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老西门小学排名(西门小学的校史)

老西门小学排名(西门小学的校史)

每次聊起龙游大南门,总有人问我,你觉得大南门什么最有价值?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因为像西湖、余公祠,还有凤梧书院等,有形的建筑物早已消失殆尽,但从历史地位看,它们是可以代表大南门,也烙进了大南门的记忆里。

提到凤梧书院,大多到了我这个年龄的龙游人,脑海中肯定会闪过一幢楼:"凤梧楼",此楼建于1992年,楼只有四层,也不豪华,却份外热闹,常高朋遐迩,成为当时龙游县城百姓热议的焦点。凤梧楼位于县学之西、泮池之东,建在原凤梧书院所在位置,我觉得它是借了"凤梧"二字的底蕴,才拥有了一段辉煌。如今,这幢楼早己在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启动之初就被拆除了。

今年是凤梧书院建校一百七十一周年,站在书院的地基上,断壁残恒,满目疮痍,感慨万千,挖掘那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又迫切。

老西门小学排名(西门小学的校史)(1)

凤梧书院始建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名之曰"凤梧",寓《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蔼蔼吉士,维君子使"之意。凤梧书院的创建,不得不说说这二位历史人物。

一位是秦淳熙,字介庵,他是道光十五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六十四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改任教授,道光十九年任龙游知县。

秦知县在孙仁寿等人的劝说下,倡仪建凤梧书院,自已还带头捐了俸禄,从而一呼百应,筹集到一万多银两,建有正门三间,题有"凤梧"匾额;二进仪门三间,中为大堂三间;三为讲堂三间,讲堂之左建有楼房,楼下朝南六间,朝北六间,东西厢房各一间,为驻院山长憩息之所;讲堂之右另建朝南、朝北平房各三间;讲堂东西厢房左右两侧另建号舍,合计屋舍一百数十间,并置田亩若干(龙游是从元至正二十年达鲁花赤撤木答儿开始增置学田),以补充修脯膏火之资。书院建成后,他依然非常关心教育,并且把自己大部分俸禄都捐给了书院。

秦知县在书院落成时写了《忆历代兵灾》诗:"破屋秋风悯少陵,而今寒士众欢腾。千间广厦材堪植,一脉真传道可承。狐腋集成资大力,皋比拥坐盼荣膺。菁莪咸被春风化,妙谛应超最上乘。"诗中寄托了这位知县对人才的渴求。他为官清廉,去世后几乎没留下钱财,寓留龙游的子孙甚至穷到连吃住都成问题。假如秦知县参与最美公务员评选,我觉得他是当之无愧的。

而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嘉庆二十四年举人孙仁寿,字镜仁,道光二十一年任龙游教谕,职务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正是他的不断劝说,凤梧书院才得以创建,他也因此事而得士心,在任上留下芳名。孙教谕在咸丰八年抵抗太平军李世贤部时,有守御功;咸丰十一年四月,龙游城陷,孙仁寿宁死不屈,凤梧书院也随着城陷而毁于兵燹。

历史弥远,凤梧书院初建时有哪些老师已经很难考证了,有记载的是王宝华。王宝华号古园,嘉庆二十四年三甲三十七名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乃"饱学之士"。到凤梧书院掌教时,曾携爱女王庆棣(晚清著名女诗人,著有《织云楼诗稿》)居于河西街。其在《凤梧书院落成纪事》诗中赞:"文运从兹起,科名自此昌;林莺听出谷,梧凤庆鸣冈;百年新讲席,四季课公堂;潇潇弦歌声,追陪弟子行。"据其外孙、民国著名文学家詹熙称,王宝华"曾掌教凤梧书院七载,一时得甲榜者如霞浦、镜波等皆出其门,后选四川名山县乃辍讲"。"镜波"者即余绍宋之曾祖父余恩鑅。

王宝华教的学生到底有多牛掰?看看余恩鑅便知,道光举人,后掌教凤梧书院及江山文溪书院二年,咸丰间以知县分发广东,知连州,升道员,督办广东善后局。其傲岸、倔强的姿态,至老不衰,政声、能声卓著。

老西门小学排名(西门小学的校史)(2)

到了光绪十四年(1888年),龙游知县高英莅任后,召集绅民,动议重建凤梧书院,他按照全县一百四十二图分图进行募捐,由乡贤林巨伦(纸槽为业,性好行善,尤喜造桥,修通驷桥等)、傅元龙(纸商,尽力于地方事业,修通驷桥、鸡鸣塔等)负责工事,一年后建成。修复后的凤梧书院,讲堂隆崇,斋室幽敞,两廊的号舍可容千人。高知县还厘清了书院的旧产,约500余亩田,6亩多山,又将兵燹之后是许多无主之田,招来垦荒,将以拨充书院资产。然而,惜事未成,高英离任。他还编印了《重修龙游凤梧书院征信录》,记录此举,有光绪二十四年刻本传世。

