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学历求职碰壁(名校生争相应聘街道办)
中专学历求职碰壁(名校生争相应聘街道办)一是回归体制。工作更稳定 福利有保障 社会有地位 体制内的工作优势引得无数大学毕业生踊跃应考 越战越勇 形成了日益壮大的“考碗一族”。就连前些年被敬而远之倍显冷清的教师岗位 也突然翻转。许多并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 纷纷循声而来报名应招。如今 不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之旅 却让人们看到了社会流动中的另一番景象——1从经济大背景大趋势 看就业新动向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已经看多了一波波气势恢宏的自由流动:农民进城 打开脱贫通道;官员下海 再造一种人生;自主创业 奋斗不忘初心……每一次流动 既是一次突围 也是一次跃迁。
就业是民生之本 扣人心弦。大学生就业 恰是拨动了人们心中绷得最紧的那根琴弦。
空前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 喜好猎奇的网络媒体不断曝出一些名校大学生迥异于人们期待的个性化选择——一批北大、清华的硕博毕业生选择落户杭州市余杭区街道办这样的基层部门;985、211毕业生积极应聘河南中烟下辖7家卷烟厂车间一线生产操作岗位;上海一家政公司披露该公司约有20%的家政服务人员毕业于世界名校或取得本科以上学历 主要从事家庭教师或管家工作……
这一系列求职动向究竟传递出了什么样的信号?人们感叹、惊诧、质疑 这是高能低就、教育失配、就业内卷……嘈嘈切切 众声喧哗 折射出社会认知的巨大反差。自由选择的重重阻隔 无形中也推高了就业竞争压力 加剧了社会心理焦虑。
如何穿越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种种迷思?
1
从经济大背景大趋势 看就业新动向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已经看多了一波波气势恢宏的自由流动:农民进城 打开脱贫通道;官员下海 再造一种人生;自主创业 奋斗不忘初心……每一次流动 既是一次突围 也是一次跃迁。
如今 不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之旅 却让人们看到了社会流动中的另一番景象——
一是回归体制。工作更稳定 福利有保障 社会有地位 体制内的工作优势引得无数大学毕业生踊跃应考 越战越勇 形成了日益壮大的“考碗一族”。就连前些年被敬而远之倍显冷清的教师岗位 也突然翻转。许多并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 纷纷循声而来报名应招。
二是下沉基层。城市街道办岗位、乡村大学生村官颇为看好;还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新农人”的身影 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带着热烈的憧憬 从繁华的城市毅然转身 跳回宽阔的“农门” 在乡村振兴中书写自己的故事。
三是灵活就业。有一个数据格外醒目:2020年 全国700万外卖小哥中 硕士占比超过1% 本科占3% 这意味着有近30万本科以上毕业生骑行在赶送外卖的人流之中。
再热“铁饭碗” 回归“新一线” 选择“非正式” 大学生就业的新取向 颠覆着人们的记忆和想象 也扰乱着人们的认知和评价。
这一切 都源于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深刻变局。
一方面 经济已经转段:从高速度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动力已在转换:从要素推进转向创新驱动;产业正在转型:产业升级全面展开 新业态新模式茁壮成长 产业转移也见端倪 供应链价值链加速重构。由此 经济增速回落的态势已经分明。另一方面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跨入普及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已从“天之骄子”演变成今日的“泯然众人”。随之而来的 是就业空间的挤压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平台经济快速崛起 延伸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既创造了崭新的产业组织形态 也生成出全新的劳动力资源配合模式 开拓出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就业形态。
风险社会骤然而至 也强烈地冲击着就业保障的防线。人们的就业心态和就业取向 自然也要在各种风险的跌宕起伏中寻找新的支撑和引领。
2
精神与物质 未来与当下 自由与从众 就业天平的支点在哪里?
这些正在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属于更有群体特色的社会新生代。中国经济高歌猛进的人生经历 网络社会信息茧房的成长环境 独生子女独来独往的情感心路 鸡娃父母成龙成凤的无限期待 社会内卷随波逐流的超限投入 都在他们的青葱岁月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们勇敢又脆弱 执着且自我 自信也茫然。
“90后”女孩曾稀以花为媒,坚持将花艺爱好当作未来职业 刘梦琪摄
是功利主义 还是价值多元?
在今天的大学生看来 一份理想的工作 不仅要带来必要且体面的经济回报 而且要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可 还有个人追求的价值认同。但在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中 生存、发展毕竟是第一位的事。对于许多背负家庭厚望肩有生活重担的普通大学生而言 优先考量的自然是工作的稳定和经济的回报。有人指责他们的选择是精致的功利 大可不必。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放弃价值的追寻 因此更强烈地感受着焦虑、孤独和抑郁等典型社会心绪的集体性困扰。只是 他们这一代人追寻的价值是多元的 也许很少见崇高的表白和缥缈的宣示 更带有或淡或浓的世俗化意味。
是降维打击 还是理性择业?
