国民政府任职。而杨鼎盛的两个叔叔一个姑姑也都是留学博士。其叔叔之一是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后,归国后就任国民党政府国大代表,后到台湾行政院任职;另一个叔叔留学德国,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归国娶德国女子后并开了诊所,在文革中受到打压而其姑姑则留学法国学习美术,和徐悲鸿是同学,归国后在天津大学教书,后来也受到打压。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家庭背景,杨鼎盛从小学一直到中学全在当时的教会学校——崇实小学和崇实中学读书。也许是在学校就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杨鼎盛并没有像他的叔叔姑姑一样,选择出国读书,而是义无反顾地投奔了解放区,参加了解放军。

据杨鼎盛的亲人回忆,究其一生,杨鼎盛也没后悔过,从来没有后悔过从白区走向红区的那个抉择。

在采访过程中,杨鼎盛的妻子——廖滢老师一再强调,他们只是做了一些该做的事情,很平凡,谈不上什么崇高和伟大。是的,一对以教书育人为业的普通夫妇,流离颠沛,辗转大半个中国,落脚到了略阳山城,在艰苦的环境下,凭着本心和使命,利用节假日义务开办一个以学习英语为主的兴趣班,培养了一些孩子,这或许真谈不上伟大。但是,通过对那些在英语小班学习过的同学后来发展经历来看,杨鼎盛、廖滢夫妇在创办英语小班这件事上的确是伟大的。

有人说过,知识分子的命运即国家命运。通过杨鼎盛、廖莹夫妇略阳办学和他们几十年的教学经历,不难看出,在这对夫妇身上承载了太多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无比珍贵的,足令我们好好回味和思考。

进步青年杨鼎盛到了石家庄解放区,经过短时间的甄别后,参加了解放军,被分配到华北军政大学当文化教员,给指战员们传授文化课。 华北军政大学是由毛主席于1948年初春亲自指示成立,并由当时的解放军参谋长叶剑英担任校长兼政委,华北军区副司令员萧克兼任副校长,朱良才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其目的是为新形势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培养更多军政人才。毛主席还明确提出办学要求:“要理论联系实际,直接为战争服务”。

在华北军政大学期间,杨鼎盛一边工作一边持续学习,革命思想和革命信念也得到进一步升华。随着全国解放事业完成,战火熄灭,光荣的解放军教员杨鼎盛,却因为长期高强度的军事生涯,患上了肺结核,不得已于1953年复员回北京天坛疗养院疗养。

就在北京疗养期间,1954年国家出台了鼓励复转军人和优秀社会青年考大学的优抚政策。不甘落后的杨鼎盛及时报了名,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被山西大学录取。同时被山西大学录取的还有北京的优秀女青年廖滢,廖滢当时在北京图书馆工作(以前叫皇家图书馆,后来成为国家图书馆),也响应了国家号召报考,两人大学期间被分在了一个班级,这也使他们二人后来婚姻的结合成为可能。

宁德小班制小学(40年前红旗中学的兴趣小班)(3)

杨鼎盛山西大学毕业照。

山西大学又称山西师范学院,解放后隶属于国家教育部。其创办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是我国创办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最初称山西大学堂,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由英国人李提摩太和山西巡抚岑春煊共同创办。校址在太原市侯家巷(现太原师范专科学校)。民国初改名为山西大学校,1918年确定为国立山西大学,1931年改名为山西大学,抗战期间,曾迁至晋南、陕西三原、秋林等地,于1937年至1939年停办。1949年春,中国大学理学院并入山西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山西大学设有文、理、医、工、法五个学院,著名进步学者邓初民任校长。1953年院系调整后,取消山西大学建制,文、理两院合并,改称山西师范学院,医、工两院相继独立建院,法学院称财经学院,后划归入中国人民大学。1954年由太原市侯家巷迁入现校址。1959年,再度组建山西大学,1961年与山西师范学院合并,仍定名为山西大学至今。就是这所赫赫有名的大学,为解放初期的新中国培养了大量优质人才。

在大学之初,正值中苏关系处在蜜月期,两国在各个领域中密切交流。所以山西大学一开始的外语学习就是以俄语为主,只是到了中苏关系出现裂痕时,大学外语教材又以英语为主。这样的结果,反倒培养了一大批双外语人才。杨鼎盛和廖滢就是大学一二年级学俄语,到了三四年级又学习英语。

也许是书香门第的优良家风使然,杨鼎盛和廖滢在山西大学期间的成绩格外突出,尤其是杨鼎盛,毕业成绩居然各科都是满分五分。这使当时大学系主任都赞叹道,这样的成绩不能说是绝后的,但绝对是空前的!

