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背知识点150条(精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必背知识点150条(精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梳理)△客观条件:④重用人才①时代趋势;②国力基础;③个人条件;
第 1 课
千秋功过秦始皇
★注意问题: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又在历史上以“暴君” 形象著称, 注意功过评价。
1、秦统一的原因:
①时代趋势;
②国力基础;
③个人条件;
④重用人才
△客观条件:
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
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
④群众基础: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割据混战 加深了人民的困苦 人民厌战渴望统一;
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主观条件:
①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根本原因)
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施展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谋略正确。
2、主要业绩:(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皇帝独尊: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3、功过评价:
功:
①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 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符合人民的愿望;②建立专制中央
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③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过:
④严刑峻法、 赋役役繁重, 滥用民力, 广建宫殿陵墓;焚书坑儒, 钳制了思想, 摧残了文化
第 2 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注意问题: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唐朝实行的开明的对内对外政策
1、贞观之治出现原因:
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人作用;
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贞观之治的内容及作用:
①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
②法律:重视法制,颁行《唐律》,惩治贪赃枉法。
③科举: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逐步复苏。
⑤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
A、平定边疆: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平定西突厥。
B、加强管理: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 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C、和亲政策: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D、民族政策:有效的军事征服,实行怀柔政策、和亲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E、意义:
巩固了唐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评价唐太宗(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作用)
唐太宗统治期间,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用,虚怀纳谏,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对少数民族开明怀柔政策
经济上轻摇薄赋,休养生息,对外兼容并蓄。这一系列政策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景象,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 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第 3 课:“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
★注意问题: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康熙帝与秦始皇、唐太宗相比,突出贡献是捍卫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面临的问题:
①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
②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尚未完成;
③沙俄势力东进。
2、巩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和影响: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
②收复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正式隶属于中央管辖。促进台湾开发,巩固海防。
③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④三征噶尔丹,打击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⑤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3、评价: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功绩:
①机智果敢。八岁即位,十六岁智擒螯拜,稳定了朝廷秩序。
②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和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 派兵攻入台湾设立台湾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组织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签订《尼不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③学识渊博, 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一生苦研儒学, 推崇程朱理学, 开博学鸿儒科, 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
④重视农业发展。实行更名田制度和摊丁入亩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⑤拉开了长达 150 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
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第 3 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注意问题: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孔子既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 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言论主要记录在 《论语》 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创立儒学的条件:
(1)时代因素: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①经济:私有土地出现,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
③文化: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形成“士”阶层。
(2)历史传统:“儒”地位的变化
春秋以前,儒是主持礼仪的巫、史、祝、卜一类的文化人;春秋时期,儒以相礼为业,或为人师。
(3)个人作用:崇拜周公,精通礼乐,充满弘扬传统文化、复兴周礼的使命感
△孔子创立儒学的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主要思想:
①政治思想,主张“仁”(核心)和“克己复礼”。要实现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②教育思想,在中国开办私人办学先河,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3、地位和影响:
①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神圣化;
②儒家思想传到亚洲各国, 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 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
③儒家文化对法、德等国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第 4 课:古希腊的先哲
一、柏拉图与《理想国》
★注意问题:柏拉图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对世界思想文化贡献。
1、柏拉图思想产生的背景
①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
②时代背景: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苏格拉底被处死刑——以上两者暴露民主政体弊端。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不满。
③家庭影响;
④老师的教诲;
⑤游历生涯:游历四方,考察各地,产生新思想。
2、主要思想:
①哲学思想:唯心主义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
②政治思想:对现实政治不满,设计理想国;
③强调法治;
④注重教育:创立雅典学园,有利于后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3、评价:柏拉图对西方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最早的乌托邦思想。其财产公有、普及教育的主张被空想社会主义者接受,影响深远。他的思想是人类宝贵遗产。
二、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
★注意问题: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思想比较。
1、主要思想:
①哲学思想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精神世界不可分割;
②政治思想革命的原因在于不平等、法治优于人治;
③伦理思想:中道理论;
④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别具一格。
2、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①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
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三段论”、“中道”、“法治”;
③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科学探求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