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补充练习题静夜思(小学语文一年下册静夜思知识积累)
小学语文补充练习题静夜思(小学语文一年下册静夜思知识积累)明:明亮1、解词: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扎实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成绩,提升语文素养!
笔者将按照小学语文的教材顺序,逐篇更新,助力孩子的语文学习,持续更新中,请继续关注。
如果想看到一年下全册的语文知识干货和能力拓展,请点击“关注”,进入“薪颐看教育”主页,持续更新中。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1、解词:
明:明亮
月光:月亮的光线。
疑:原来是指怀疑的意思。在本诗中指好像、似的。
举头:抬头。
思:想念,挂念。
故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
2、句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意思:床的前面有明亮的月光,(怀疑)是地上下霜了。
赏析:突出月光的明亮、皎洁;侧面说明天气寒冷。烘托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意思:抬起头看着明亮的圆月,低下头思念故乡。
3、释疑:
A《静夜思》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由圆圆的明月想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静夜思》描写了月光、明月,诗人由圆圆的明月想到了故乡和亲人。
B诗人有没有看见“霜”呢?为什么?
参考答案:没有。这里是把月光比作霜。
这两行诗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霜”,实际上并没有看见“霜”。这种比喻形象贴切,既突出了月光的明亮、皎洁,又说明了天气寒冷,烘托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C.《静夜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静夜思》描绘了晴朗的夜晚,诗人仰望窗外的明月想念故乡和亲人的画面。
二、悟诗情1.“疑”得传神。
作者把月光看成了地上霜。因为月光皎洁,和霜同是白色。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难免会产生错觉。
2.“举头”“低头”的内心剖白。
“举头”望到天上的月亮,“低头”想到 自己出游在外,家乡以及家乡的亲人不知是否安好。思乡之情因望月而生,情真意切,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诗的前两句:“疑”字用得很妙,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在迷离恍惚中将照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认为是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 又表现了秋季夜晚的寒冷。
诗的后两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绘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写出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望着空中的明月,诗人想到这正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候,而自己却远游在外,不由得心生感慨,思念故乡和亲人。
参考答案:
这首诗借明月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无尽的思念。
五、押韵:参考答案:全诗一共四行。第一、二、四行末尾的字分别是光、霜、乡,押韵ang。
1、把《静夜思》改编为一个小剧本
时间:皓月当空的秋夜
地点:布满清冷月光的小院
人物:诗人李白
李白:(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今晚的月亮真圆哪! (无人回应)
李白:真亮啊! (还是无人回应)
李白:真冷啊! (月光泛起白霜般的银光)
李白:(低头,沉思)真想家呀! (自言自语)
李白:(朗诵一遍古诗)唉! (慢步下)
2、李白诗作扩展:
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诗意: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3、月夜思乡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4、用“……好像是……”说句子。
1.挂在枝头的苹果好像是孩子红红的笑脸。
2.十五的月亮好像是圆圆的月饼。
5、描写月亮的句子
月亮真淘气。有时,圆圆的像圆盘挂在高空;有时,弯弯的像小船躲在树梢;有时,顽皮地钻进云朵里与我们捉迷藏;有时,又跳出来跟我们做游戏。
感谢您读完我的文章,请和孩子一起学习文中的每个知识点,相信孩子的语文一定会持续进步。如果喜欢请点赞关注吧!
如果想看到一年下全册的语文知识干货和能力拓展,请点击“关注”,进入“薪颐看教育”主页,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