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北京教科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

北京教科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经过几年的实践,合作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基于合作教育实验阶段的优势与弊端,学校在各级领导及北京教科院专家的支持指导下,启动“发现教育”特色实验,引导学生在知识获得的基础上,将内在的知识转化为外显的行为过程。发现教育也由萌芽期进入探索期,实现学校教育功能第二层面的转化。这所承载着社会关切、百姓期待的学校,自创立之初,就种下了创新基因。通州实验一小校长陈金香介绍,在办学之初,面对学生特点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开展了“合作教育”,对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方法进行实践探究,制定研究课题,在分工合作与交流分享中生成课堂合作学习模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将外显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实现学校教育功能第一层面的转化。学校开展冬奥教育源泉之路:从“合作教育”到“发现教育”为满足通州新城区快速发展中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扩大的需求,2003年10月22日,通州区教委与北京教科院强

一湾运河畔,一座七色的彩虹门,一隅转动的水魔方,一个镌刻着发现教育世界地图样的教育磁场,以彩虹厅为卷首,以“通州—北京—中国—世界”为章节,以思训室、ASK密室、车模、航模、海模教育空间为具象化内容的教育文化长卷,在儿童的生长中蔓延开来……走进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通州实验一小”),仿佛走进了泰戈尔眼中的孩子们喜欢的世界。

近年来,通州实验一小在“遵循禀赋,着眼发展”的教育改革历程中,提出了“开实验之风 育多元之才”的办学理念,以“发现教育”为方向,以环境育人为表征,以思维课堂为内核,项目体系纵横链接,科研项目创新发展,重视每一名学生的实际获得,构建“发现教育”引领下的教育文化体系。3000多名孩子在这里立志向、修品行、练本领、强体魄,争做新时代好少年;200多名教师在这里立师德、正师风、铸师魂、强师能,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在这所校园里,教育因发现而精彩纷呈!

北京教科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1)

陈金香校长指导学生活动

北京教科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2)

各级领导参加杨庄校区落成仪式

北京教科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3)

学校开展冬奥教育

源泉之路:从“合作教育”到“发现教育”

为满足通州新城区快速发展中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扩大的需求,2003年10月22日,通州区教委与北京教科院强强联合,成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这也是北京教科院在全市建立的第一所实验小学。

这所承载着社会关切、百姓期待的学校,自创立之初,就种下了创新基因。通州实验一小校长陈金香介绍,在办学之初,面对学生特点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开展了“合作教育”,对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方法进行实践探究,制定研究课题,在分工合作与交流分享中生成课堂合作学习模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将外显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实现学校教育功能第一层面的转化。

经过几年的实践,合作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基于合作教育实验阶段的优势与弊端,学校在各级领导及北京教科院专家的支持指导下,启动“发现教育”特色实验,引导学生在知识获得的基础上,将内在的知识转化为外显的行为过程。发现教育也由萌芽期进入探索期,实现学校教育功能第二层面的转化。

伴随着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与发现教育实验的不断深入,学校利用SPACE矩阵分析模型,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与行动策略,确立以项目研究为特质的学校教育发展路径,建构“1-2-1”多元化纵深性项目研究体系。学校以加法的思维引入多元主题项目,以减法的思维发挥每一个项目的优势与价值,将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发展的现实性,实现学校教育功能的第三层面转化。

特色之路:从思维课堂到项目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在通州实验一小,发现教育就像一束火把,照亮师生的心灵,点燃师生成长的热情,唤醒师生发展的激情。

课程是实施发现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科院专家引领指导下,学校借助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在三级课程中,以思维策略为依托,综合分析学科点与衔接点,形成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与课内外整合三条不同的整合路径,内化理解课标要求,外引优质教育资源,在串“点”成“线”,由“线”及“面”,组“面”为“体”的立体模式中,自主研发七类60门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如数独、魔方、魔尺、围棋、七巧板等。同时,通过主题项目研究,形成能力目标体系,转化知识结构素养,从而让课程体系更加立体“丰满”,更加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全面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课堂是实施发现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构建了思维课堂,建构课程内容明晰化、课堂执行具象化、学习过程自主化的思维课堂实践模型。一方面,以教研组为单位,实践总结出“五步发现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总结课堂经验,深化教育工具的研发,开发了教师资源包、学生资源包。思维课堂实践模型的建构为教师认识性价值的生成,为发现教育理念的厚植提供了重要的渠道,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与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实现了师生的共生长。

