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习的专业知识(天生我材真材实料)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习的专业知识(天生我材真材实料)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包括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等3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等3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以及材料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材料行业,围绕传统基础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材料产业的重大需求,不断提高学科整体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基地。☑“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徽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6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59人,并引进了一批国家级专家等特聘教授、长聘外籍教授。40多年来,学院以本科为本、强化学科专业建设,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一流本科建设,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 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2020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招生宣传片
学院概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依托单位,下设金属材料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材料物理化学系、材料加工工程系。
☑ “先进金属材料绿色制备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金属材料与加工”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徽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6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59人,并引进了一批国家级专家等特聘教授、长聘外籍教授。
40多年来,学院以本科为本、强化学科专业建设,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一流本科建设,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 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材料行业,围绕传统基础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材料产业的重大需求,不断提高学科整体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基地。
历史沿革 院训 院徽 学科建设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包括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等3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等3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以及材料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介绍学院是安徽省材料类本科专业合作委员会主任单位,目前按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及焊接技术与工程4个专业进行招生。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专业概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于材料物理与化学系,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构建了完整的本、硕、博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师资力量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职教师15人,100%具有博士学位,50%有海外留学经历;其中教授7人,博导3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形成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且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
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国家级课题20余项,1人获得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在Nature等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0多篇,科研论文水平位居安徽工业大学前列,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优势,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强调学习材料科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备新材料的制备、合成、加工及结构与性能的检测分析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旨在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富有创新精神,能从事新材料的研发、应用、教学及管理工作的科研型或工程技术型高级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
本专业主要面向电子、信息、能源和冶金等相关的大中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开发、分析检测和管理工作。
近五年就业率保持在98%左右,其中40%以上保送或考取硕士研究生,且75%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中科院的研究所等著名学府继续深造。(以上数据截止2020年5月)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专业概况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于1978年开始本科招生,是安徽工业大学最早成立的本科专业之一,现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安徽工业大学率先实施教育部“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的专业,本专业历经40余年发展和建设,目前是安徽工业大师资队伍、科研教学水平最强的专业之一,具有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师资力量
本专业目前专职教师28人,其中包括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安徽省学术带头人、安徽省教学名师等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人才10人,教授12人,博导5人、硕导18人,拥有海外教育、访学背景的教师12人。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和863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项目、人社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50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百余篇;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二等奖多项。
与宝钢、马钢、济钢、南钢、梅钢等国内大型钢铁企业以及中航工业、江淮汽车等航空、汽车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于区域经济建设及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具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能够在其所从事的金属材料工程及相关领域承担生产、管理及经营、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型或科学技术型高素质人才。
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在金属材料领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为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材料成型、材料保护、热处理、表面工程技术等领域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提供科研、技术开发、工艺和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毕业生遍布于全国各冶金、汽车、再制造及新材料相关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一大批毕业生已走上了管理及技术领导岗位。
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考研录取率达40%以上,其中75%进入国内985或211高校或境外高校,已经成为航空航天、汽车、有色金属和电子等行业本科人才重要培养基地之一。《人民网》等媒体曾对本专业的“最牛毕业班”作过专题报道。(以上数据截止2020年6月)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专业概况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始建于1996年,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创院专业之一。现为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安徽省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拥有“材料学”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安徽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支持安徽省材料学科“高峰学科”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教学科研资源充实,实验(实践)和教学体系完备。
