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学生都闪光(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光)
让每个学生都闪光(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光)5月14日,张店区房镇镇麻营社区物业经理王涛专程来到淄博十一中,把一面绣有“见义勇为,品德高尚”的锦旗送到学校,以表达对高54级6班王郅程同学和学校的感谢。通过梳理生活、行为、学习、思维四个方面的习惯,制作各班习惯对照表,规范学生言谈举止,形成制度,纳入常规管理。将习惯养成教育与德育主题活动相结合,将良好习惯的养成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十一中坚持“从不妨碍别人做起”。 “任何自由,都以不妨碍别人为界限,进而建立纪律契约,唤醒学生向上向善的动机。”这是一种自律,是做人的底线。十一中教育学生, “纪律是自由的第一要素”,引导学生学会敬畏,学会反思,学会尊重,进而提高道德素养。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德育教育的出发点。教育要培养习惯,高中教育更要着眼学生一生的发展。在淄博十一中,开展“养习惯改习惯”教育,自始至终贯穿在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当中。
人的一天当中要对5700多个问题做出判断和决定,其中只有不超过10个是要经过深思熟虑而做出的,其余的5690多个问题都是由习惯做出的……
每一个刚刚踏入淄博十一中校园的学生,都会听到这样的案例。自律、严谨、创新、全面、规范,这些习惯融汇在三年的教育中,从言谈举止到思维方式,从上课学习到为人处事,三年后离开校园时,同学们会发现,从十一中带走的远远不只是知识和成绩,而是品格,是成长。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家长在思考,老师也在思考。
在十一中看来,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向上向善的动机。
十一中坚持“从不妨碍别人做起”。 “任何自由,都以不妨碍别人为界限,进而建立纪律契约,唤醒学生向上向善的动机。”这是一种自律,是做人的底线。十一中教育学生, “纪律是自由的第一要素”,引导学生学会敬畏,学会反思,学会尊重,进而提高道德素养。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德育教育的出发点。
教育要培养习惯,高中教育更要着眼学生一生的发展。在淄博十一中,开展“养习惯改习惯”教育,自始至终贯穿在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当中。
通过梳理生活、行为、学习、思维四个方面的习惯,制作各班习惯对照表,规范学生言谈举止,形成制度,纳入常规管理。将习惯养成教育与德育主题活动相结合,将良好习惯的养成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润物细无声。
5月14日,张店区房镇镇麻营社区物业经理王涛专程来到淄博十一中,把一面绣有“见义勇为,品德高尚”的锦旗送到学校,以表达对高54级6班王郅程同学和学校的感谢。
原来,5月3日,麻营社区运动场存放的绿化用竹竿和架木不慎着火。火借风势迅速蔓延,严重威胁紧邻楼房的安全。危急时刻,路过此地的王郅程挺身而出,和社区人员一起投入灭火。他往返多次运送手提灭火器,帮助打开消防水带,和大家共同努力将火扑灭。事后又帮忙清理现场,收拾消防器材。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 “教育就是人变人,让人变好的是好教育,让人没有改变的是伪教育,让人变坏的是反教育。”
在各种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十一中为班集体建设提出了五大标准,即“共同追求的目标,自觉遵守的纪律,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和健全的组织结构”。
“我们要充分利用班级建设的‘火炉效应’,以集体的力量来促进个人的成长,打造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态,让学生爱护集体,尊重他人,让每一个学生来十一中后,都闪闪发光。”分管高三德育工作的田茂伟主任说。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十一中校园内一道壮观而又震撼的风景。有经典诵读,有青春励志故事,有家国情怀倾诉,内容不一而足。很多毕业生都忘不了升旗广场上一次次铿锵有力的国旗下讲话。
校园文化艺术节、阳光体育节、音乐广场活动、毕业典礼,让紧张的学习生活,多了一份轻松、愉悦,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我们的每一项活动都要加上德育元素,将活动做成精品,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教育、自我提高,让他们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进步走向成功。”主管教育的副校长袁晓军说。
丰富的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锻炼。发现每个孩子的长处,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让优秀学生冒尖、拔萃;让普通学生走出普通、超越平常;让后进的有潜力学生少一些遗憾,多一些校园生活的成功体验。
进步就是成功。十一中的育人理念中提出,学校教育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为学生打造适合个人成长的平台,让学生在进步中收获成功。
学校留言板上,一名52级的学生说,十一中在我这里不单单是一所学校,这是一个大舞台,只要你想,大可以放开手脚去展现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璀璨。
成长本身就是一种习惯,生命不息,成长不止,才是一个人生命最美的姿态。教育应尊重异,适切性的优质教育既要为培育高端人才提供基础性的沃土,又要构筑合格公民健康成长的乐园。
毕业季是淄博十一中学生的特色德育课程,高二学生为高三学生举办,一年一个主题,从“蒲公英的季节” “凤凰花开” “麦穗飘香”到“鉴心湖畔海棠红”,再到“拾忆荷香”,这样特殊的毕业典礼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年。在毕业典礼上,有一个必备的节目,就是高三战旗传递仪式。可以说,毕业典礼既是毕业生的怀念之旅,也是新高三的起航之旅。既为师哥师姐送祝福,也为自己鼓劲加油。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组织能力、思考能力,也为即将到来的高三生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请你在某个城市大胆扶起摔倒的老人,以暖心之举驱散冰冷和麻木。也请你不要轻易给迟到几分钟的外卖小哥差评,生活不易,宽容他人,也是在照亮自己。”毕业典礼上,校长王连登叮嘱即将离开校园的高三毕业生。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是每一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日常行为,然而十一中的教育价值观,却力透纸背,将伴随着这些即将远行的学子们一生。
这也反映了淄博十一中“从低处做教育,办高品质学校”的理念。校长王连登这样解释说,“从低处做教育”不是放低教育的标准和要求,恰恰相反,是结合教育工作的实际和特点,让教育以学生为出发点,任何一项工作都“从高处着眼,从低处起步,从小处入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台阶地去做。
6个学期、135个星期、3240个小时、5400节课……这一个个数字,集腋成裘,厚积薄发,十一中的学生从明理到规范到践行到习惯到内化,他们的言谈举止、思维方式等愈来愈呈现出“诚实、守纪、善良、向上”的态势,优秀的习惯也是在这些时光的足迹中,逐渐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