宁德小班制小学(40年前红旗中学的兴趣小班)(4)

杨鼎盛参加华北军政大学期间照片。

然而,就在杨鼎盛、廖滢于山西大学毕业的前一年,即1957年,全国上下刮起了来势迅猛的反右倾风,阶级斗争口号也越喊越响。到了1958年,这种形式变得更加严峻。出生于旧官僚家庭,又有海外关系的杨鼎盛毕业分配情况由此可想而知。廖滢的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因为家庭出身的问题,只能被分配到山西文水县中学教俄语。也许是大学成绩特别优秀和解放前就参加解放军的缘故,在苦苦等待了8个月之后,组织上终于把杨鼎盛分配到了山西省太谷县中学,和廖滢一样,也是教俄语,这样的结果虽然不是太好,但也足令闻者欣慰。

就这样,两个家庭出身基本相似,又是大学同学的北京青年,一个在山西省文水县,一个在山西省太谷县,开始了他们终生都没放弃的教书生涯。在参加工作的头一年,这对年轻人因为相遇、相知、相爱而走到了一起。太谷县在太原市的南面,文水县的东面;文水县在太原的西南面,太谷县的西面,两地相距近八十公里,连接着这八十公里两头的,是两颗火热而又晶莹的心。直到婚后的第五个年头,即1963年,杨鼎盛,廖滢老师才结束了劳燕双飞的日子,妻子廖莹从文水县调入了太谷县中学,夫妻二人终于团聚了,当年还有了第一个孩子。

太谷中学在太谷县的东南隅,围绕着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的文庙布局。杨廖夫妻就在文庙边上的孔祥熙故居里居住,一间通房,两张炕,一张他们的,一张孩子们的,房间里唯有的家具就是两张备课桌椅。生活也是清苦的,在困难时期,每天中午的主食基本就是玉米面窝窝头,掺杂了榆树皮粉末的高粱面,就着白菜萝卜,晚上是小米稀饭,人一天到晚都处在半饥半饱状态。最困难阶段,廖滢老师生了女儿杨宜,坐月子时连颗鸡蛋都不容易吃到。就是在这样苦的条件下,杨鼎盛、廖滢夫妇也毫无怨言,依然满怀激情,每天准时站在三尺讲台上答疑解惑,播撒知识的火种。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词叫“安贫乐道”,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真正在生活中,特别是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还能体现出来那就是圣人君子。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在我们的共和国,这样的君子实在太多,杨鼎盛、廖滢就是这样的君子。

杨鼎盛老师平常话不多,这和多少有些开朗的廖滢老师略有不同。尽管两人的性格有所差异,但是在教学工作中,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太谷县中学教学期间,夫妻二人各自带的班级,总是在历次测验中名列上游,师生们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平静得生活没过多少年,先是杨鼎盛老师因为夜以继日工作劳累,肺结核病复发了,暂时处于半休养状态。紧接着,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太谷中学自然也不安宁,就连学校边文庙里矗立了近九百年的孔子和其配祀塑像也被砸得面目全非。一些毕业于清华、北大的优秀教师留无可留,恋无可恋,只好想尽一切办法调回家乡或是进偏远山区躲过这场灾难。与其在山西等着苦熬,不如想想办法,说不定走出去会有一条活路。杨老师和廖老师盘算来盘算去,两人家中亲戚不是被打倒就是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就剩廖滢的大姐还在甘肃兰州铁道学院工作。可是,大姐托付了很多人,进了很多门,得到的回答是,调廖滢一人可以,杨鼎盛不可以。其中原因不说也清楚,杨鼎盛老师的家庭成分太高,兰州那边不敢接收。知道这样的结果后,廖滢想都没想就打消了调往兰州的念头,选择留下来陪着丈夫和孩子过着心惊胆颤的日子,由此可见夫妻二人感情之真挚。

就在走投无路之际,一份发自秦岭南坡,嘉陵江畔的来信给这对还在忧虑中的夫妇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这封信,使后来创造略阳教育史上的奇迹成为可能,这也使后来的略阳几十近百名学生学有所成,受益终生。现在回想起来,这就是一段“善缘”吧。杨鼎盛、廖滢二位先生因为一封信而辗转千里来到略阳传道授教,而且教有所成,对那么多受益学生而言,怎么就不是一个冥冥中注定的善缘呢?

宁德小班制小学(40年前红旗中学的兴趣小班)(5)

杨鼎盛在略阳一中工作时照片。

公元一九七六年,也就是杨鼎盛、廖滢夫妇在略阳红旗中学教书育人的第二年,四人帮反党集团被镇压,持续了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浩劫终于结束了。紧接着1977年,邓小平同志也于当年正式恢复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

在1977年8月4日至8日,正式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了三十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8月6日下午,会议讨论的重点转移到高校招生这个热点问题。在此之前,教育部以“来不及改变”为由,决定仍然维持“文革”中推荐上大学的办法,并刚刚将方案送出上报中央。这引起了与会者的反对,纷纷揭露这种办法的弊病,并主张立即恢复高考,建议如果时间来不及可推迟当年招生时间。这些意见得到邓小平的支持,他要求教育部立即把报送中央的报告追回来,拍板决定当年就恢复高考,并要教育部追回上午刚送出的给国务院的报告。邓小平亲自修改了教育部起草的招生文件,关于招生的条件,主要抓两条: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由于邓小平的果断拍板,10月初,中央政治局讨论了招生工作文件;10月中旬,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校招生的意见,恢复全国统一考试,凡是工人、农民、知青、干部、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考。1977年12月10日,中国570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虽然按当时的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高考的恢复,却激活了成千上万人的大学梦,促使他们重新拿起书本。恢复高考是在结束“文革”后,在中国老百姓中引起巨大反响的第一件大事。

恢复高考,大快人心。激活了大学梦的自然有略阳红旗中学的莘莘学子。可是,处在秦岭大山深处的红旗中学,却因环境闭塞,以及“十年浩劫”的影响,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微乎其微,面对国家拨乱反正的大好形势,面对求知如渴的学生们,怎么办,怎么办?