师资力量
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4人,13名教师具有国内外名校或研究所博士学位,70%的教师具有工程背景。
专业教师授课学生评价平均水平常年处于学院第一,拥有省级精品课程12门,出版省级以上规划教材3部,主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余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主持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级项目30余项,承担80万以上产学研重大项目1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300万元;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专业半数以上学生参加国家和省等多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培养目标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厚基础、复合型、重能力、求创新”为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具备扎实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基础理论、毕业后5年左右能成为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发、应用、教学及相关管理工作的科学技术型或工程技术型高级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就业层次高,就业范围广。学生既能在战略新兴产业—新材料领域工作,例如新能源材料、半导体、纳米材料及涂层、电子器件等就业,又能在建筑、房地产、冶金、耐火材料行业等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进行设计、生产、开发及管理等工作,也能够在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和测试等方面工作。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新材料、陶瓷、电子、信息、建材、检测等行业的大型企业、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及科研院所,就业率达100%。根据权威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统计,无机材料专业毕业生毕业5年内获得职位晋升比例达到92%,排在全校所有专业第一名。每年约40%的毕业生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学府和科研院所升学深造,2019年考研录取率达到50%,名列学校前茅。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
专业概况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始建于1985年,是安徽省唯一的焊接类省级特色专业、“六卓越一拔尖”(2.0版)计划专业。所属学科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材料工程”工程硕士授权资格,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师资力量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有来自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博士专任教师11人,其中86%的博士教师具有工程背景。为强化实践教学,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兼职教师5人。近五年,专任教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重大产学研课题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3项、企业公关项目5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200万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
培养目标
现代焊接已经发展成为综合冶金、材料、机械、力学、自动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的现代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的掌握材料科学、机械、自动化等基础知识和先进的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工程技术型或科学技术型专业人才。毕业生具备表达、分析和解决复杂焊接工程问题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在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技术研发、设计制造、生产管理等工作。
就业方向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大,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100%。学生就业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辐射全国,面向冶金材料、通信设备、汽车、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设备等领域大型国企、上市公司、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踏实严谨,竞争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本专业考研录取率在30%以上,其中多数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中科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焊接专业毕业生需求持续增长,发展前景广阔。(以上数据截止2020年5月)
人才培养思想引领
学院围绕“思想导航、协同护航、专业领航、新生启航、毕业远航”五大工程,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思想引领和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入党启蒙教育、形势政策报告、青年大学习等学习活动,激发青年理论学习热情,以中国梦激扬青春梦;
注重学生党性的培养,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开展“初心使命大家谈”特色活动。
形成了入党积极分子基础班,发展对象培训班,党员骨干提高班,模范党员培优班,四步阶梯式特色党员培养模式。
学风建设
学院紧扣学风建设这一主线,学风建设常抓不懈,形成了大一重在习惯养成,大二打牢知识基础,大三进行实践创新,大四注重学社衔接的阶梯式综合能力培养体系。
考研光荣榜
近五年来考研录取率保持在40%左右,位居全校前列。其中70%以上的毕业生录取至双一流建设高校,如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2017年《中国青年报》、《人民网》等媒体曾以“安徽工大出现‘最牛考研学院’”为题对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考研的优异成绩进行了报道。
(截图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5月,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料161班学生刘明杰、汪进华同时被清华大学录取,被《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截图来源:《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
(截图来源:《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
科技创新
学院以科技创新引领学风建设,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提升学生专业兴趣、培育工匠精神。连续6年举办“科技文化节”,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品牌活动;精心组织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各类学科竞赛。
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
近年来,在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中获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挑战杯”创业大赛中获国赛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3项,省赛金奖4项、银奖6项、铜奖6项。
第六届“蔡司·金相学会杯”全国高校大学生金相大赛中分别获得2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和1个二等奖。
2018环球记忆锦标赛全球总决赛中,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荣获马拉松扑克牌项目成年组季军,被评为“环球记忆大师”;完成并申报学生第一作者专利作品二十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团学活动社会实践
学院围绕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公益素养培育,积极开展社区服务、专业实习、科技创新三个大类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走向社区,走进企业,读无字之书,提升综合能力。
志愿服务
学院积极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组织机制、运行机制、动员机制和激励机制建设。开展学雷锋、义务献血、义务植树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锻炼能力、提升素质,培养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先进青年。
素质拓展
学院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完善学生干部选拔机制,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班级主题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大学生户外素质拓展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文体活动
学院以团学活动为载体,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通过举主题辩论赛、主持人大赛、班歌比赛、手工艺大赛、雅舍评比、篮球赛、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