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南北教育差异真相(他乡的童年没说出的真相)

南北教育差异真相(他乡的童年没说出的真相)能培养出Jugaad思维,与他们的教育土壤有很大关系。在课堂上,你会看到中国学生很少会做的主动举手抢着发言的现象。比如花洒坏了,在铁桶上戳几个洞,挂在水龙头上,就成了花洒。因为资源匮乏,当碰到问题无法碰完全解决时,用Jugaad解决20%也是好的。为什么贫富差距悬殊的印度,拥有如此蓬勃的创意?《他乡的童年》给出了答案。Jugaad,是印度特有的名词,它是一个有趣的思维,可以理解为:凡事都有解决方案。

头条号:好爸妈在线(几何原创)


豆瓣评分9.2的高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上周播出了第3集印度篇。

南北教育差异真相(他乡的童年没说出的真相)(1)

印度与中国相邻,很多情况也与中国相似,比如人口众多,经济高速增长。

但这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它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屡屡让人眼前一亮,例如电影《三宝大闹宝莱坞》《神秘巨星》《摔跤吧!爸爸》,每一部都堪称教育类的经典。

为什么贫富差距悬殊的印度,拥有如此蓬勃的创意?

《他乡的童年》给出了答案。

Jugaad,是印度特有的名词,它是一个有趣的思维,可以理解为:凡事都有解决方案。

比如花洒坏了,在铁桶上戳几个洞,挂在水龙头上,就成了花洒。因为资源匮乏,当碰到问题无法碰完全解决时,用Jugaad解决20%也是好的。

南北教育差异真相(他乡的童年没说出的真相)(2)

能培养出Jugaad思维,与他们的教育土壤有很大关系。在课堂上,你会看到中国学生很少会做的主动举手抢着发言的现象。

印度的学生,甚至职场上的职员,从不羞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即使这些意见不见得多么精僻,甚至可能只想了一半,他们也不会等把这些意见完美了才去发声。

他们的逻辑是:我的意见应该被听见,如果你觉得不好,你可以继续跟我争辩。最后大家得出一个答案来。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挑战老师的观点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当一个老师的观点被挑战时,这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片中,一个学生这样解释道。

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

“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对的,这一点会永远留在他们的脑海里,因为这一点不是别人告诉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发现的。”

片中,创办了“云中学校”,让贫穷地区的孩子也能接触到电脑,使用互联网学习的苏卡塔教授这样解释“自主学习”的好处。

南北教育差异真相(他乡的童年没说出的真相)(3)

“在过去几年,我越来越发现,当你向孩子们提问题,他们用搜索用得少了,用视频网站用得多了,因为当你在视频网站上搜索,你会见到一个人向你解释事情,不是只是某个学校的某个老师,而是世界上最好的。”苏卡塔说。

受“云中学校”启发,希尔帕建立了“天堂学校”,专门接收一些和她女儿一样,在传统教育中丧失自信的孩子。

中国台湾的多动症小孩Jolly转学来这里之后,发现了自己的创造力天赋。他喜欢上了跳舞,甚至有了自己的好兄弟。

南北教育差异真相(他乡的童年没说出的真相)(4)

课堂上,老师引导孩子们说出Jolly的爱好与优点,“Jolly很可爱。”胖胖的Jolly听见之后,羞羞地低下头开心地笑了。

这种情景,他在中国台湾时并不会出现。“我怕一出去,大家就会笑我。”他每天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不是全世界最笨的小孩?我是不是不配留在这个世界上?”

除了苏卡塔和希尔帕,还有不少人在想办法改善印度的教育。大约有57%的印度女学生在青春期退学,因为月经来潮之后,学校没有相应的卫生设施让她们能度过这一个阶段。

南北教育差异真相(他乡的童年没说出的真相)(5)

于是,阿迪提和图印,这一对平面设计师夫妻合作出版了一本漫画版《月经百科全书》,在印度普及月经生理知识,让更多的学校去重视这一个问题。

片中旁白对印度教育现状的总结,我颇为认同:

印度是混乱的,也是多姿多彩的。印度的教育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令人称道,而是在混乱与落后中,总有个体在努力在改变,个体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这成就了社会的动力与希望。所有的重大改变都是从个人开始的,是来自个人,因为政府很难掌握每一个个体的需求,而个人会更了解个人有什么需要,而这些人会创造出解决办法。

哪些人更容易创造出解决办法?