熬过了寒冷的冬夜,在一个旭日东升的早晨,这对夫妇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决定利用业余休息时间义务开办一个英语小班,开启一扇引领学生们走出大山,甚至拥抱世界的大门。当时扎根山区闹“革命”的杨鼎盛老师还曾言,山区的孩子好奇,好学,但能考上大学的不多,不如也“种一块试验田”,教孩子们学习英语,看看这些山里孩子们究竟能不能考上外语院校。在杨廖夫妇决定办英语小班的时候,大多地区外语教育还是以俄语为主,略阳红旗中学也不例外,所以开设一个以学习英语的兴趣班,在当时多少还是有些非议的,这些非议来自边上冷眼旁观又准备等着看笑话的人。这种现象很正常,那时有,现在有,历史上更多,当年圣人老子就喟然长叹到: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也。这个英语小班,由杨老师负责台上讲课、廖老师负责台下的编写教材,刻蜡板印讲义等。学习地点也不固定,可以在空闲的教室,也可在宿舍、树下,水泥台子上等一切能利用的地方。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小班办起来了,而且越来越红火,从一开始的三四个人,到后来一间教室都坐不下的六七十人。英语小班的消息传到校外后,连县城郊区厂矿子弟学校的学生都赶着来听课学习。

也许是粉碎了四人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的复出,给了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激情。杨鼎盛和廖滢老师也是分秒必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办好英语小班。没有教材,就四处寻找,自己翻译,自己油印;没有空闲教室,就在学校宿舍楼下的白杨树下水泥台子上上课,自己宿舍里上课;没有时间,就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周末课余时间;停电了,就点着蜡烛上课。在办英语小班期间,杨鼎盛老师因为过硬的教学水平,被学校委任以教导主任之职。担任教导主任后,工作更忙了,但再忙也不影响英语小班的教学计划,夫妻二人宛如呵护自己的婴儿般对英语小班倾注了无限的深情和希望。在办英语小班期间,杨鼎盛老师一家基本都是在学校食堂打饭,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给英语小班教学备课。据廖滢老师回忆,就是因为给英语小班赶着上课,大多数时候都是他们给英语小班上完课后回家,给当时还在上小学的女儿杨宜煮挂面条当晚饭。结果孩子吃面条都吃害怕了,杨宜至今尚心有余悸,由此可以看出杨鼎盛老师一家为英语小班的付出。

采访记录到这,我突然想起孔子有段话:“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这话里所说的和杨老师、廖老师所做的何其相似也!还有《汉书盖宽饶传》之:“(宽饶)居不求安,食不求饱,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以此相比,和杨鼎盛、廖滢老师一样为了国家兴旺,民族强盛的千千万万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人民教师,他们就是如盖宽饶(汉朝之忠臣)一样,就是“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的国之忠良。

在那段时间,红旗中学后院教工宿舍的那排平房中,始终有一扇窗户的灯光一直亮到深夜,窗外星光闪闪,窗内灯火通明。杨鼎盛、廖莹老师除了要批改自己所带课的作业外,还要批改大量的英语小班作业,并准备新的教案。八渡河的水落了又涨,涨了又落,冬去春来,寒退暑进,英语小班的学生有的来,有的去,但不管怎么样,他们都在这两个老师这里得到了很多很多。

杨鼎盛老师是真诚和执着的。

他所带的班级纪律性是最好的,这不是学生们怕不怕谁的问题,而付出了真诚和善良换来的回报。鲁迅先生说过一句名言: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杨鼎盛老师经常用这句话来激励他的学生。是啊,所谓的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当国家的命运正在发生转折,一种全新的气象正蓬勃升起的时候,有多少如他们一样的知识分子,满怀激情,把黑夜当白昼,如饥似渴地为共和国的强盛而奉献一切。

