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启迪蒙昧的教育)
道德经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启迪蒙昧的教育)《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原文】
蒙 山水蒙 艮上坎下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噬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六三:勿用娶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象》曰:“勿用娶女”,行不顺也。
六四: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六五: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卦象意解】
“
”是《易经》六十四卦第四卦蒙卦的卦象、卦画和符号,而“蒙”是这一卦的名称。蒙卦上卦为艮山卦☶,下卦为坎水卦☵,所以蒙卦也称山水蒙卦。
水在山下为泉,泉水从山下流出,弯弯曲曲,没有方向,象征着蒙昧,所以《象传》上讲“山下出泉,蒙”。
【卦辞意解】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六十四卦中,蒙卦紧跟在屯卦之后,是说万物克服了初生阶段的困难后,就进入了一个蒙昧的状态,相当于我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混沌时期后的蒙昧时代。这个时候的人类已经开始有了朦胧的思想,慢慢地萌生了好坏美丑、善恶情仇等观念,逐步地有了道德意识的概念。人类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自然就带来了人类思想观念行为的规范与教化问题,也就是教育问题。人一生下来,从呀呀学语开始,也同样面临一个童蒙时期的教育问题。而且人的一生乃至整个社会,时时处处无不需要面临教育这样一个大问题。
蒙卦象征蒙昧,在蒙昧的时期进行启蒙的教育就能够亨通。所以蒙卦卦辞一上来就讲:“蒙:亨”。蒙昧以前谈不上教育的问题,长大成型了再造就会相当地困难,在正确的时间里做正确的事情当然应该大为亨通了。“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童蒙时期一颗童心还没有受到后天的污染,适时地进行教育当然是再正确不过的事情了。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讲的是作为教育者,有一个原则必须把握,那就是并非我去求人家来学习,而应该是人家来求我。这不像我们今天,教育是全民的普及的教育,送孩子上学是国家和家长的法定义务。过去的启蒙教育,是有钱人把教书先生请到家里来,或者把孩子送到先生家求先生收下做学生,求学者还要行严格的拜师礼。求学是件人生的大事,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志向则是最大的动力,只有童蒙志心向学,老师才会对他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想必才会有好的效果。
作为教育者还有一条需要把握的原则是,“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噬”就是以蓍草求卦,前面我们提到过,一个蓍草占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需要求卦者和筮占者都要有相当的诚心。“渎”则是亵渎怠慢之意。这句话就是讲求学者要有真心与诚心,一心向学,不可以怠慢老师、亵渎教育。如果求学者虔诚地向老师求学,老师必须认真地对待认真地教育。而如果求学者不虔诚,行了学礼进了学堂,过了一段时间烦了或者受不了了,逃学回家了,过了一段时间又来求学,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如此反复,不成了对师道的大不敬了么?对于这样的求学者,老师最终是不会接受的。现代的人会觉得这不可思议,其实几十年前的农村就普遍地存在这种现象,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报名上学了,可是会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逃学,开始老师还会认真对待,找家长说学生的,真到了最后也就只好随他而去、你爱来不来了。
对于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是一样,有些问题学生不理解不懂可以理解,问到老师老师一定要认真解答,但如果同样的问题你再三地问,最终老师当然也就不会认真对待了。
教育的问题,是人之大事、家之大事、国之大事,自然马虎不得,对于教育问题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与方向,坚持正确的道路,所以卦辞最后以“利贞”两字做了个结尾。
【爻辞意解】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发蒙”就是启蒙教育的启发童蒙,“刑人”就是严格管束并纠正受教育者的错误。“说”通脱。“桎梏”是“刑人”所用的手铐和脚镣,在这里比喻对于童蒙的各种管理制度、措施和规则。
“发蒙,利用刑人”就是讲启蒙教育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对童蒙进行严加管束。如果脱离了各种管理的规则,没有了必要的约束,长此以往地发展下去,其结果必然令人失望。《三字经》上讲,“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送孩子求学是家长的责任,对求学者不严加管教就是老师的失职了。“用说桎梏,以往,吝”,如果没有规矩、不严加约束,长此以往,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包”是包容的意思,这里引申为对于教育和童蒙的爱护。“包蒙,吉”,为人师者,不仅要严,还要慈爱,要对于教育和受教育者充满包容和爱护,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这样做才能够是吉祥的。
“纳妇,吉”,直译就是娶媳妇吉祥。理论上讲什么时候娶媳妇都应该是件吉祥喜事,但在这一关于教育问题的卦里谈到纳妇娶妻,自然就应该和教育问题有关。那么既然是吉祥的,是不是说娶媳妇对于启蒙教育是有所帮助的呢?