项目是实施发现教育的重要方式。学校通过一大批富有创新性的项目研究,深化发现教育文化的成效。在认知风格项目研究中,教师针对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并在关键环节提供不同的学习单或支架为不同学生所选择使用;在友善用脑和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中,教师引导学生课上自主发现、课后利用导图整理反思,真正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在ASK项目研究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态度、技能和关键概念或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在项目研究中,学校还积极推进以课堂为轴心的学科教学与外延型的拓展活动融合,在跨学科的横向联结与纵向延展中,“软化”学科边界,凸显学科知识的连续性、层次性、系统性,形成“知识链”,实现知识贯通,体现发现教育的张力与精彩。

革新之路:从管理机制到治理机制

在发现教育的校园里,通州实验一小在教育价值与学生主体的双重实现中,生成自觉自新的“发现·治理”管理文化,实现办学品质的提升;采取“双行走”策略,全面提升教师素养,护航发现教育的稳步落地与有效实施。

在“行是知之始”的文化启发下,学校形成了“发现·管理”机制,在多元的解决途径与高效的管理范式中,以五步管理行程为特质,为学校发展开辟出一条关键之路。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学校管理转型升级形成了“发现·治理”机制,实现了学校管理走向“自主、多元、平等、尊重、协商、协作”。在“发现·治理”机制中,更加尊重学校的管理规律;更加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在这种新型的学校治理模式下,师生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参与学校的发展,在自主治理的过程中有效提升办学品质。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嫁接“他者”文化理念,在工程系统中将理论产生过程楔入教育实践过程,在“双行走”策略与层级性培养工程中,以多维化的行动机制给予教师成长的美好供给。一方面,建构“课堂中的行走与行走中的课堂”教师培养策略。“课堂中的行走”,即邀请教育专家学者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课题,让课题引领课堂的多元发展;“行走中的课堂”,即推荐教师加入中心组,走进特级教师工作站,扩大教师的“行走”半径,走向全国各地成长共同体参加展示交流。另一方面,从学术研究与团队建设视角,从问题出发,确立问题导向原则,层级性打造研究型教师培养系列工程:“五项修炼”团队建设工程、“3﹢3”骨干培养工程、青年教师“五项攻关”工程、研究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等,在点与点的工程连接中,形成敬畏教育事业的教师培养蝴蝶效应。

成长之路:从日积跬步到行稳致远

近20年的坚守,发现教育让通州实验一小实现了从规范办学向特色办学、品牌办学、集团化办学的发展目标。学校先后被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北京市中小学党建示范点,北京市节约型学校,第一批首都文明校园,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先进校,北京市科研先进校,北京市中小学教师教育基地学校,北京市科技、艺术教育示范校等。

伴随着发现教育的实践之路,干部教师们逐渐形成研究自觉。从传统的教学讲授到生成具有自我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型,从多元主题项目的引入到基于师生教学情境创设与学生认知风格等多主题的自主研发……干部教师的研究力实现提升。这种研究力所带来的辐射效应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蔓延生长:学校的市区级骨干教师已从2007年的7名增加到11名,市区级的优秀班主任也从2007年的4名增加到8名;学校3位教师被评为正高级教师,陈金香校长则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

学生学习力作为学校磁场最内核的力量,他们从曾经的农村娃到今天走上国际舞台的“发现少年”,从曾经课堂中的被动聆听者到成为思维课堂中主动思考者、行动者,他们以最扎实的获得映照着学校教育发展之路的坚实。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国际青年斯诺克比赛、国际青少年音乐节等诸多比赛中,“发现少年”收获了冠军、一等奖等成绩,用实力证明发现教育的成果。

未来之路:从品牌发展走向集团化办学

“实验一小,地处通州,京畿光烨,运河通流……”2022年9月1日,通州实验一小教育集团杨庄校区正式投入使用。随着新校区的投入使用,发现教育将开启新征程,也将为城市副中心教育事业谱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杨庄校区与通州实验一小实行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杨庄校区将传承集团“开实验之风,育多元之才”的办学理念,实施发现教育特色实验,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现教育深度实验中,以发现教育课程体系-思维课堂实验模型-项目研究统整系统为支点,打破育人边界与学习边界,建构大教育观背景下的集团学校美好成长场域,形成具有未来价值的教育集团崭新生态。

教育因发现而精彩纷呈。相信通州实验一小“发现教育”的火种,必将引燃更大教育热情,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示范引领,让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教育。

(文/郑祖伟;图:学校提供;来源:现代教育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