喜欢思考喜欢提问题的人。

所以,印度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是为了帮他们自己去找到答案。“教育的目的是:把马带到水边,并让它觉得口渴。”善用《哈利波特》故事为案例,讲授法律的顾哈老师总结道。

经济高速发展的印度需要这样的教育制度,这样的教育也成就了印度——

1、《财富世界》500强公司中,30%的公司由印度人担任CEO。

2、2019世界经济论坛上,印度获选全球第4大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市场。

就连远在硅谷打拼的中国留学生,也埋怨越来越多印度人成了中国人的顶头上司。究其原因,因为印度人擅长管理不确定的事情,而中国人大多只擅长“完成”事情,也不像印度人那样能言善辩。

回到《他乡的童年》第1、2集,个人空间第一的芬兰和集体主义至上的日本,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两个教育模式极端对立的国家,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教育现状?

平等,是芬兰教育的核心精神。他们特意避免任何形式的竞争。

芬兰的60万中小学生平均分布在约四千所学校里,每所学校大约150人,每个班级不超过20人。小班教学的结果是,既没有了“贵族”、“平民”之分,也不会让一个孩子落下。

芬兰人甚至敢说:芬兰最好的学校,就是离家最近的那一所。因为每个学校的质量都一样高。

南北教育差异真相(他乡的童年没说出的真相)(6)

课堂上,学生自由得能光明正大地吃东西,甚至趴着、躺着或倒立着去阅读。

南北教育差异真相(他乡的童年没说出的真相)(7)

南北教育差异真相(他乡的童年没说出的真相)(8)

芬兰的人口仅有500万,人口的稀少、政府的廉洁以及深入芬兰人骨子里的税收意识,保证了每一位子民都能享受到高福利。

既然教育资源可以平均分配,没了“实验校”、“尖子班”,那学生之间也就没必要排名、竞争了。十几岁以前也没有考试,很少做家庭作业。

南北教育差异真相(他乡的童年没说出的真相)(9)

老师要评估的,不是学生学了多少东西,而是他们学习的方法。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所以,在经历了2008年欧债危机的洗礼,失去了诺基亚的痛苦之后,芬兰人能迅速转向手机游戏开发,众所周知的《Angry bird》也是来自芬兰的游戏界巨头Rovio的作品。远在2014年时,芬兰游戏产业规模突破20亿欧元,已成为芬兰经济新势力。

而日本的教育理念刚好跟芬兰相反。

日本幼儿园的晨练,估计会让很多中国家长心疼得要死。孩子们一大早就必须光着脚在地上跑、跳、喊,爬上爬下、翻滚。

南北教育差异真相(他乡的童年没说出的真相)(10)

孩子从小就集体练习坐姿,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一模一样,为的是学习团体和规则。

南北教育差异真相(他乡的童年没说出的真相)(11)

教室的推拉门特别设计成无法让孩子一次性关上,必须关第二次,才能严丝合缝。如果谁忘记没做好,靠近门边的孩子就会被冷到。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孩子做事严谨,他们的追求完美,是为了让团队更好,是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

日本教育追求的是力量和狼性。他们在让个孩子在团体里找到自己的角色,又引导他们凝聚成一股力量。

所以,现在人们提起日本,才能在率先想到索尼、佳能、动漫之外,还会想起日本人巨大的凝聚力,对细节的完美追求,以及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

也正是因为这种狼性,才使日本这个民族,在弹丸之地的条件下生存下来,并且历史上一度称霸。

狼性在错误的引导下会发展成为侵略战争,而在正确的引导下则会成为科技、经济上竞争的佼佼者!

南北教育差异真相(他乡的童年没说出的真相)(12)

著名军事专家张召忠将军在一档节目中表示“日本有很强的科技能力,其与美国相比不是平手的问题,而是基本上每个领域都比美国要强”。

以制作CPU半导体芯片需要用到的蚀刻技术为例,全球精度最高的是日立。

说到制造业,中国目前人力成本高企,迫使许多国际品牌将加工工厂搬到越南,于是有人问:越南的制造业能否复制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许多人的回答是:不能!

抛开基础建设和行政效率这些因素不计,光是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这一项,中国已远远抛离越南。九年义务教育消灭了文盲,工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培训。

但当国家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没有科技,没法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那么它的发展水平就会停滞不前。所以,国家必须尽力扩大人力资本存量才能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14亿人口,教育资源怎么分配?

