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法律工作者的读书清单(优秀的法律人都怎么读书)
推荐给法律工作者的读书清单(优秀的法律人都怎么读书)北京市检察院检察官刘哲你,还记得小时候拿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彻夜翻书的快乐吗?这份清单里,我们给你准备了10个法律人与他们的读书故事,故事里打动我的地方,希望也可以打动你。点击图片,进入法律人的书房
什么时候会觉得读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在心情躁郁的时候,在对前路困惑迷茫的时候,在对一些事情束手无策的时候……
我们都知道读书很重要。但实际上,在这样一个匆匆的时代,能放下手机,静下心来慢慢读一本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是的,读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需要时间,需要精力,更需要专注与热爱。但只要你爱了,便受益终身。
你,还记得小时候拿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彻夜翻书的快乐吗?
这份清单里,我们给你准备了10个法律人与他们的读书故事,故事里打动我的地方,希望也可以打动你。
点击图片,进入法律人的书房
刘哲
北京市检察院检察官
《得知你静不下心来读书,我把这张照片强行安利给你》(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刘哲是一个极具危机感的人,这源于他少年时的经历。在他很小的时候,脑子里就有一个很急迫的想法: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他果然做到了!对于书籍,刘哲总是充满了敬畏,同时也心存感激。因为书籍对他不仅意味着知识,还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户,是他可以克服危机的力量,甚至可以改变他的人生轨迹。他几乎每天都要挤出三四个小时,心无杂念地看书。除了看书,他还写书、跑马拉松……在这个生活方式近乎“老派”的男人身上,你能看到,读书的力量有多强大。
陈少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这个房间里,藏着看不见的悲悯》(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三十余年的阅读生涯,陈少文觉得,阅读人文类书籍对他的影响最为深远。在一篇文章中他曾这样写道:“没有文艺化的广泛阅读,就难以形成与众不同的人文情怀。”在陈少文的观念中,只有读伟大的小说才会对所有人心存悲悯,如果不注重对书籍的选择,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陈少文建议,面对伟大的作品,不妨多读几回,好好体会作家对于笔下人物性格成因的敏锐洞察,和对人物不得不如此的悲悯情怀,进而使自身以一种更具人文情怀的态度去面对这个世界。
汪翊
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律师、
书香羊城全民阅读推广大使
《从24岁开始,每年生日的时候,我都给自己送一本书……》(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在汪翊的书房里,有数千本藏书,虽然没有什么珍本,但大多数书籍都是他一本本从书店买回、阅读之后积攒下来的。对他而言,书房里的藏书,就像是他的年轮,记录着生命中的过往,也让他的内心有光芒。汪翊从24岁开始,每年生日的时候,都会给自己送一本书,并在扉页上写下:××年生日自送。这种习惯已经保持了36年。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在汪翊几十年的阅读史中,有三本书,他一直在反复阅读着,它们是……
吕来明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
《吕来明:志趣读书是一种跨越时空与作者的无声交流》(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人在孩童时代,都会不由自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来选择爱看的书。而成人后,我们的书架上,更多的,可能是工具书和专业书,因为它们——有用。但吕来明觉得,读书对于个人精神升华和愉悦乐趣不在于学习,而在于志趣读书,志趣读书是基于志向和兴趣读书。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兴趣和志向、认识不同,志趣阅读的范围也不同,但不论何时,兴趣是人固有的天性,一个人只要具备阅读能力和条件,志趣阅读会相伴一生,它对人内心世界和精神体验的影响和升华,超过学习阅读。正是有了志趣读书的阅读体验,才使我们成为真正的读书人。
黄晓亮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晓亮:读书是人生的自我摆渡》(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上学和读书不一定改变人生道路,但不上学和不读书,一定改变不了人生道路。黄晓亮喜欢晚上回家,打开灯,在小书房里坐下,泡杯茶,随后拿本看过的书,一翻开,就觉得心沉静了下来。黄晓亮很少考虑有个像模像样的书房,“手有书处皆为书房”,对书上内容的重视和吸收超越了看书的环境。人生需要读书,读书就是人生。对他而言,书籍像一艘船,渡他过河过江,跨洋过海,也让我可以找到自我的人生摆渡。
