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华的名师成长之路(我和许伟华老师的教研故事)
黄爱华的名师成长之路(我和许伟华老师的教研故事)不是也许,就是命运。资料和身旁的“小道消息”显示,许老师要上课的翠微路中学是汉阳区重点中学,学生方方面面好得多;而我要上课的永丰中学则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方方面面“闭塞”很多。许老师年龄稍小,性格放任,她把播放课堂背景音乐的任务无情地交给了我。━━那时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很落后,音乐的抑扬要人工同步操作。为了不影响当地师生正常的教学秩序,中央教科所组委会老师决定出赛老师的授课班级绝不相同,而且抽签决定授课班级。当场公开抽签,各省带队领导纷纷前往前台。宋教授缓步前行,我的心骤然紧张。也许是命运,宋教授把抽签班级告诉我们:许老师给翠微路中学初三5班上课;对着我说,你给永丰中学初三2班上课。诚如许老师所言,对上阵参赛讲课来说,我最不自信的是其貌不扬。在“以貌取人”的今天,哪有我的空间?但是,我扎实的语言教学功夫和领先的投影仪“动画片”制作技能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许老师的意思进一步表明,选课很重要:她
首先感谢“头条小秘书”的信任和邀请!理解起来并不难,“我的高光时刻”是在比喻自己学习、工作最辉煌的一瞬。我有一次自以为是“高光”的时刻,愿意拿来与大家分享:1995年6月在武汉汉阳区获得“国家级骨干教师”的奖励。不想赘述太多,事情经过高度概括如下。
1991年9月获得省级“教学能手”奖励后,省教育学院中教部宋静雯教授就提醒我,有机会要参加国家级语文教学实力比赛并取得成功。宋老太说完,我只是莞尔一笑。当时对宋老的话没有太在意,因为我年轻,经验不足不说,名声也不够等级,全省中学语文教学名流之辈很多,根本轮不到我晋级国家级荣誉。
1995年上半年刚开学,省教育学院宋教授打电话到学校,教务处老师急忙叫我接电话。宋教授我记得,但她几年前的嘱咐我早忘了。宋教授在电话里告诉我,省教育学院决定让我和许伟华老师(省城萧红中学语文老师)代表全省去武汉参加 “中国中学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让我俩准备一下!宋教授电话说完就挂了。
我忧心忡忡好多天不知所措,最后还是鼓起勇气联系萧红中学许伟华老师,想听听她的意见。许老师在大都市长大,师范中文系本科,普通话极好,高高的个子披肩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颜值极高”。对参赛讲课来说,她满身的优势。相比之下,我自叹不如。许老师听出我的意思,先批评了我,然后一句鼓励:我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吧。
诚如许老师所言,对上阵参赛讲课来说,我最不自信的是其貌不扬。在“以貌取人”的今天,哪有我的空间?但是,我扎实的语言教学功夫和领先的投影仪“动画片”制作技能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许老师的意思进一步表明,选课很重要:她说她选抒情类课文讲,━━必要时煽情;她让我选说明或论说类课文讲,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
经过反复磋商和宋静雯教授的审阅批准,我们的出课篇幅确定了:许老师讲余光中的抒情诗《乡愁》,我讲自读本里茅盾的《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篇目选好后,省教育学院宋静雯教授特意嘱咐:你们肩上的担子很重,毕竟是代表全省出征,但也要自信:在各自的优势上产生“爆发点”就可以了。许老师很轻松,我却心里沉沉的。
我们带着各自的任务准备着,一晃竞赛的时间迫近。宋教授乘飞机先行去武汉了,我和许伟华老师相约各走各的,三人在武汉集合。1995年6月8日开赛,我们提起一天的下午在武汉集合了。宋教授打了车,我们一同去汉阳区教师进修学校报道。车上,宋教授再次嘱咐我们,不用紧张,他们都想学习我们的课。宋教授特别嘱咐我要打起精神来。
