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2022秋季开学典礼美篇搜狐网(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
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2022秋季开学典礼美篇搜狐网(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 “青年班主任工作坊”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定期组织聚焦班级管理实施策略的班主任论坛。学校还创新培训形式,通过讲座、交流研讨等方式解决教师价值、理念上存在的问题,通过“会诊”“示范”和“效仿”,解决教学技术、手段和方法上的问题。 “桃李成蹊——青年教师成长营”结合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确定梯度研修目标,组织丰富的研修活动。例如:基于学习单设计与实施的教学课例研讨、新教师亮相课、课题研究培训等,从备课到上课,从教学基本功到课题研究,学校为青年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助力他们迅速成长。 “双减”背景下,育英密云分校教师们在多种“师师学习共同体”中,共同教研,共同磨课,实现课堂提质增效。 问题驱动——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 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学校引入了一大批大学毕业生。因此,学校成立了“桃李成蹊——青年教师成长营”和“青年班主任工
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以下简称育英密云分校)秉承“成就每一个人”的办学理念,通过构建“全学习”理念下师师、师生、生生学习共同体,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育英密云分校通过构建“全学习”生态系统,丰富学习资源,开发多种相应的课程,满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促进学生成为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此,学校倾心打造“全学习”校园文化,将课程理念和学习方式转变为看得见的空间课程,学生可以在教室以外的开放空间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让学习无处不在。
跨学科主题教学
跨学科实践活动
智慧碰撞——构建“师师学习共同体”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育英密云分校通过构建“全学习”理念下的“师师学习共同体”,使学校的育人水平、课堂教学质量、教育科研等方面实现了整体提升,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双减”背景下,育英密云分校教师们在多种“师师学习共同体”中,共同教研,共同磨课,实现课堂提质增效。
问题驱动——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
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学校引入了一大批大学毕业生。因此,学校成立了“桃李成蹊——青年教师成长营”和“青年班主任工作坊”,通过共同体研修,从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两个渠道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桃李成蹊——青年教师成长营”结合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确定梯度研修目标,组织丰富的研修活动。例如:基于学习单设计与实施的教学课例研讨、新教师亮相课、课题研究培训等,从备课到上课,从教学基本功到课题研究,学校为青年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助力他们迅速成长。
“青年班主任工作坊”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定期组织聚焦班级管理实施策略的班主任论坛。学校还创新培训形式,通过讲座、交流研讨等方式解决教师价值、理念上存在的问题,通过“会诊”“示范”和“效仿”,解决教学技术、手段和方法上的问题。
示范引领——骨干教师研训共同体
为切实提高课堂实效,学校借助育英总校资源,引领老师们在备课中聚焦“目标系统、学程优化、嵌入式评价与作业设计”四个方面,关注“教学评一体化”,让课堂学习由浅表走向深度。通过骨干教师、党员教师的示范课发挥引领作用,以“学程优化”为中心,从备课、磨课到上课、听课、评课,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通过总校骨干教师入校指导,用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精湛的业务水平、深入的教学研究,辐射、带动、指导分校各学科教学。学校还借助教师开放型在线研修项目资源,为不同类型教师推荐“建议必修”和“建议选修”课程,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高。
课题推进——教师联盟行动研究共同体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能帮助教师避免重复劳动所带来的单调、乏味和职业倦怠。
育英密云分校通过课题或微课题研究来引领团队教师共同体研修,以“问题牵动—科研引领—校本课程开发”为基本行动路径,让教师在问题中研究,在研究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进而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本学年,学校申报了“‘双减’下提质减负的作业生态系统行动研究”等四项市级课题,多项区级课题也顺利结题。
课程赋能——跨学科融合教学共同体
在课题研修共同体的推动下,很多制约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有了新的突破。如“‘全学习’理念下全学科阅读育人实践研究”课题研修共同体,成员包括多个相关学科教师,他们在理念感悟、实践探索、同伴互助、成果共享的研修过程中,总结出了阅读方法与策略,也探索出了学校由“全学科阅读”到“全学科育人”的有效路径。
为庆祝红军长征胜利会师85周年,学校开发了历史、地理、道法、语文、音乐五学科参与的“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跨学科主题实践课程。课程以长征精神为核心,融合各个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丰富多彩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多样化的“师师学习共同体”在育英密云分校这片沃土中开出了绚丽的“智慧之花”,教师们也体验到自身成长所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
教学相成——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职责在于以生为本,在于让学习真实发生,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面对“双减”,教师更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及变革教与学方式。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变成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学习方法的引领者。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任务驱动,组织学生参与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兴趣、提高效率。落实“双减”,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放在首位,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鉴于此,学校引领教师探索尝试“师生学习共同体”建设,师生在共同体中学习、探索、互动,彼此尊重、平等对话、相互启发。教学中,学校教师精心设计学习单,以小组学习为路径,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实施生本高效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学习力,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不同,教师减少了对学生的思维约束,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实践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更强,师生的沟通频率更高,课堂氛围更活跃,教师也更加注重完善自身的多种能力,学生更加理解、尊敬、喜爱教师。
此外,学校还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入各种资源,实现学习场景的融通,拓展课程内容,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为一体。例如,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罗蓉带领学生进行的项目式学习《我们是校园小小设计师——从语文学习角度设计学校校园文化标识》。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写出设计理念、意图,待创意通过后,每组派代表与广告公司对接进行实物制作。
实践过程中,师生集思广益、积极探讨,将灵动的思绪整理清晰,最终变成校园中颇有韵味的风景。学生们化用名人名句,翻阅古籍,将文学、历史与育英密云分校的校园文化相结合,活学活用。活动中,学生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与广告公司交流对接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当学生的作品被完整呈现出来,他们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与满足感。
初一年级的陈亦涵同学发挥奇思妙想,为小学与中学之间的小门取名“階段”,意为迈出新的一步;初一年级的马一同学,为学校新开发的园地取名“蔬乐园”,既让大家更加了解这个新开发的小小菜园,也是对劳动意识的回应;初三年级的孙驰同学,在刘禹锡的《陋室铭》基础之上,改写为育英密云分校的特色文化,富有诗意……当学生们全身心投入到设计校园文化标识的活动中,当学生们与校园的一草一木成为朋友,语文学习便如同芬芳的花香,自然地、美好地融入到师生的生命之中了。
合作学习——构建“生生学习共同体”科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有不同于成年人及儿童的独特脑部结构。尤其是当青少年和同龄人在一起时,同龄人的观点、评价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影响,他们受同伴的影响远超过受成年人的影响。学校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创造机会,实现同伴互助、共同成长。
育英密云分校的“全学习”理念,主张打破时空边界,即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为一体,让学习无处不在。学校的刘晨、王智超两位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育英大讲堂”线上活动,在师生中产生了热烈反响。“育英大讲堂”由学生自主选定主题、制作宣传海报、课件和主讲稿。学生们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形成“生生学习共同体”,定期通过腾讯在线会议,分享书法、航海、绘画、写作等领域的精彩内容。负责人定期通过美篇、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发布学习和研究成果。
再如,学校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罗蓉引导学生们创作的班刊,由学生们自主设计封面、确定主题、征稿内容等,每个环节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自发组成“生生学习共同体”,在情境中感受语文,在交流中运用语文,语文素养得到了很大提升,同学情、师生情也更为深厚。
育英密云分校在“全学习”目标指引下,构建师师、师生、生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及学校的整体提升,尤其在“双减”背景下,这更是一条减负、提质、增效,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文/张玉淑 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校长;学校供图;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