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缺乏教育的心灵鸡汤(尖子生弑师的思考)

缺乏教育的心灵鸡汤(尖子生弑师的思考)对他人痛苦或不幸处境的同情、怜悯与关切,是良心的重要方面,孟子将其称为恻隐心。人性麻木的重要特征就是对他人的不幸和痛苦漠不关心,特别是一些青少年不仅对别人的不幸和痛苦置若罔闻、熟视无睹,甚至还有意给同伴和他人制造痛苦的事情,这都是缺乏恻隐心的缘故。一个对别人遭受的痛苦无动于衷的人是很可怕的。这一点德国中小学教育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在德国,小学阶段就培养孩子栽种花草、饲养小动物并每天写观察日记,稍大一点就让孩子们定期到敬老院照顾老人。这不是一种权宜之计,不是我们所说的搞搞活动,而是儿童实实在在列入教学大纲的学习课程。这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青少年正处在成长期、接受教育的时期,因此出现某些缺点和过失是难免的,问题是以何种心态对待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一个能对自己的缺点和过失进行反思并付诸行动设法弥补过错的人,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成长,才能升华出美好的人性。能够做出反思的前提是要对自己缺点和过失行为产

11月13日,笔者从网上又一次看到了令人震惊的新闻,题目是:《高三老师办公室被刺死,同事:他自认为爱的学生要了他的命》,说的是11月12日发生在湖南益阳沅江三中的一起学生弑师案。事情的起因很简单,该校高三1502班学生罗某杰因未完成作业,在与班主任鲍某交流的过程中发生冲突,11月12日下午4时许,罗某杰拿刀刺向鲍某脖子;鲍某被送到医院,因失血过多经抢救无效死亡;11月12日晚9时21分,益阳市公安局通过其官方微博发文称“犯罪嫌疑人罗某杰(16岁)已被公安机关控制,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缺乏教育的心灵鸡汤(尖子生弑师的思考)(1)

这是一桩十分令人痛心的偶发事件,无论是无辜被杀的教师,还是杀人者的家庭 都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值得反思的是 为什么近些年来此类事件屡屡发生?

自2004年震惊全国的大学生马加爵连杀4名同学事件曝光后,不断有此类新闻见诸报端与网上,2008年大学生付成励杀害中国政法大学程春明教授事件;2009年大学生胡安戈沉迷网络游戏挥霍5万元、为逃避追问而毒杀父母事件;2010年16岁的赵华因与父亲发生争吵绑架祖母威胁父亲事件;2010年大学生药家鑫撞倒路人张妙又连捅八刀致其死亡事件;2012年四名青少年杜青、董强、后飞、钟刚为发泄内心不满联手杀害无辜少年事件;2015年高三学生龙祺当着母亲的面将班主任滕老师残忍杀害事件;2015年大学生李斯达诱骗校友周云露强奸未遂最终将其残忍杀害事件;2015年年仅15岁的孪生姐妹因嫌父母管教过严而3次策划毒死父母并最终用剧毒鼠药将亲生父母双双毒死家中事件……这一系列的恶性事件已经构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三,每位教师都应当是一名心理辅导师,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班主任是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因此更需要懂得心理学知识,更需要懂得青少年的心理。在社会全面开放,学生心理变得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如何理解、把握、疏导、调节学生心理是每个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也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它比教师的学科知识更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人性成长问题。

第四,与学校教育比较,来自家庭的影响更为引人关注。通过笔者本人对一些青少年咨询的案例发现,孩子的许多问题其实都是家长造成的,孩子再现了家长问题,孩子以投射的方式实现家长不正确的期待或错误。有些家长以工作忙、生活压力大为由缺少对孩子的陪伴与交流,导致孩子走进学校后缺少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的唯恐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孩子吃亏,有意无意地向孩子传输一些不正确的观念或行为;有的家长对孩子一味奖励从不批评,导致孩子缺乏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的心理弹性,在学校遇到一点批评就承受不了,采取各种极端行为,各种暴力事件就这样产生了。还有的家庭家长之间教育观念不一致,导致孩子形成多面人格;有些家长一味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在生活上无微不至,但与孩子缺少精神交流,导致孩子社会化水平过低,缺少应有的成熟度,孩子缺少独立性与自主性,等等。

建议应对措施:学校家庭加大青少年良心教育

近年来笔者与带的博士生、硕士生在研究一个课题,青少年良心发展及干预问题。笔者以为,当下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大力提倡对青少年开展良心教育。周恩来曾说:“夫人格之造就,端赖良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道所在,正理趋之,处世接物,苟不背乎正理,则良心斯安,良心安,人格立矣。”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良心入手。什么是良心教育呢?笔者以为可以具体分为:是非心、羞耻心、恻隐心、宽恕心、孝敬心、诚信心、感恩心与责任心的教育。