为了不影响当地师生正常的教学秩序,中央教科所组委会老师决定出赛老师的授课班级绝不相同,而且抽签决定授课班级。当场公开抽签,各省带队领导纷纷前往前台。宋教授缓步前行,我的心骤然紧张。也许是命运,宋教授把抽签班级告诉我们:许老师给翠微路中学初三5班上课;对着我说,你给永丰中学初三2班上课。
不是也许,就是命运。资料和身旁的“小道消息”显示,许老师要上课的翠微路中学是汉阳区重点中学,学生方方面面好得多;而我要上课的永丰中学则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方方面面“闭塞”很多。许老师年龄稍小,性格放任,她把播放课堂背景音乐的任务无情地交给了我。━━那时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很落后,音乐的抑扬要人工同步操作。
看“出课顺序”单,许老师6月8日上午,我下午。我还要先“伺候”她,━━为了“胜利”,我没敢抱怨。许老师上课了,她没有常规似的讲写作时代背景和文学常识,而是和学生聊天,看看有多少学生去过台湾旅游,其实这是教学“蓄势”,她就擅长这个。学生的兴趣来了,她就开始顺势“抒情”,我的音乐播放哪敢怠慢。她的课赢得一片喝彩。
下午轮到我出课了。我的课并不复杂,通过反复读书指导学生去发现《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说明上采用的空间顺序。我的授课原则:尽量让学生多说。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开课后的五分钟,课堂节奏被卡,课堂气氛沉闷。原因是永丰中学的学生普通话很差,课堂都是方言交流,我根本听不懂他们的回答。远处的许老师和近处的宋教授都在替我着急。
正当我山穷水尽、无力回天时,无意中发现讲桌下有教学三角板静默。见此静物,我灵机一动、计从心来,立刻精神百倍并激活课堂:“同学们,听得出,几分钟的速读,你们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开阔很准确。下面老师领着你们把二战期间苏联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的剖面图画出来。这张图的准确绘制,应该是我们全体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
听到我这样的要求,同学们紧张的心态舒缓了。随后,我让班长把学生按照座次分成三组。我布置了每个小组的绘制任务,并提示大家可以离开座位共同研究。一声令下,同学们开始分组绘制。不到二十分钟,各个小组的局部剖面图都完成了:通道部分、印刷室部分和地上办公楼部分。我让课代表收齐后又依次发改别的小组进行印证修改。
临近下课,课代表再次收齐三章局部剖面图。我按照全图的顺序在102B投影仪台面上进行了折叠拼接,一章完整的“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的剖面图投示在屏幕上。我顺势总结说:同学们,这张完整的剖面图是拼接的,它体现了全班同学对课文语句研读的认真程度,更体现了大家的团结协作;这节课你们的语文学习是成功的!━━同学们掌声雷动。
赛后总结,我和许老师的参赛课的团体总分最高。细听中央教科所专家总结说,来自北方的许老师的课《乡愁》,教会学生真诚抒情,令人羡慕;另一位老师的《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是用美术课的方式上了一节语文课,这节课最大的成功是以美术的兴趣刺激学生的语文阅读,这为我们开了一个良好的先例。听到这里,我多日悬浮的心开始惬意起来。
赛后,为了感激宋静雯教授的赏识与培养,我和许老师请宋教授吃饭。席间,宋教授总是合不拢嘴,她说,没想到你们的课取得了突破性成功,她让我们继续努力。饭后,我交钱结账,毕竟不能失去男老师的风度。宋老师没有喝多少酒,她年龄大了,我打车,我们回到了住处。6月份的武汉已经很热了,虽然江风习习,但送来的还是热风。
这是20多年前的事了,也是我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清楚记得,那次我和许老师请宋教授吃饭,许伟华老师喝了很多酒,也嘟囔了很多自己不愉快的事。大约是2000年春节前,她突然电话告诉我她要移居新加坡,并提议让我也去。事发突然,我没有答应。春节后她带着女儿去了新加坡。之后我们联系了几次,再后来就没有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