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考试时心理描写(学会通过心理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小学语文作文考试时心理描写(学会通过心理描写突出中心思想)不大一会儿,爸爸下班回来了。他见气氛有点不对头,就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悄声把经过告诉了爸爸。我想爸爸可能要埋怨奶奶一顿。我想错了,爸爸走到奶奶跟前,关切地说:“妈,不要紧的。您伤着了没有?”“我没事,忙你的去吧。”“妈,我看看您的手,烫着了吗?”妈妈也走过来,关切地问。奶奶忙把手背了过去。我把奶奶的手伸给爸爸、妈妈看。只见奶奶的小手指上划了一小道血口,流了血,血口的边缘很红。“妈,您怎么不早说呢!我给您包上。”妈妈说完就找来纱布,小心翼翼地把奶奶的手包上了。奶奶擦了擦眼睛,笑了。 一天晚上,我正在屋里写作业,忽然听到一件什么东西摔在地上,声音特别大。原来是奶奶在收拾屋子时,不小心把暖壶打碎了,热水洒了一地。在厨房做饭的妈妈闻声赶到,一看,连忙问:“妈,您没事吧?”“没事。嗐,老了,不中用了。”妈妈让我把奶奶扶到沙发前坐下,然后赶紧洗了洗面手,拿笤帚扫去了地上的碎片,又不声不响地用墩布把
心理描写,是直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状态的一种写法。跟语言、行动描写相比,它更能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思想斗争,不但可以把人物写“活”,而且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而读同学们的习作,感到大家在运用心理描写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主要的表现是:
第一,在写人(写他人)叙事(记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时,忽视心理描写,就事论事,没有写出自己在此事之前、之中、之后是怎么想的。
第二,在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时,口号化,表面化,有时又不惜弄虚作假:明明自己心里没有那么想,却偏要写自己是那么想的;有时故意抬高自己,把自己的思想写得挺高尚;为了衬托他人,有时却又成心贬低自己,把自己的思想写得很肮脏。
第三,在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时,真的“钻”到了人家的脑子里,把自己的心理强加在他人身上。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小作者是怎样运用心理描写的:
发生在家里的一件小事
一天晚上,我正在屋里写作业,忽然听到一件什么东西摔在地上,声音特别大。原来是奶奶在收拾屋子时,不小心把暖壶打碎了,热水洒了一地。在厨房做饭的妈妈闻声赶到,一看,连忙问:“妈,您没事吧?”“没事。嗐,老了,不中用了。”妈妈让我把奶奶扶到沙发前坐下,然后赶紧洗了洗面手,拿笤帚扫去了地上的碎片,又不声不响地用墩布把地拖净。
不大一会儿,爸爸下班回来了。他见气氛有点不对头,就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悄声把经过告诉了爸爸。我想爸爸可能要埋怨奶奶一顿。我想错了,爸爸走到奶奶跟前,关切地说:“妈,不要紧的。您伤着了没有?”“我没事,忙你的去吧。”“妈,我看看您的手,烫着了吗?”妈妈也走过来,关切地问。奶奶忙把手背了过去。我把奶奶的手伸给爸爸、妈妈看。只见奶奶的小手指上划了一小道血口,流了血,血口的边缘很红。“妈,您怎么不早说呢!我给您包上。”妈妈说完就找来纱布,小心翼翼地把奶奶的手包上了。奶奶擦了擦眼睛,笑了。
屋里又恢复了平静。我真为妈妈、爸爸这样孝顺、关心老人感到高兴。
这是一篇清新秀美的小文,读来令人激动、钦羡。文章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情和意。而这一切,又都是小作者善于描写人物心理、善于运用心理描写的结果。
文章中,通过描写妈妈、爸爸一系列的行动和语言,真实而准确地表现出父母发自内心地对奶奶关切和体谅的心理;通过描写奶奶的语言(“没事。瞎,老了,不中用了。”“我没事,忙你的去吧。”)、动作(奶奶忙把手背了过去)和神态(奶奶擦了擦眼睛,笑了),真切而生动地写出奶奶由自责到激动、欣慰的心理。
文章中,还先后两次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先是猜想爸爸可能要埋怨奶奶一顿,结果事实很快证明自己想错了;最后写“我真为妈妈、爸爸这样孝顺、关心老人感到高兴”,既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又抒发了自己对爸爸妈妈、对温馨家庭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从这篇短文的写作特点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1)写人叙事时,要特别重视通过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来突出中心思想。在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时,不但要写清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还要写出自己在做此事之前、之中、之后的心理,即写出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记叙看到的、听到的人或事件时,也要把自己“摆进”文章中去,通过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以“我”的心理映衬、烘托主要人物的品质,突出或点明中心思想。
(2)在叙事过程中,要如实地描写自己内心深处的活动。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不虚伪,不造作,不夸张,不掩饰。要写出自己的童心、童真。故意抬高自己(口号化、表面化)或成心贬低自己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3)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时,要慎重、客观,不能以己之心,强为人意。小学生作文,采用的大多是第一人称(以“我”或“我们”的口气来记叙)的写法。由于“我”不能钻到他人的脑子中去看,所以采取这种人称作文,就不能以“他想”的形式直接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必须要在描写人物言行神态方面下功夫,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体态,去揣摩、推测,这样才合情理,使人感到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