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的职工社保(交通社保教育)
教育系统的职工社保(交通社保教育)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摄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容军在台上宣讲(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扫描识别下方二维码回看直播首都交通展现40年发展新速度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容军
为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市委教育工委、市委讲师团主办,千龙网、宣讲家网、北京新媒体集团承办的“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第二场论坛,于11月22日上午9时在北京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
论坛现场(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
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摄
本场论坛邀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负责人畅谈北京市改革开放发展成就,并与网民“零距离”在线互动。论坛实况由“北京时间”网站进行现场直播,属地各大网站同步播出,千龙网进行图文直播。
扫描识别下方二维码回看直播
首都交通展现40年发展新速度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容军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容军在台上宣讲(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
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摄
容军表示,改革开放40年,北京交通的体制机制、市场体系、服务水平、监管模式、治理能力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1992年北京二环路建成,成为中国第一条全封闭、全立交、没有红绿灯的城市快速环路,今年8月,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实现全线通车。
“环形加放射状、高效运行的高速路和快速路网系统已经形成。”容军介绍,截至2017年底,北京全市城市道路里程635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13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22226公里。
同时,与之相匹配的道路养护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容军举例,2015年,社会交通极其繁忙的三元桥启动大修工程,在国内城市桥梁中首次采用“千吨级驮运架一体机”工法,仅封闭交通43小时即完成整个断面置换,就位精度达到毫米级,创造了新的“中国速度”。
“改革开放前,北京仅建成23.6公里地铁。”容军介绍北京公共交通改革前后的变化,到2017年底,全市共有地铁运营线路22条、运营里程608公里,高峰时段最短发车间隔降至2分钟以内,日均客运量达到1035万人次,居世界首位。
与此同时,公交车也在成倍数增长。1978年,全市拥有公共电汽车2627辆,容量小、动力性差、舒适性差且排放污染严重。到2017年,全市公共电汽车数量已达2.85万辆,增长了10倍。不论是车的数量、运营线路还是清洁能源车所占比例,都是世界上最多的城市。
1978年至1985年,北京交通机动化进程开始起步,进入21世纪,机动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势头,北京进入了汽车化社会,2018年机动车保有量突破600万辆。城市交通在迅猛膨胀的小汽车需求压力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交通拥堵。
“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随着北京人口和机动车的快速增长,我们也不得不正面这一难题。”针对网民提出的拥堵这一热点话题,容军直言,今年以来,治理思路由“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瞄准“拥堵点段、公交线网、路面停车”三大痛点,以“控制需求、优化供给、加强治理”为基本路径持续用力。
“通过实施小客车数量调控、机动车尾号限行等需求管理政策,有效降低小客车增长速度和使用强度,年增速由2010年的24.3%降至2017年的2.2%,道路交通指数由2007年的7.5降至5.5左右,拥堵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容军表示,下一步将优化为能够反映各种交通方式的综合出行指数,引导市民以公交出行为优先、以绿色出行为时尚。
此外,首都铁路民航运输能力也达领先水平,据悉,首都国际机场作为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民航机场,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17年旅客吞吐量全球第二的大型国际枢纽机场。2017年共起降航班597259架次;进出港旅客9578万人次,比1978年的103万人次增长了90多倍。
“过去40年,是首都交通发展砥砺奋进、极不平凡的40年。”容军表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北京交通也将奋力开创发展新篇章,建设好“首善交通”。
首都教育走过不平凡40年
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宇辉
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宇辉在台上宣讲。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
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摄
北京目前有各级各类学校3500多所,教育人口310多万。刘宇辉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稳定,推动首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实现了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
2004年“首都教育”的概念首次被提出,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
首都高等教育率先在全国进入普及化阶段。据悉,北京地区34所高校、16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部分高校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194个学科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A类,占全国27%,获国家科技三大奖数量占全国高校获奖总数的20%以上。
当下,教育公平依然是热点话题,刘宇辉介绍,在新一轮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中,北京不仅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还将供给侧改革的理念贯穿始终。近年来,北京传统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峰”继续增高,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谷”加速抬升,二者之间“高差”正在不断缩小。
据悉,北京教育公平取得新突破,2015年16个区一次性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
刘宇辉表示,北京正在多个层面上推动教育均衡发展。首先,通过对外引进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学校,“学区制” “教育集团”等方式,推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扩大覆盖面;目前,全市有中小学教育集团158个、学区131个,传统观念上的普通学校正在借力起飞。城六区已制定本区内优质资源扩大计划,初步协调城六区帮助远郊区确定优质资源扩大计划。全市公办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已分别达到99%和95%以上。
其次,通过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九年一贯对口直升、优质高中名额分配等方式,使普通校加速成长为新优质校;通过名额分配、市级统筹、校额到校、乡村计划等精准配置优质高中招生计划,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从2014年的30%提高到2018年的50%以上。
针对网民关心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刘宇辉解答,北京研究制定了《北京市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目标到2020年,将新增20万个学前教育学位,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并且通过扩大教育部门办园规模、支持其他国有单位办园、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等七项具体举措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刘宇辉表示,北京的教育综合改革旨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改革举措,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百姓。
今年10月,《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和五年实施方案出台,描绘出首都教育发展的新蓝图: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成理念先进、体系完备、质量优良、环境优越、保障有力的首都教育,使北京成为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到2050年,达到发达国家前列水平,使北京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教育先进城市。