杨鼎盛老师是严肃的,谨慎的。

也许是出身世家,中国传统文化中“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不重则不威”的教义早已深入骨髓,杨老师上课是非常严肃的,严肃到很多调皮学生只要一看见他或者听说他要来了就立时噤声,规规矩矩。当年有个调皮学生和杨宜同桌,因为受过杨老师批评之故,就经常拿杨宜出气,课桌上划三八线呀,揪小辫子呀等。有一次在操场上,这个学生又把杨宜惹哭了,而且哭得非常伤心,这一幕刚好被杨老师看见。杨老师只用眼睛看了看两个孩子,什么也没说,此时的两个孩子,闹的也不敢闹了,哭的也不哭了。几十年后在杨宜回略阳参加初中同学聚会时,那个同学还一脸认真地对她说,你爸爸当时真正直啊。我想这个“正直”的意思就是严肃下的宽宏吧。还有个事例,说是一天杨鼎盛老师正在聚精会神地讲课,一个学生大声在门外喊报告,被打断的杨老师停下来,抑扬顿挫地问道:某某同学,你做什么来着?(北京人习惯这么说话,意思就是你干什么去了,这么晚才来)这位学生老老实实地用方言回答:我是坐拐八幺来(781)的。迟到的学生没听懂,还以为杨老师是问他乘什么交通工具来的,所以报出了所乘火车车次,台下当时就哄然一片。杨老师却一点没笑,转过身,扫了一眼全班,笑声便戛然而止。杨老师不笑的原因是,这个孩子来至偏远山区,固然方言语音重,但却不是被嘲笑的理由,在教育面前,众生平等。当然,也不是小班学生歧视这位同学,只是因为他的方言太正统而已。杨老师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必须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坚决不允许在课堂上使用方言。这样的要求虽然对于内地山区的学生显得严格,却是必须的,初学外语,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发音问题,只有学生平常养成标准发音的良好习惯,才能有所进步。请记住,这只是在英语小班上发生的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但从这件小事中不难看出杨老师当年教学之严谨,学生对杨老师之恭敬,师生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十一

因为出身和经历的问题,杨鼎盛老师又是谨慎的。

其实,在当年的红旗中学,学校内部还是有派别的,一些教学能力强,深得校领导赞赏并多次受到表扬的被称为“亲领导派”,而相反的就是“反领导派”。杨鼎盛、廖滢夫妇本就是因为黄晓洲、曹肃宜夫妇的介绍才从山西远调而来,原本属于无帮无派,只是因为业务能力强,得到广泛赞誉被划归到了“亲领导派”。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派别只是在学校和民间私下划分的圈子。当时国家政治逐渐清明,阶级斗争的形式已经是“强弩之末”,这样的派别还上升不到“开批斗会”的层面,只是在工作学习中有所掣肘罢了。

协助杨鼎盛、廖滢调离山西的,是黄晓洲、曹肃宜夫妇。黄晓洲的父亲黄静波就是原中国粮食部副部长,一位老红军干部。黄静波同志于1966年被打倒,陷害关押在东北,其子女也被遣散各处。黄晓洲是黄静波次子,从北京大学毕业时被发配到略阳县徐家坪公社工作,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毕业的妻子曹肃宜被发到徐家坪公社医院当大夫。曹肃宜的母亲就是廖滢唯一的姐姐,也是从小相依为命的姐姐。寄给杨廖二老师的那封信就是黄晓洲夫妇写的。信上说,略阳人很好,气候也好,生活也不错,不用每顿吃粗粮,相关部门也表示欢迎调过来。在他们夫妇来略阳前几天,黄晓洲和曹肃宜还早早就打扫好了红旗中学后院教工宿舍的两间平房欢迎亲人的到来。

经历了各种运动,在还不敢大声讲真话的年代,杨鼎盛、廖莹、黄晓洲、曹肃宜等和当时千千万万有着共同命运的知识分子一样,是敬小慎微的,古云:“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就是如此。曾经有一次,黄晓洲来学校看望杨鼎盛夫妇,因为大衣角碰碎了邻居的泡菜坛盖子而引来喋喋不休的问责。杨鼎盛夫妇赶紧上前给赔上自己家的盖子,黄晓洲第二天还特意去土产公司买来三个泡菜坛盖子以消其怨。

十二

敬小慎微并不是胆小怕事。据廖滢老师回忆,杨鼎盛老师也是敢于抗争的,而且是在全校教职工开大会的时候。这或许是杨鼎盛老师唯一一次当众发问“反领导派”,但这次发问却问得好,取得全校大部分教职工的热烈拥护。

当时因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抓得好,成绩也明显,上级部门特批了23个工资调级指标,指明要奖励红旗中学优秀教师。可是在第一次推荐会上,“反领导派”连着提名了25个人,都还没有杨鼎盛等一批真正优秀教师的名字。这对一个连年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各项工作积极认真的杨鼎盛老师来说,简直是一种人格侮辱。古人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呵呵,所谓“林”者,不就是那些身边的人吗?所谓“风”者,不就是先从他们头上刮起吗?当时的杨老师已是一家五口,负担虽然重些,但发问争取的却不是所谓的利益问题。现在看来,当时就是一种抗争,争的是讲真话的权利!争的是真理!《淮南子·人间训》中接着“敬小慎微”之后的一句话就是“动不失时”。所谓不失时,就是把握时机。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已经向正确的方向转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正在全社会积极展开。所以杨鼎盛老师在那次全校会议上主动站起来发问,发问的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他说这个提名的评议对他不公正,接着从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学成绩、学历、工龄等几个方面说起,质问“反领导派”为什么不说真话?后来学校开第二次提名会时,校领导当众宣布,上级专门划拨了一个名额,指定给予杨鼎盛。