好的大学一共就那么多,属于稀缺资源。14亿人口,人人都想接受好的教育,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所以,上大学必然要经过一个选拔的过程,选出最优人选来上大学,而且这个选拔过程,必须公开公正客观透明。于是,就出现了考试,不管怎么说,试卷考试是最客观最公正的。

慢慢地,有人想在成绩上超越别人,于是出现了补习班。当补习班成了常态之后,大家只能从补习班的数量和课时上竞争了。

再比如我孩子班上的同学,有个家长说,我孩子已经会20以内的加减,马上有另外一个家长说,他家孩子已经会了100以内加减。别的孩子要怎么超越他?只能加码学习了,当时他们才幼儿园大班。

这种逻辑下,很容易促发彼此的焦虑循环。

芬兰之所以能实现孩子间零竞争,是因为他们并不需要靠教育实现阶级跨越。但我们目前的资源,还不允许咱们走这一条路。

所这并不能怪家长,这是大环境造成的,比如在电影院看电影,前排的观众站起来了,后排的人就不能不站。一方面,他也参与了制造焦虑;可是另一方面,不站起来又能怎么样?你没办法独自对抗所有人,让其他人都坐下来。

有能力的人,可以走出去,选择另一间“电影院”,例如《零零后》里的柔柔和池亦洋。

导演跟拍12年,89分钟里,这是两个孩子被浓缩了的真实成长经历。

“小公主”柔柔从小是文艺童年,一心沉浸在童话里,遭到小伙伴集体排斥。

南北教育差异真相(他乡的童年没说出的真相)(13)

“孩子王”池亦洋天天带着一群男孩子演习打仗,有时候还会打人,被家长们集体要求开除。

南北教育差异真相(他乡的童年没说出的真相)(14)

所幸,他们上学的芭学园是《窗边的小豆豆》“巴学园”的中国版,尊重天性和自然。

芭学园中的大李老师,用母亲一样的耐心去感化池亦洋,用尽数月把这个混世小魔王脱胎换骨成阳光自信勇敢的同伴小首领;而孤独被排挤的柔柔,也在大李老师的陪伴下逐渐变得爱笑了。

后来,即使他们离开了芭学园,升入小学、中学,甚至出国留学,这一段经历对他们的性格塑造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为数学苦恼的柔柔,在父母的支持下,放弃高考,远赴美国求学。成绩连连拿A,却被寄宿家庭里的成员嘲笑“即使你整容,也不像奥黛丽·赫本”(赫本是柔柔心中的偶像)。

尽管这样,柔柔依然用阳光般的微信和自信对待这些非友好的待遇,在美国结交了很多朋友,也变得越来越独立,经过人际交往上的不断努力改进反省,曾经不懂世事的小公主走向成熟。

南北教育差异真相(他乡的童年没说出的真相)(15)

据导演张同道说,柔柔今年拿到了十个大学的offer,最终她进了在美国排名前50的普渡大学,选择了教育学,将来去帮助更多的孩子。

无法跳出体制的另一部分人后来怎样呢?

升入小学,池亦洋因为成绩不好,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天天挨批,人生陷入绝望。

中学来了,突然遭遇的橄榄球为池亦洋打开了新世界大门,尽情发挥自己体内的速度、对抗和激情。他恢复自信,赛场上努力拼搏。

这时候,电影有一组平行蒙太奇的镜头:

南北教育差异真相(他乡的童年没说出的真相)(16)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义勇军进行曲响起,15岁的池亦洋一脸肃穆,球衣上绣着大大的“CHINA”,代表中国橄榄球青年队出征国际赛事;同一首旋律下,是十年前5岁的池亦洋带领一群小男孩,在芭学园的小操场上唱国歌。

十年时光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成了生命蜕变,重新找回生命光亮的男孩。

池亦洋是幸运的,他的经历也给我了启发:

无论哪个国家,它所选择的教育制度,必然是基于现实层面考虑的,教育制度下的人们就像河流里结伴迁徙的鱼群。

如果河流太湍急,你想逆流而上,就得比别人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奋力一跃;

要么,你有勇气,脱离同伴,选择另一条河道。

作为父母,我们好像只能有两种选择?

其实不是。你还可以像“池亦洋”一样,放下焦虑,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欣赏他们生命本来的面貌,就像旅游时,欣赏沿途的风景。

南北教育差异真相(他乡的童年没说出的真相)(17)

还记得儿时玩的纸飞机吗?

我们现在养育孩子所做的一切,就像把飞机举起来,等待放飞的时刻。

我们无法控制飞机往哪飞,但当它准备好之后,就会飞到我们摸不着的高度。

我们只需要做的,就是期待它飞翔的样子,然后赞叹:哇哦~真是太棒了!

这样,不是挺好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