光绪十五年(1889年),高英迁杭州东塘海防同知去,龙游士民讴歌立石,以纪其绩,德清俞樾为之记。高知县在离任时写下《留别学校及文化界诸绅耆》,其中:"讵博欢声动士林,愿它桃李早成荫,欣瞻芹藻梧桐吟......"字里行间倾诉着对龙游士绅及凤梧书院的怀念之情。

自咸丰年间战事后,凤梧书院无山长,学风不振。光绪二十年(1894年),知县邹寿祺聘余庆椿为凤梧书院山长,即现在的校长。余庆椿,字延秋,为余恩鑅次孙,幼从祖训,习《说文》《尔雅》、精通经学掌故,词赋及古近体诗别有风格,二十四岁后游学四方,学益精,上任不久,一时从学者甚众,学风开始好转。后因丁父丧,哀痛过度而致病,不久亦去世,年仅31岁,令人叹息。余庆椿著有《读书随笔》四卷、《延秋轩偶存稿》二卷。他善书法,楷书尤精,有作品传世。

余绍宋十三岁时,曾跟随父亲余庆椿到凤梧书院读书。受父亲的影响,余绍宋非常留心龙游的乡间故事,也逐渐学会了地方俗语,把龙游当作自己真正的故乡。余绍宋喜欢研究历史,父亲告之"方志为一县宝书,功侔国史。"这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地埋进了余绍宋的心里。1921年,余绍宋为家乡重修县志。后来他记述修志的艰辛状:"此三年中,饾饤故纸,埋首丛残,几于人事都废;卜昼不足,继之以夜,辄至晓星入户……"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知县张炤履任,他捐助俸禄修建书院,又筹集资金,存于质库,每岁取息,于是修膳膏火以及岁修之费,皆有所资,将前知县高英没有达成的事项尽力完成,又购图书311部,计8875册,藏于书院的东西两楼,龙游历史上之有藏书楼也自此始。并且张炤亲自编目,分经、史、子、集、钦定、丛书六类,成《龙游凤梧院藏书目》,有光绪二十五年木刻本传世。

张炤聘请冯一梅继任书院山长兼修志事。冯一梅,字梦香,光绪二年举人,诗人。其性好蓄书,束脩所得,见书尽购。研经之余,尤喜治《老子》《皇帝内经》,算术亦多心得。冯一梅在凤梧书院纂修《龙修县志》时,与县人叶元祺提供的书互相考证,收集了许多本县的掌故,采访得事实达七十余册,凡五十卷,虽未成,仅存采访稿,其修志之功,实不可没,现在留存下来的《旧采访册》都是他的功劳。余绍宋曾这样评价:"县中文献经辛亥之役,多散轶无可征,赖此稍存崖略。"

冯一梅辞书院山长后,叶元祺复继山长一职。元祺生平廉洁,非其义不苟取,并且笃学嗜古,自幼至老,未尝放下书本,即使严寒酷暑乃至疾病,也不放弃读书。他在临终时依然喃喃诵书,没有一句话是谈家事的。他读书时还喜欢点评,所以他的藏书是丹黄粲然,纸上几乎没有空隙,密密麻麻都是字,可见他读书之用心,我们现在这些"手机控"们看了是否有所触动呢?

叶元祺著有《话雨草堂文集》若干卷、《杂存》一卷。他说:"彼世之求富贵利达者,立身扬名,名纵能存,人生易灭,何如知止知足萧然无累哉。"我们读此就可知其品格了。

张炤知县在整顿完凤梧书院等旧产后,办学颇有起色,因书院有专款公产,收入还有些盈余,他又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书院的东西两侧各建义塾一所,称凤梧书院附属义塾,凤梧书院的规模也越办越大。

老西门小学排名(西门小学的校史)(3)

老辈人常说,凤梧书院是龙游现代教育的摇篮。这源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规定学习年限小学九年(初等五年,高等四年),中学五年。同年,凤梧书院改立凤梧高等小学堂,作为办学示范,为龙游县创设最早之学堂。堂长由余庆龄担任,余庆龄,字与九,光绪三十二年岁贡,余绍宋四叔。