其实,杨鼎盛、廖滢老师一家对物质方面从来看得不是多重。当年在山西太谷县教书期间,学校一部分军转人员要求上级涨工资,还专门攀扯杨鼎盛老师和他们一起签名上访。杨鼎盛老师是解放前就参加华北军政大学的解放军干部,那是虽然还不是党员,却早就时刻依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所以当场就回绝了,没在申请上签字。杨老师对那帮人说,他得了肺结核,是组织上送他到天坛医院治好的,连他的命都是党给的,坚决不能给组织找麻烦,这样的字不能签。那时候那么艰苦,涨一级工资真是可以买多一点窝窝头和高粱面的。通过这件事,后来者便可印证杨老师当年发问争取的究竟是什么。

十三

相对杨鼎盛老师而言,廖滢老师应该是性格开朗吧,也应该拥有着不俗的文艺气质。这一点可以从廖老师和杨老师经常和同学们分享音乐的场景来判断。通常在下午的学校小操场上,杨老师搬来唱片机给同学们播放世界名曲和一些当时流行的音乐,比如《蓝色多瑙河》《命运交响曲》《太阳岛上》《马兰花开》《梁祝》等,这里要解释一下,这些唱片都是爱好音乐和唱歌的廖滢老师收藏的。一边播放音乐,杨老师还要进行解说。作为第三方,笔者采访到这一段往事时,也禁不住浮想联翩,只不过我情愿把这样的场景想象成是在夏天的夜里:那样夜晚也许正是圆圆的月亮高挂澄空,清风微动,校园里的白杨树叶子沙沙地响,遥远的星光一闪一闪,好似顽皮的孩子在眨眼。在潮水般涌来的音乐里,定然有几十或几百双清澈的眼睛仰望星空,而在那灿烂星空和圆月之上,定然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个地方的美是无法比拟的,美得让人心醉,以至于让时光都进入了窒息,万物都归入了宁静……

从教育学角度来说,音乐陶冶最能感化心灵,在这一点上,当时杨老师夫妇无疑是做到了。中国自古的教育就和音乐分不开,先圣孔子当年教育方法里,最重要的就是音乐教育。孔子认为音乐教育应该以礼为核心,以乐为佐,两者相辅相成。无论是礼或乐,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培养健美心灵,规范人的行为方式,使人成“仁”。其次,鼓励学生回归自然,并与之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再者,认为对人的培养应该是全面的、立体的,乐教在整体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因为音乐更容易与人的心灵沟通并产生共鸣,进而完成“外化”到“自化”再到“美化”的“而立”过程。也许,当年的英语小班能走那么多优秀人才,就与廖杨两位老师的音乐教育有关联。

宁德小班制小学(40年前红旗中学的兴趣小班)(6)

杨鼎盛和廖滢老师大学期间照片

十四

杨鼎盛和廖滢老师,又是慈爱的。

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熏陶,尤其是孔子儒学文化熏陶的传统知识分子,无不怀有悲悯慈爱之心,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更是把以身作则,把人性之中最宝贵也是最伟大的成分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弟子门生,让眼下和未来的世界更加干净美好。孔子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至今还被镌刻在德国一所大学的孔子雕像基座上。这句曾经感动了西方宗教界、教育界、哲学家、人文学家等,是打破了地域和思想界限的普世信条。是啊,自己都不愿接受的事情,怎么会施加在别人身上?经历了种种坎坷,一路走来,杨鼎盛、廖滢夫妇无比热爱他们的学生,无比希望学生们多学到本领,不再入坎坷之途,这就是爱。爱是流动的,是必须要传播出去的,只有一个接一个的无限传递,才能让爱在流动中升温。据当年参加英语小班的穆丽萍、马春霞回忆,当年她们不分时候地登门求教时,两位老师不仅细心讲解,而且在错过了饭点时候,给同学们亲自做饭,吃完继续教学。有一次,穆丽萍和马春霞又去讨教问题,和蔼可亲的廖老师还亲手炸了两块腊肉给她们吃。这两块油炸腊肉是多香啊,香到今天两人回忆起来都还是满口馥郁。当时英语小班里还有个学生叫张义昆,是县城南部山里人。张义昆那时有段时间身体有病,治病的药物必须和着开水送服才有效,而学校锅炉房的热水并不会依着他服药的时间而沸腾。就在张义昆在锅炉房焦急地等待时,被杨鼎盛老师发现了。问明情况的杨老师手一挥,以后喝药了就去他们家,家里有电壶(保温瓶),至此以后,张义昆要喝药了就直接去杨老师家倒开水,直到病愈。这壶淡而无味的,平常到不会再平常的热水所传递的,不就是爱的温度吗?一定是杨老师、廖老师的言传身教把作为人的基本定义诠释给了他们的学生,穆丽萍、马春霞等毕业后留校直接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她们身份的转变没有改变她们爱学习、敬业、专注、爱人等品质,先后成长为省、市、县级优秀骨干教师和学课代头人,成为了像两位恩师那样被社会信任学校放心学生喜欢的好老师。由于受到恩师的教育和影响,穆丽萍多年来始终不忘初心不负恩师教诲,1999年在略阳县首次公开选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时,从中脱颖而出,走上了从政的道路。2002年起,穆丽萍开始分管全县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食品、药品等工作。在领导岗位上的穆丽萍不仅力促全县教育发展,更是对县域内贫困学子注满深情,力所能及地资助贫困学子,为他们想办法,出政策, 并于2004年发起了以江苏、浙江、上海爱心人士为基础的爱心组织,帮助和资助略阳贫困学生,至今受助学生已达三千余人。昔日老师播下一颗爱的种子,必将会长出一片爱的森林,当年的杨鼎盛老师、廖滢老师是这样做的,此时他们教育的英语小班的学生也是这样做的,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人这样去做,这就是爱与被爱的结果。