事实确实如此。
过去中国人结婚早,正常情况下一般十几岁就娶媳妇了。通常来讲,娶媳妇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是人生“久旱逢甘雨,它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四大喜之一,也是人生的最为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自然对于人生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常常是结婚前是个孩子,而结了婚虽然不一定能称其为大人,但至少感觉不是个孩子了。娶媳妇时要敬天敬地敬父母,前前后后还不知到要到岳父泰山大人家去几次,作为贵客登门,自然要有知书达礼贵客的样子,婚后还要学会处理婆媳的关系。早得了贵子,不但可以让人更加深刻地体悟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更可以让人因为为人父而成长成熟。大家想一想,世上有哪一种教育能够对人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与改变?小时候的农村,有不少十来岁的孩子天天疯玩儿,没个正形,正如俗话所说,真的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有时气得老娘拿着条帚疙瘩满街追着打,邻家婶娘就在一旁劝道,“好了好了,别生气了,哪天给他娶了媳妇就好了”,于是就听老娘气呼呼地说,“你个臭小子你听着,看哪天老娘不给你娶个媳妇管管你!”看来,娶妻还真的是不错的教育之道。
下面再来说说“子克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克”不是“尅”。后者是人们常说的“尅夫”、“尅家”的“尅”。这个“克”本来是个象形字,下面像个肩膀的形状,整个字型像人肩膀扛着东西的样子。《说文解字》上讲,“克,肩也”,以肩任物曰“克”。所以“克”的本义就是担当、胜任的意思。
“子克家”就是儿子挑起家的担子,担当起管理家庭的重任。让儿子勇于担当起家庭的责任,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是责任与使命的教育。
六三:勿用娶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这一爻有些像六二爻“纳妇,吉”的注解,“纳妇,吉”是说娶媳妇吉祥,对于教育儿子成长会有帮助,这里则是告诫人们娶媳妇也要注意,不能够娶那种见了漂亮男人有钱男人就动心、就忘了规矩的女人,娶这样的女人一无所利,对教育帮助儿子成长没有什么帮助。“不有躬”就是忘记身份、不守规矩的意思,“无攸利”则是讲没有什么好处。
六四:困蒙,吝。
陷入困境的愚昧之人是最为可悲。这里所说的陷入困境的人,是指那些自我封闭、安于蒙昧、不愿接受教育的蒙昧之人。
六五:童蒙,吉。
从年幼的孩童开始进行启蒙教育最好,最能够成功。
由于此爻位居六五,属中正之君位,所以古人大多把这一爻的童蒙解释为素质最好的童蒙。但这似乎有违于孔子“有教无类”的大训,所以还是应该理解为教育当从儿童抓起为好。
至于为什么到了六五爻才谈这一最基本的启蒙教育问题,我们似乎可以从《系辞》中找到答案。《系辞下》第九章中说,“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其实每卦各爻都是位不同而功同,所谓功同,其实质就是功用相同。所谓功用,就是各爻爻辞提供给人们的指导价值与作用。不能说哪条爻辞说吉就说这条爻辞有价值,也不能说哪条爻辞言凶就说这条爻辞没价值。每一条爻辞的价值和作用都是相等的,都同样给人们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但是或许是由于先哲们早就认定了或者设定了这“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的规则,所以自然也就形成了我们后人所见到的“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的局面。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初六爻讲过,对于蒙童要严加管束,这里的“击蒙”则更进一步,就是对于调皮捣蛋的蒙昧的童蒙必要时还应该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予以惩罚。
但是惩罚也要讲究个度,不能太过严厉,像强盗一样就有些过分了,像抵御强盗一样就比较有利。所以爻辞讲“不利为寇,利御寇”。
其实这些原则直到今天应该依然正确与适用。对于教育的事情,一定要严肃认真,对于一些事情所需要采取的惩罚一定要慎重,不可以以过分的错误的方式惩罚错误,而应该立足于防止人们犯错误,这与“不利为寇,利御寇”道理是一样的。
感谢欣赏,每日更新。
欢迎评论 点赞!