青少年知识的获得并不能等同于他们获得了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家长、教师都有责任帮助青少年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的当今社会,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还处在形成期,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亲社会的判断是非的标准,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尤其重要。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期、接受教育的时期,因此出现某些缺点和过失是难免的,问题是以何种心态对待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一个能对自己的缺点和过失进行反思并付诸行动设法弥补过错的人,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成长,才能升华出美好的人性。能够做出反思的前提是要对自己缺点和过失行为产生羞耻心。在当下教育中,一些青少年做了有违道德伦理之事却丝毫没有内疚感、自责感。这是人性扭曲的表现。一个没有羞耻心的人,任何法律、道德都无法约束。羞耻心教育要从小抓起。

缺乏教育的心灵鸡汤(尖子生弑师的思考)(2)

对他人痛苦或不幸处境的同情、怜悯与关切,是良心的重要方面,孟子将其称为恻隐心。人性麻木的重要特征就是对他人的不幸和痛苦漠不关心,特别是一些青少年不仅对别人的不幸和痛苦置若罔闻、熟视无睹,甚至还有意给同伴和他人制造痛苦的事情,这都是缺乏恻隐心的缘故。一个对别人遭受的痛苦无动于衷的人是很可怕的。这一点德国中小学教育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在德国,小学阶段就培养孩子栽种花草、饲养小动物并每天写观察日记,稍大一点就让孩子们定期到敬老院照顾老人。这不是一种权宜之计,不是我们所说的搞搞活动,而是儿童实实在在列入教学大纲的学习课程。这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宽恕心也是良心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缺点、过失,甚至对他人给自己所造成的伤害的行为能够采取宽容、谅解的心态。具有宽容心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与人为善。在当前青少年的教育中,由于过多强调竞争,过多的注重利益上的计较,导致青少年气量狭窄,缺乏容人的度量,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与长者、老师、同伴对立,甚至做出极端行为。古往今来凡成大器者都是一些心胸开阔,气度不凡的人。我们的教师、家长需要继承这一优秀传统,要培养儿童像蔺相如对待廉颇那样处理问题和矛盾冲突的心胸与气度。同时也要告诫青少年宽容是有原则的,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利益等原则性问题上不能让步。

孝敬心是一切爱心的出发点,一切爱心由来之源。人性之善首先是从爱父母开始的,从爱父母开始扩展到其他长辈,到自己的兄弟姊妹,再到同伴、朋友、同事及其他人。孝敬心的培养是一门学问,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学会孝敬、善于孝敬。

诚信心也是人性或良心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没有诚信就没有尊严。诚信给人带来安全感与尊严感。诚信可以破除虚伪,我们的古人甚至认为诚信可以养心。诚信之人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说谎所需要消耗心理资源、付出的心理代价远远大于诚心者。家长、学校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去抓青少年的诚心问题,要在家长、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建立诚信公约,形成诚信体系。

缺乏教育的心灵鸡汤(尖子生弑师的思考)(3)

感恩心也是人性不可或缺的,所谓感恩是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报答感谢别人。人性的美好在于人会感恩,感恩对自己生命成长给与帮助过的一切人、一切环境。人常常不是在接受别人的恩惠中学会感恩的,而常常是在对别人不断的恩惠施与中学会感恩的,只有在不断的施恩中才能学会感恩。

最后是责任心,责任心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描述一个人的责任感、可靠性、持久性、成就倾向方面的人格维度。这些教育远比知识技能更为重要,更为根本。教育的过程应当是学生责任不断扩展、扩大的过程,而不是逐渐缩小责任的过程。但近些年来,因为我们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对儿童生理和心理过度保护,以及家长及教师对完美主义的追求,导致儿童责任心大大下降,导致一些青少年责任意识淡薄,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不负责任,甚至对自己的生命都不负责任的事件大大上升。

责任心的丧失必然扭曲人性。责任心是在青少年承担责任的过程培养起来的,而不是在说教中培养起来的。故教师、家长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他们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只有在持之以恒的责任承担中才能使青少年真正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生命负责,对他人、对国家、对民族负责任的人。

笔者认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等到他们出了问题才去亡羊补牢。对青少年教育应当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有道德健康教育的配合,要在青少年的信念、理想和人生观方面下功夫,要聚焦青少年的人性成长和良心培养,要注重他们的是非心、羞耻心、恻隐心、宽恕心、孝敬心、诚信心、感恩心与责任心的培养,这可能比知识、技能的教育更重要、更紧迫。

缺乏教育的心灵鸡汤(尖子生弑师的思考)(4)

  本文作者:燕良轼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文化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质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库专家;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员会湖南心理辅导中心主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长沙市心理学会理事长。

编辑:傅仁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