十五

杨鼎盛老师,还是非常严厉的。

杨老师在批评犯错的学生时,可以说是声色俱厉。有几次英语小班的成绩有所下滑,杨老师非常生气地批评到:你们这群“白眼狼”,对得起我这样教你们吗?自古严师出高徒,没有老师的严厉,哪有学生的进步?据如今在《汉中日报》工作的刘建军说,很多学生至今因为没学好英语,心里最愧疚的就是对不起杨老师。还有个短期在英语小班学过的章纪华说,前不久去美国看望儿子,全凭当年从杨老师、廖老师那学来的一点点英语加着很多手势,才能和外国人进行最简单的交流,看来这是典型的一次受教,终身受益。杨老师在略阳教书期间,最见不得学生之间谈恋爱,大会小会都要警告那些感情泛滥之辈,一经发现,将严惩不贷。而对于因为文革流毒,校园作弊成风的歪风习气,杨老师则做得更狠。杨老师会先把作弊处分的布告写好,名字先空下来,一个一个班地拿着展示,谁敢再犯,马上填写名字张贴出去。仅此一招就刹住了作弊之风,学校风气一下大为改观。杨老师严厉,批评人狠,却从来不带一个脏字,说话也非常讲究逻辑,层层递进,让犯错者无从反驳,这样的严厉是殷切希望他的弟子们学业有成之故。严厉之后就是完备的教学方法,据小班同学杨晓明回忆,杨老师在教学上特别注意重复式推进学习方法,即把一个知识单元分为若干小节,每个节点过完后马上回头重复性总结,重复性总结后再前进。让学生的知识链如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在每个节点部位都相互重叠,以达记忆之深刻。杨晓明至今还沿用这种学习方法,获益匪浅。据李筱彦回忆,杨老师廖老师不仅利用一切资源办好英语小班,还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引导学生的家长,让家长也支持孩子进英语小班学习。有一次,县里要在影剧院举办大型讲故事活动,杨老师就找组委会要了一个用英语讲故事的节目,当时的小姑娘李筱彦上去用英语讲“乌鸦和葡萄”的故事。这个李筱彦后来也从事了英语教学专业,而且每次都带重点班。

十六

采访期间,我收到当年英语小班班长杨爱华从美国旧金山金门大学发的邮件,摘录如下: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essen I learned from Yang Lao Shi is his way of treating other people. He treated us equally which impacted me most because I leaned the true and deep meaning of equalit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qual treatment after I came to the U. S. His teaching and his thoughts on equality (treating people fairly and equally no matter what kind of backgrounds they are from or baggage they have) inspired me to continue my fight for equal rights for all people regardless of race gender economic situations social status and sexual orientation. The way he treated his students through his teaching regardless of their backgrounds such as whether from countryside or city from a poor family or well-being family boy or girl has been rooted into my heart and mind and enabled me to make great effort to aim to achieve the equality for all. My work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the volunteering work with the League of Women Voters Asian Americans organizations and the grand jury and other social justice activities have reflected his inspiration and his love for life work social justice equality and friends.

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在杨老师人生启迪下,这些弟子门生获得了一种取用不竭精神源泉和力量,并秉持这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和理念在大洋彼岸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杨爱华目前在金门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同时还担任加州旧金山市妇女选民联盟、亚裔美国人组织、大陪审团的志愿工作。她和我说道英语小班时,专门用到 “Home”这个单词。我想“Home”一是说英语小班是同学们心中永远的家,在这个大家庭里,同学们牢记杨、廖老师的教诲,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鼓励关心,亲如姊妹。二是说英语小班就是培养精神力量的源泉,但凡能从中汲取了这种力量的,必受益终身。

十七

杨老师、廖老师的子女也在英语小班学习,儿子杨宏从西安外语学院毕业后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今已是学校外语部主任,外国语言专家;女儿杨宜则是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据同学回忆,在小班学习期间,杨老师把子女和同学一样看待,该严则严,同等施教。也就是如此的家风和教学方法,才有今天儿女们的成功,他们的成功就是对国家的贡献,而这贡献里必然有父母和老师的辛苦付出。《大学》有云: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其家而成教于国。杨老师和廖老师就是两位普通教师,他们的阵地就是学校就是讲台,归家则庭训子女,如今,培育出来的学生和子女俱成国之栋梁,“君子不出其家而成教于国”,于此何其然哉,何其然哉!