侯学宾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
《侯学宾:不管书或者书房变成什么样子,读书本身才是最重要的》(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现代人的书房,更多的时候可能只是一种装饰而已。但侯学宾认为,书房里装满的书籍可能并不是自己都看过的,但是人生历程中读过的书反倒可以构建出一个独具特色、脉络清晰的“无形”书房。人心浮躁之下,如何才能沉下心去读书?在他看来,读书要用“笨”办法。读书要专精结合,精读就需要反复读,读不懂就多读几遍,还是不懂,多查资料,多和人讨论,辅助阅读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经典著作,每读一遍都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反复阅读也会让自己不断提炼出文本承载的理论纲要,融合进去自己的反思和批判。这种看似有点“笨”的方法可以帮助自己淬炼和融合书中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思考问题的理论方式和立场,不至于在书籍的海洋中迷失自己。
李钦宝
山东众成清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书痴”李钦宝: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对爱书的人来说,自己珍爱的书被人借走,可真是一件让人牵肠挂肚的事情。比如,在李钦宝眼里,他书房里的每本书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直生活在一起,突然间离开了自己的视线,便会挂念不已。人和人之间有时候会讲究缘分,人和书之间会不会也有一种邂逅?为了凑齐自己喜欢的一套书,李钦宝最长的时候等过5年。在李钦宝看来,读书带来的愉悦感,是一件非常私密的事情,那种乐在其中的感觉,别人是体会不到的。李钦宝很认同三毛在《关于读书》里写的话:“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杨帆
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杨帆:希望所有热爱读书、思考和赶路的人,能不回头地走下去》(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作为法学院副教授的杨帆,很喜欢带着学生一起搞读书会,这和他的个性有关:奔放、不羁、爱自由。把读书作为自己重要的生活方式甚至谋生手段,对杨帆来说,是比较晚的事情。在这之前,“行万里路”对他来说一直比“读万卷书”更有吸引力。但好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阅读一直陪伴着他,而他,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不断开阔地阅读、不断地探索未知领域所带来的乐趣——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精彩的远游一样。他说,最适合读人文社科博士的,是那些有一定生活阅历但却没有放弃思考的人。人生需要有一个自由读书、思考和探索的阶段。这种感觉就像是一次次的远足冒险,会让人体验到突破边界的喜悦。
李晓明
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
《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何而来?》(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李晓明有一个癖好:喜欢抄写书籍。在抄写书籍的方寸之间,李晓明发现了抄写与阅读的乐趣,如种子破土前的深埋,深扎根而满蓄力,枝得以更壮,花得以更绚。在他看来,抄书是阅读的一种最美姿态,也是文本精读的过程。李晓明痴迷于阅读,他发现读书的技巧和学问也很深。比如精读和泛读的把握,研究型阅读和轻松型阅读的区分等。不懂门道是傻读书,墨守成规是死读书,并不是每个读书之人都能“读有所成,成有所才”的。读书要有“悟性”,“悟性”从何而来?要融会贯通而且另辟蹊径,不仅领悟到位,还要追求新解。
劳月
前检察官和法治新闻工作者
《一个斜杠老年的读书情结:关于“阅读”完整的意义》(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在劳月看来,书不仅要阅读,还要朗诵。因为“阅”是用眼睛看,“读”是用嘴巴读。“阅”和“读”合起来才是“阅读”完整的意义。劳月有非常好的阅读习惯。读完一本书,不管长短,都要写一篇读书笔记,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权当一种知识积累,不致于读完就忘。进入网络时代后,他就把读书笔记搬到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上来,分享给网友。在他看来,分享不仅可以和爱书的朋友们交流,还可以让自己始终保持思想的活力和文字的流利,免得脑子生锈,思想打结。
本文为《方圆》杂志原创稿件,转载时请在醒目位置标明作者,并注明来源:方圆(ID:fangyuan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