艰难的就业抉择 逼迫着一些名校毕业生放低身段、自降身价 跻身于庞大的普通学校毕业生的求职行列,与之展开同台竞争 干起了做家政、送外卖、开网约车等人们眼中的底层工作 引起舆论哗然 指责这是不合理的“降维打击”“人才浪费”。
寒窗苦读 一朝鲤跃 谁不期望有一个更为高大上的台阶?但时移世易 形格势禁。底层起步并不等于自甘平庸。多少年来 我们不都是在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一线去成长,到创业市场去锤炼吗?平凡的岗位 也一样能够发热发光。一如家政行业 同样需要优秀人才加入。听一听硕士保姆刘双面对记者的表白:家政行业目前是一门静待挖掘的艺术 自己选择从事这个行业是出于个人兴趣和喜好 也是从长远的职业规划出发的。
我们应当清醒 名校生已不再有那么闪亮的光环 高学历也已不再是畅通无阻的证明 每一个人的职业如何定位 是其选择的自由 何来“降维打击”?许多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业深造 更多是因为就业门槛的抬升 而不是出于优异的学术研究禀赋或是愿意终身投入科研事业的远大志向 何来“人才浪费”?
是职业鄙视 还是个性诉求?
近些年来 中小企业在人才市场深受招聘困扰 大学毕业生更少有参加应聘的热情 这与中小企业遭遇的社会职业鄙视不无关联。然而 我们还当明辨 今天的大学生经历了自我意识的觉醒、消费主义的洗礼和明星文化的熏染 不安于现状 不固守俗套 他们更少受社会鄙视链的束缚 更追求自己的个性诉求和精神自由。否则 一些老一辈闻所未闻的新职业如视频UP主、宠物摄影师、家庭收纳师等 并不都是能与高大上挂钩 为什么会赢得一些年轻人乐此不疲?
如今的新一代 已不愿再简单地重复上一辈人的故事 不甘心于长年累月的996加班和机械单调的流水线作业 不愿承受粗暴化的公司监管和陌生化的人际关系 不能认同奉行任人唯亲的职场生态和讲究人情世故的庸俗文化。他们宁可选“零工经济” 毕竟这里有他们想要的兴趣和自由。他们更青睐“大厂”就业 那里有更完整规范的薪资待遇条件、更稳定的培训及拓展体系和更多元的职业发展前景。
3
冲决内卷的罗网 张开青春的翅膀 向着未来的天空翱翔
“内卷化”犹如一张无边无际的大网 将人们的社会活动都笼罩其中。我们亟须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 在体制的变革、发展的转型和观念的解放、赛道的选择中 借助于生活的更多不确定性 去开拓发展的更多新可能性 奋力冲决就业的内卷化之网。
4月23日,青海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招聘会现场查看企业招聘信息 张龙摄
——自辟新路 拥有创业的一片蓝海。
自主创业 把命运紧握在自己手中 已成不少年轻大学生自觉的选择。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也为“数字游民”发展副业搭建起更为广阔的平台。多样的工作形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经济安全 还会给他们带来充盈的人生价值。
同时 数字技术的颠覆性创新 转型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都在催生着一个又一个崭新的职业门类和工作岗位。这里孕育着规模庞大的就业需求 年轻人的特长和兴趣在这里获得了更充分的释放和提升。
——立学为先 积淀丰厚的人力资本。
审视当下 创新型社会已经大踏步走来 对就业者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不一样的尺度。世界经济论坛在《工作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排名前10的工作技能: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组织管理、团队合作、情商、判断力和决策力、服务意识、人际交往、认知升级。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内卷中模塑出来的学生 那些埋头于浩瀚题海中的“小镇做题家”们 该怎样去顺应潮流 跟进未来的人才需求?
“立身以立学为先”。终身学习是开启未来大门的一把钥匙。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应变能力 不断地迭代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应是唯一出路。
——自强不息 永葆奋斗的青春底色。
内卷化已是一个坚硬的存在 我们无法回避 也不必过度焦虑。竞争总是有压力 压力会生出动力 也会砥砺竞争的本领、激荡出发展的契机。身处内卷化的挤压中 我们当抱持理性的抉择 摒弃躺平式思维 勇敢地参与竞争 赢得竞争 这才是大道。
青春 是一季热烈的绽放 是一次长程的赛跑。我们别无选择 唯有“奋斗”。人生真正的大考 此时才刚刚到来。做好一件事情 需有工匠精神的融入。为一种人生奋斗 也需要一种长期主义的坚守。倘如此 当会看到滴水蓄积中的穿石效应 看到生命迸发出的磅礴力量。
回到生活的场景中 无论是战疫之际年轻的白衣天使们舍生忘死的逆袭 扶贫前线大学生村官们带领村民鏖战贫困的奉献 还是许许多多斜杠青年们扛起家庭重担一路奔波的辛劳 都深深地感动着人心。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社会进步永不停息的鼓点;他们为人生奋斗的身影 就是人间最壮美的风景。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1年第9期 原标题:《穿越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迷思》
作者:苏北 |编辑:邓伽
来源: 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