北京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徐熙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徐熙在台上宣讲(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
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摄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徐熙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关系着人民幸福安康。在现有社会保险的基础上,对于之前没有保险的人员,比如老人、孩子等,北京加大了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徐熙表示,在就业方面,改革开放40年来,实现了劳动就业制度由“统包统配”向市场化导向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新时代就业方针,不断丰富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就业总量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2017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1246.8万人;具有首都特色的就业政策体系进一步丰富发展;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
在社会保障方面,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保障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伴相随,实现了从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制度,向国家治理体系重要内容的深刻变革。制度体系日臻健全完善,目前,全市社保覆盖范围超过1900万人,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目标;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北京市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从1994年以来连续25年上调,2018年人均水平达到近4000元/月,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基金保障能力持续增强。2017年底,全市社保基金收支规模超过6000亿元;经办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2017年全市600多家医院率先实现跨省就医直接结算,目前已累计为30多万人次异地就医患者结算医疗费用,超过全国总人次的1/3,结算人次与金额都位居全国首位。
针对网民关心的“互联网 社保服务”话题,徐熙介绍说,北京是全国最早实现持卡就医实时结算的地区之一。现在全市约2000万参保人,包括职工和居民,已经全部实现持卡就医直接结算。在社保服务方面,80%的社保业务都可以在网上办理。包括医保都可以直接在网上缴费,不用再跑社保所了。居民还可通过网上自助变更定点医院,不用再到经办机构办理,实现“全程网上办”。
“原来领养老金只能去2家银行,很多老人要排队等很长时间,现在可以领养老金的银行增加到了16家,退休老人还可以就近选择银行,不用跑大老远排长队了。”徐熙说,通过互联网与社保部门合作的机构越来越多,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方便。
社保卡是北京市民享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权益的有效凭证,是政府民生服务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功能也扩展得越来越多。
徐熙谈到,今年北京市首次开展的积分落户工作,申报人不需要提供纸质的社保缴费记录,只要网上注册登录,个人的社保缴费年限等信息就会自动显示积分,不需要再跑腿提供纸质证明了。目前人力社保部门已经与工商、公安、公积金、住建委、残联、民政、卫计委等25个部门实现了数据共享,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40年来北京发生了太多创新故事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许强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许强在台上宣讲(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
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摄
许强介绍说,40年来,北京实现了多项“第一”,探索了数不清的“首创”:建设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颁布了全国第一个明示“法无明文禁止皆可为”的科技园区条例;诞生了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互联网企业,第一家科技成果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制企业投资机构,第一家风险投资企业,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培养了第一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向美国核物理学家寒春发放了第一张中国绿卡……
40年来,北京发生了太多创新故事,产生了太多创业“奇迹”:中国激光照排之父王选,让汉字告别了铅与火的年代,进入电子世界;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多次研究考察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区新技术扩散区,创办全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公司,也种下了日后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中关村第一粒种子;随后,一大批中科院、北大、清华的知识分子纷纷“下海”创业,京海、四通、信通、科海、联想等民营科技公司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陆续在北起燕园、南到白石桥这条几公里长的大街上安营扎寨;北京现已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其中民营企业超过98%,京东方等企业研发投入规模进入世界“第一集团”;平均每天新设立200家科技型企业;独角兽企业占到全国的40%以上,与美国硅谷不相上下。
40年,北京创新发展成就瞩目:2017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580亿元,与1996年增长了36.8倍;研发投入强度达5.6%,是1995年的2.2倍;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4,成为国家原始创新的核心力量;专利申请量18.6万件,比1985年增长120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94.6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6倍;发表SCI论文46179数(篇),是1990年的25倍;在全国领跑世界的技术成果中,北京占55.7%。
有网民关心北京在更好增强科研人员获得感、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方面的举措。许强表示,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围绕科研经费改革和科技人员的激励,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松绑 激励”政策。包括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实行科研类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在不突破三项支出预算总额范围内可调剂使用等。此外,还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继2005年北京市和科技部支持成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后,又继续探索建立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和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有效激发了创新主体和创新人员的创新能动性。
步入新时代,北京将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其中,“三城一区”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如何定位“三城一区”?许强介绍说,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国际标准、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型领军企业集群,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突破怀柔科学城,重点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一批高端研发平台,集聚一批世界顶尖人才,汇聚一批世界级的科学研究机构,引领一批新兴产业;搞活未来科学城,争取率先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成果、技术标准、研发中心和创新型企业,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千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着力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
记者:李金鑫 查甜甜 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