学堂讲求新学,但是办学经费却非常艰骓,因为自张炤知县去世后,龙游公租悉归县丞典史分收,而租金一半归入他们私囊。余庆龄多次提出不许县丞典史经收,但受到百方梗阻,余庆龄不得已请于道府,才改归地方绅士经收,于是设公租局于学堂,以其租金充学堂经费,也就是后来的学款,经费有了一定保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科举考场为校舍。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凤梧高等小学堂附设初级简易师范科,为龙游师范教育之始,当年招收学生十二人,次年增至十四人。1913年改为凤梧高等小学校,县人余畅、余勃曾任校长;1927年下半年区立培坤女子高等小学校并入,男女同校,改名为"龙游县立中山小学"。

从校名看,期间以"凤梧"二字命名的共八十五年,跨越了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五个朝代,改名龙游县立中山小学后,凤梧原校址一直延用到1937年6月。

老西门小学排名(西门小学的校史)(4)

我曾看过中山小学毕业生余滋敬于1989年写的一篇回忆文章。在他的记忆中,三十年代的中山小学教师素质都比较高,大多毕业于省立八中五年制师范(即衢州八师,吴南章、游默君都曾是八师的语文教师)。

当时学校是春秋两季都招生,一二年级复式,三年级以上春秋各一班,全校师生500余人。学校的各项教学和管理制度很健全,每天早上六时开朝会,全体师生集中操场做早操,下午5时放学前在大礼堂开夕会,走读生按家庭住址排列六路纵队,寄宿生分列东西天井两旁,由校长报告一天校务动态后宣布放学。每个星期一开纪念周,星期六开周会。每天下午4时,为课外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广泛,有歌有舞和体育运动等;班级间自行安排的活动则更多,有楷书、背诵和演讲比赛等等。

学校的纪律也非常严明,缺课、旷课要随时登记并公布。同学之间不许在公开场合谩骂和殴打,出现争执时,执行一种新的缓冲解决办法,曰"禀先生",就是双方一起到校长或班级教师那里,各自陈述理由,然后由校长或教师秉公定是非,输的一方当面认错,双方握手言和。即使现在,这不失为一种解决学生矛盾的好方法。

学期终了时,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共聚一堂开同乐会,唱校歌,校歌选用传统《龙虎斗》曲子为歌谱:"碧水粼粼,柳丝袅袅......"轻快欢愉的主题曲 伴随着"影儿摇曳着中山校"韵律优美的歌词,唱出了校园处于龙游十景之一"西湖柳浪"的特定的和谐恬静。

到毕业时,县长和教育局长都会亲临现场,同学们先合唱"龙游县立中山小学毕业歌",当时合唱的毕业歌歌词是:"六年来,聚一堂,今日话别心黯伤。辞母校,离同学,欲去又彷徨。君为我歌情悲切,我欲语君声不扬。云渺渺,天苍苍,友谊永难忘。"唱毕,县长和教育局长致词和授凭典礼,一时大小鼓与大马司配合伴奏。县长和校长的热情讲话和毕业生的发言此起彼伏,会场隆重而又欢愉。

对余滋敬来说,印象最深的是1931年的9月21日星期一放学夕会上蒋祥兴校长的讲话。校长眼圈红肿,步履蹒跚,以非常沉痛的口吻和沙哑的喉音向大家说:"同学们!看了今天到来的报纸,日本关东军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已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大礼堂一片寂静 隐约中有几位女同学在抽泣,时钟的"嘀嗒"声占据了整个会场空间,同学们都低下了头,在每一个幼小心灵里,都蒙上了一层忧郁的阴影。校长的眼泪是和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缀联在一起,发奋自强,毋忘国耻,这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纯朴的爱国情怀。

1938年上半年,为避日机轰炸,龙游县立中山小学暂迁至城郊兰石徐氏宗祠;1940年改称城区镇中心国民学校;1942年8月迁至西门鹰武殿;1945年2月,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在上圩头独立设校,城区镇中心国民学校改称龙游县立简易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50年8月改称城关镇第一中心小学;后又改名县实验小学;1961年改称西门小学,延用至今。

老西门小学排名(西门小学的校史)(5)

姑蔑之地,历来德泽涵儒,人文蔚起。而文献足徵,久崇物望者当推凤梧书院。凤梧春秋百余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前不久,我与西门小学的吕先生谈及校园扩建方案,吕先生设想应恢复"凤梧书院"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之古典风格,我甚是赞同。当然,学校内涵不仅体现在校舍环境上,更应传承凤梧书院的育人和治学精神。我一直慎谈教育,因为我觉得缺乏前提的一切结论,都是耍流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好像在纸上书写属于自己的春秋,但怎么评判只能交给时间。

老西门小学排名(西门小学的校史)(6)

老西门小学排名(西门小学的校史)(7)

2016年12月12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