在英语小班的教学中,廖滢老师的付出是和杨老师同等的。他们两人学历相同,际遇类似,在办学的理念上也高度一致。英语兴趣班里学生多时有六七十多人,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这些学生无不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为他们后来的高考和工作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里难道不是二位老师持之以恒的坚守和付出吗?据1980年的《陕西日报》载,当时陕西省的英语考试及格率仅仅是千分之二,而略阳县英语小班的英语及格率是百分之一百!英语小班的成功,引起了学校同事们的争相效仿,一时间,红旗中学里物理兴趣班、化学兴趣班、数学兴趣班等全都办了起来。然而,能坚持到最后只有杨、廖老师的英语班。还育出了大量人才,有轰动效果的自然还是英语小班。

十八

一九八一年。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共和国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信心进入全面建设的高潮。

随着时代进程,各行各业越来越大量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陕西省汉中市也一样,尤其是在教育行业,从县乡到地市都急需有真才实干的专业人士补充缺口。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红旗中学里有着先进教学经验,且连年好成绩不断的杨鼎盛、廖滢等优秀教师引起了汉中市政府的注意,下令调杨鼎盛夫妇到汉中市去,专门为培训全市教育战线上的师资力量出力。

那时候的略阳红旗中学已经改了名字,叫略阳一中了。一中校领导起初是不愿意放走这两位口碑极好的老师离开,后来因为上级催得紧,就先放廖滢老师调离略阳,而杨老师则必须再干一年才能放行。这不是学校领导苛刻,而是实在舍不得人才流失。后来杨老师其实也没干满一年,大约在一学期后,学校便在杨老师的调令上签了字,允许他们夫妇在汉中团圆了。也就是即将调离的1981年,杨鼎盛、廖莹夫妇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心打造他们的英语小班。那一年发了大水,整个略阳县城都遭到灭顶之灾,四处停电停水。略阳灾情之大,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都惊动了,后来还派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杨静仁前来视察灾情,笔者也就是那时候第一次看见巨大的军用直升飞机,高速旋转的螺旋桨下飞沙走石,飞机上装满了赈灾的粮食和药物。略阳一中因为地势较高,尚未淹没,但也成了交通堵塞、水电停供的“孤岛”。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即将调离的二位老师也没放弃,依然准时上课,没有电就每人面前点根蜡烛,从外面看来,恰似繁星点点。之所以“繁星点点”,是因为英语小班的同学们都自觉恪守一个信条,这个信条也就是杨老师立下的规矩,这个规矩是这么说的:就是天上下刀子,也得顶着案板来(上课)。据魏利群老师说,当年他在小班读书时,经常看见杨老师在下雨下雪的时候,早早就在教室门口等着,监督开小差的同学,不过开小差的基本没有。魏利群可是从英语小班学到了真本事,他英语专业毕业后也在县二中从事教学工作,不仅教学水平高,而且也创造了个奇迹。魏利群利用在杨老师廖老师那里学到的办学方法、教学理念,硬是把当时县一中选拔剩下的一班差等生,调教成了“秒杀”县一中所谓“优等生”的“最牛火箭班”,这个班就是略阳二中八六七班(八六年二中七班),这个班里绝大多数品学兼优的同学,后来都走上了一条辉煌人生之路。不知道谁说过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相信这句话就是真理,就时下风气而言,可谓是个莫大讽刺。

前几年笔者我还和魏利群老师参加过一次原八六七班同学聚会,记得当时我还开玩笑让魏老师封我当个八六七班的辅导员。此次采访中,我无意间问到略阳一中1977年办英语小班的事,没想到一下子勾起了魏利群老师的无限感慨,他说,没有当年的英语小班,就没有他(魏)的八六七班。是的,事实就是如此。那些从杨老师、廖老师那里领会了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同学们,在他们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无不把当年英语小班的精神再次薪火相传下去,为提高本土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十九

随着杨老师、廖老师的调离,中学教材也正式开始了英语课程,略阳英语小班也正式完成了它的使命。

调到汉中市的杨鼎盛老师在市教研室工作,为了提升全市英语教学水平,他经常爬山涉水到各县山区中学举办多次英语教师培训班。廖老师则进了汉中三中,今天的汉台中学继续教书。因为突出的教学能力,杨老师不久就被聘以汉中市文科评委,主要对全市的文科教师进行评审定级,而廖滢老师也被聘为全市外语(英语)评委。后来杨老师还多次被评为汉中地区优秀党员和教育先进工作者,媒体也多次报道他的表彰信息。有一年,汉中市教研室要推荐领导人选,杨鼎盛老师也在考察名单内。就在考察人员来略阳调查时,却得到了“业务能力强,不服从领导”几个字的评语,后来此事也不了了之了。不过,杨鼎盛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严肃、谨慎,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到了后来,略阳人事升调需要市教研室审核,偏偏是杨老师从各个方面予以肯定,让人得愿以偿。后来据当事人讲,那些肯定之语句句都是溢美之辞。由此可见杨老师君子之风。

