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解读有哪些(道德经与大学怎么相通)
道德经的解读有哪些(道德经与大学怎么相通)2.《道德经》与《大学》相通,互为体现之二——三纲故“大学之道在道”才是“三纲”之纲,“八目”之目。道是什么?道是道,是身心合一的心,道心本一的心,此心非凡心,乾坤共合成,即生生不息的心。《大学》首句就把物、道、心联系在一起,举纲张目生发出后面的三纲八目。《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曰大”。此文中:混成之物=道=大故:《大学》=《道学》故:大学之道在道=道学之道在道=道法自然 通俗释义:道学根源的道在哪里?在他自己本身。
轩谷文化破迷开悟系列—中华经典相通2、《道德经》与《大学》的关系
《道德经》与《大学》怎么相通?互为体现?
中华经典都是怎么相通的?因为中华文明的龙骨是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中所有的经典都是宣广载道的形器,都是转化身心性命的道谷食粮。即经典的文字组合、面目不一样,但是经文背后蕴含道体本质相同,转化人身心性命的功能价值相同。即体同,相异,用同,所以经典都是相通的,相互印证,比如《道德经》《易经》《庄子》《大学》《中庸》就一定是相通的,相互印证,如果相互否定,结果就不可想象。
1.《道德经》与《大学》相通,互为体现之一——总纲总目
《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曰大”。此文中:混成之物=道=大
故:《大学》=《道学》
故:大学之道在道=道学之道在道=道法自然 通俗释义:道学根源的道在哪里?在他自己本身。
故“大学之道在道”才是“三纲”之纲,“八目”之目。道是什么?道是道,是身心合一的心,道心本一的心,此心非凡心,乾坤共合成,即生生不息的心。《大学》首句就把物、道、心联系在一起,举纲张目生发出后面的三纲八目。
2.《道德经》与《大学》相通,互为体现之二——三纲
大学之道在道,在明明德,道=明明德;《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故道=明明德=玄德。(具体见中华经典都是怎么相通的?轩谷文化破迷开悟系列:明明德即玄德。)德是合道的行为——眼耳鼻舌身意六行和作为,是形而下的道,是道体发用,是载道之器。故《大学》也是道与德学。
大学之道在道,在亲民,道=亲民;《道德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二,三,万物即是道的子民。传统文化中认为身国同构,身是缩小的国,国是扩大的身,小国之民即人身的民是皮肉筋骨髓,是起心动念,喜怒哀乐。亲民的方法是“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不尚贤,使民不争”=清心寡欲=清静无为=身康心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每个人身国独立不改,与万物同体同心,起心动念消失,身康心宁,本性具足,不需要来往。)
大学之道在道,在止于至善,道=止于至善;《道德经》“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及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有物混成 可以为天下母.”道即最大的善,无上之善,即至善。
故在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道的载体、门户、功用。
即道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现化、认知、功用——三纲一纲,分三合一。
3.《道德经》与《大学》相通,互为体现之二——八目
格物=格道 一 二 三 万物;《道德经》“有物混成曰道”;“道生一,二,三,万物”。格道即心悟道,修道,合道,成道,随道。
致知=致虚极;守静笃 知其雄,守其雌;《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如果达不到这个程度就无法明明德于天下,也无法平天下。
正心诚意=虚其心 心善渊,与善仁 无欲、有欲 心使气;《道德经》“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无欲观妙,有欲观徼”;“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圣人无二心,故孔子心即老子心,老子心即孔子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家、乡、邦、天下;《道德经》“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身是最小的国,天下是最大的身。从儒家内在己学的忠恕角度和道家的证悟修炼角度,家、乡、邦、天下是身达到不同境界的不同层次的权宜表达,比如粟米丹是身,元丹家,金丹是乡,阳神出体是炼神返虚,是国治,阳神老成就是连炼虚合道,粉碎虚空,即为万世开太平,观天下。阳神老成是与道合一而周知万物状态,是参赞天地化育,周流六虚的状态。有其诸内,必有诸外,即可外用立言、立德、立功。
《道德经》与《大学》皆是圣人之言,只是语言文字选择、排列组合的顺序不同,圣人无二心,背后的真心真意是相通,即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学者能以此入道,完美人格,升华生命,至于学哪本经典都可以。
本文旨在旨在抛砖引玉希望真正有志于传统文化、国学的人能再深入传统文化经典里面,用心体会,用身体验。为中华文明的光大天下,道济天下,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