二十

就这样,杨鼎盛、廖滢二位夫妻老师自北平走到山西,自山西走到略阳、汉中,在年近五旬的时候终于在汉江之滨安顿了下来。就在汉中工作期间,杨老师、廖老师一直心系略阳的学生。曾经在略阳英语小班学习过的一个学生叫高万林,这个学生非常不简单,也非常得老师之帮助。高万林因为第一次高考落榜后,进了邻县一所技校,毕业后留厂工作,还一直干到了车间主任。在工厂工作几年后,高万林突然辞职,来到汉三中找到廖老师要求复读参加高考。当时廖老师刚好在汉中三中带复读班,自然给自己的学生多开小灶,从各方面予以帮助。当然,这个高万林也是非常给杨、廖老师以及帮助他的所有老师争气,复读了一年就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还是当年三中的理科状元。高万林后来学有所成,成为了知名专家,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还得到过国家多次表彰。正是高万林在恩师杨鼎盛老师离世以后,首先倡议当年在英语小班学习过的,直接或间接受到杨老师和廖老师辅导的同学都写篇回忆性文章,将来汇总出本书,并以此缅怀杨鼎盛老师,本文即得由于此。

二十一

时间很快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杨鼎盛、廖滢夫妇也光荣退休了。可是这两位在教育战线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却退而不休,特别是廖滢老师,在退休以后又被汉中三中返聘回去又站了三年讲台,原因只有一个,学校一时离不开她们这些优秀教师。后来廖老师又被汉中卫校聘教学医学英语,再后来又被汉中师范大学(即现在的陕西理工大学)英语系聘去教了一年中学英语教学法。

而杨鼎盛老师退休以后基本在家,期间或许是对在略阳办过的英语小班情深难忘,还和从汉大结束聘期的廖老师办过短时间的英语辅导班,这当然不是追求什么利益,而是因为同事邻居的托请之故为其子女辅导英语学业(谁让二位老师的英语教学那么优秀),纯属发挥余热。

退下来的杨老师每年都有件事记得非常清楚,那就是交党费。杨鼎盛老师是在1979年以先进教育工作者而被正式吸纳为中国共产党员,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每一次他都是非常积极地交党费,退休后先是按时去单位交党费,后来因为身体的原因,便让廖滢老师代缴,廖老师回来了还要仔细问,究竟交了没有。杨老师离世后,汉中市教研室发来唁电中还提道,这么些年来,杨老师的党费是交得最积极,也是最多的。

冬去春来,斗转星移,江河流转,转瞬间到了2018年。

这一年的1月14日,丁酉年冬月二十八,杨鼎盛老师与世长辞。中国共产党员、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汉中市教研室退休干部、当年英语小班班主任杨鼎盛老师,走完了他平凡而又光荣的一生,享年八十七岁,长眠于陕西杨凌靠近法门寺的青山绿水间,耳目所及,法门寺里钟鼓声隐约可闻,香烟缭绕,经幡涌动。

二十二

先生走了。留下无尽的哀思。

亲人和弟子门生们用各种方式缅怀他老人家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一生。

在采访期间,大量的历史资料来自今年已八十四高寿,仍然体泰康健思维清晰的廖滢师母和其女儿杨宜以及当年英语小班同学的集体回忆。

杨鼎盛、廖滢老师的施教生涯几乎和共和国同龄,他们走过的路,就是建国以后中国教育历程的缩影,他们所经历的苦难和幸福,就是建国以后中国大部分知识分子所经历的缩影。他们所坚守执着的信念,就是中国几千年来读书人共同执着的信念。

《论语·泰伯章》中有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在我们伟大的国家经历了种种磨难,抬头挺胸正在走向繁荣和富强时,有多少如杨鼎盛、廖滢一样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君子、志士在默默地奉献,哪怕受到再大的委屈和苦难,也不屈服,也不掉队,只会擦干泪水和汗水,迎头赶上。这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知识分子啊,他们就是社会良心的典范、人格的楷模、中华民族崛起的脊梁!

在杨鼎盛、廖滢夫妇的带动下,略阳县的教育水平,如今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他们夫妇教导的学生们今天也取得辉煌的成绩,在这些学生一路进取的同时,心中那盏由二位老师亲手点燃的明灯,时时刻刻散发着热量和光明。这盏明灯不仅照亮了他们前进的方向,温暖了他们心灵,还让人性中最为珍贵的善良和正义,得以弘扬光大。

今日之缅怀,与其是哀悼杨鼎盛老师之离去,莫如是重温老师及夫人所传授之精神和人格魅力,并用这样的精神和魅力鼓舞自身勇往直前。时代之进步需要一种精神,民族之振兴需要一种精神,而饱有这种坚韧不拔,忍辱负重,砥砺前行,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就是绚烂多彩的人格魅力。今日之中国,适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党全国正以高度的团结,高度的自豪和高度的自信,为建设我们美丽富强繁荣昌盛的伟大祖国而努力奋斗。在奋进的路上,我们更需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精神,这样的精神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被无数仁人志士证明的,也是建国以来无数个如杨鼎盛、廖滢等平凡而又伟大的志士君子所证明的,证明这样的精神,这样的理念是可行的,是必须坚守的。所以在缅怀杨老师离去的同时,让我们在以他们为代表的精神鼓舞下,勿忘历史,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来源:略阳发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